曾宇,李建軍,劉德輝,謝明輝,李曉春,高德庫,佟敏英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鐵總廠 ,遼寧 鞍山 114021)
摘要: 針對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鐵總廠高爐群平均利用系數低的問題,從原料條件、操作爐型和操作管理三個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 通過采取原燃料指標量化管理、 高爐爐型診斷管理、操作參數科學管理等措施,克服了原燃料結構變化等不利因素,提高了高爐群平均利用系數,實現了高爐長周期穩定順行。
關鍵詞: 高爐;利用系數;指標量化管理;爐型診斷;操作管理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鐵總廠 (以下簡稱煉鐵總廠) 現有大型高爐 8 座, 其中 3200 m3高爐 4座,2580 m3高爐 4 座。 由于有 4 座高爐的爐缸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患,為保證安全生產,高爐降低冶煉 強 度, 高爐群平均利用系數降低, 很 難 達 到2.1 t/(m3·d)的水平。 相比國內如武鋼、沙鋼等企業高爐利用系數長期在 2.1 t/(m3·d)以上的水平,生產效率存在差距。2017 年下半年,煉鐵總廠對高爐平均利用系數低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通過采取原燃料指標量化管理、高爐爐型診斷管理、高爐操作科學管理等措施,在同等原燃料條件下,優化了內部操作體系,提高了高爐群平均利用系數。
1 高爐利用系數低的原因分析
1.1 原料條件
煉鐵總廠高爐的用料結構主要為燒結礦+球團礦+外購塊礦, 其中外購塊礦比例不超過 10%。共有燒結機 7 臺,360 m2燒結機 3 臺,265 m2燒結機 2 臺,328 m2燒結機 2 臺,其中 6 臺燒結機的配料使用混勻料場。 4 座 3200 m3高爐采用單一燒結礦入爐。 4 座 2580 m3高爐中,7#高爐、11#高爐原料條件較好,使用單一料種燒結礦;5#高爐作為平衡燒結礦的調劑爐,經常變更燒結礦的品種,甚至長時間同時使用兩種燒結礦;4#高爐使用東鞍山燒結礦, 由于沒有綜合料場, 來料指標穩定性較差,堿度、FeO 等關鍵指標穩定性不好,對爐況的長周期穩定順行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煉鐵總廠燒結產能水平與高爐消耗水平基本一致,當燒結機進行較長時間的檢修時,為應對燒結礦產量降低造成的原料缺口, 高爐將大比例使用料場存儲的落地料。 落地原料受空間限制及篩分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 會造成入爐原料的堿度、FeO、準粉末(粒度<5 mm)等指標變差,高爐入爐風量減少,利用系數降低。
1.2 操作爐型
煉鐵總廠高爐受原料穩定性差的影響, 有 4座高爐存在爐身或爐缸的隱患,因此,煤氣流的控制方面更側重于中心氣流,中心加焦量多,中心區域的布焦炭量達到焦炭總量的 25%~30%,多時甚至達到 35%。 噴吹煤粉過程中,未燃煤粉很容易集中到死料堆內形成低透液區域, 以及集中到死料堆表面附近氣流不活躍的固定料層中, 引起粉末在死料堆的積蓄, 使死料堆的透氣性、 透液性變差,進而造成死料堆溫度降低,導致爐渣黏度增加和死料堆透液性進一步降低, 最終鐵水和爐渣無法透過死料堆,集中地沿著死料堆的表面滴落、下降,使得進入爐缸邊緣的渣鐵流量增加,加劇料柱惡化的同時,增加了渣鐵在爐缸邊緣的環流,使爐缸活躍性下降[1],中心氣流受阻,邊中氣流分布比例失衡,順行狀態變差,導致高爐利用系數降低。
1.3 操作管理
煉鐵總廠高爐的操作管理實行爐長負責制,高爐中夜班的操作參數由爐長制定、 倒班作業長執行。 由于人員能力與經驗的限制,爐況操作存在判斷失誤、操作不當、調整滯后,煤氣流變化后參數控制不合理等問題。 人為因素造成爐況波動,高爐利用系數降低。
2 改進措施
2.1 原燃料指標量化管理
(1) 中間指標管理。 密切跟蹤燒結機、堆取料機的運行狀態,跟蹤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指標(如熔劑粒度、燃料粒度、返礦粒度等),一旦中間指標出現異常,及時對異常參數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形成整改方案并實施,最終完成整改,做到 “早動、少動”,減小燒結礦質量的波動幅度,提高燒結礦質量的穩定性,為高爐長期穩定順行創造條件。
(2) 篩分管理。 加強對槽下爐料的篩分管理,調小漏嘴,篩子振動幅度 3.5~4 mm,減小料流速度, 在滿足高爐上料的前提下, 盡量延長篩分時間,提高篩分效果,嚴格控制小于 5 mm 粉末的入爐量,提高料柱的透氣性。
(3) 分級入爐。 燒結礦粒度差距大將會導致爐料的孔隙度降低,劣化料柱的透氣性,影響高爐的順行狀態[1]。 對入爐燒結礦實施分級管理,有助于改善高爐料柱透氣性。 通過增加篩子,對成品燒結礦按粒度區間進行區分,將大約占總量的 20%~ 25%、 粒度范圍在 5~12 mm 的燒結礦進行分槽管理,獨立上料。 在一個布料周期內,按一定的大小粒比例、使用兩種不同粒度的燒結礦,縮小同一批爐料的粒度差,改善整個料柱的透氣性。
(4) 料場管理。 按質量對落地料進行分區管理,開停機料與不合格品作為雜料存放,其它物料按種類分堆存放。 高爐有計劃地使用開停機料與不合格品料,減小用量,降低影響。 當高爐大量補充 落 地 料 時, 嚴格禁止使用開停機料與不合格品料。
2.2 高爐爐型診斷管理
通過對高爐開展爐型診斷管理, 查找操作爐型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其形成原因,從源頭進行治理,保證操作爐型合理。 高爐爐型診斷管理主要分爐缸管理、 爐身管理和礦石平臺寬度管理三個部分。
(1) 爐缸管理。 爐缸管理的核心工作內容是保持爐缸的活躍性, 確保爐芯區域不會發生中心堆積現象。 爐缸管理是高爐實現長周期穩定順行的前提,活躍的爐缸是高爐長期穩定順行的基礎。
為了保證爐缸長期的工作狀態, 主要開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鐵水溫度管理,在 2580 m3高爐爐況無大波動 的 情 況 下, 鐵水溫度不允許低于1490 ℃,通過保持渣鐵足夠的過熱度,確保其流動性;二是通過縮小風口面積,提高風速,增加回旋區長度,縮小爐缸中心的焦堆區域,改善爐缸中心區域的透氣性和透液性; 三是在中心氣流可以滿足高爐順行要求的前提下, 降低中心加焦的比例,減小中心焦堆的大小,避免中心焦堆過大而導致爐缸活躍性下降。
(2) 爐身管理。 爐身管理的核心工作內容是實現圓周溫度場的科學分布, 確保爐墻邊緣位置不會發生結厚現象。 爐身管理是高爐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的基礎, 邊緣溫度場的穩定是高爐取得較好經濟指標的基礎。 邊緣溫度場的穩定主要取決于邊緣爐料的落點和邊部礦焦比。 煉鐵總廠有多座高爐的熱負荷穩定性不好, 存在異常波動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邊緣的起始布料角度不準確,落點距爐墻位置未達到理想狀態。 布料角度小,落點距爐墻位置遠,爐料向外側滾動,邊緣爐料結構不受控;布料角度大,爐料落點打爐墻后反彈,距爐墻邊緣位置形成堆尖, 爐料無法布到指定的理想位置。 兩種布料的情況都無法獲得穩定的邊緣氣流通道。 煉鐵總廠通過對各高爐落料點位置進行計算,對其布料的起始角度進行了調整,布料落點位置與爐墻的距離控制在 100 mm 以內。 各高爐布料起始角度調整前后的數據見表 1。調整后爐身熱負荷的穩定性明顯得到提升。
(3) 礦石平臺寬度管理。 礦石平臺寬度管理的核心工作內容是保持合適的平臺寬度,通過合適的平臺寬度選擇,確定合適的無礦區面積,確保中心氣流順暢,在生產順行的情況下,實現取得較好經濟指標的目標。 礦石平臺的寬度決定了礦石軟熔帶徑向的寬度以及無礦區的大小, 是高爐初始煤氣流二次分布是否合理的決定性因素。 平臺過寬,無礦區小,風口前端阻力增加,風口回旋區與礦石布料平臺的寬度不匹配, 中心氣流受到抑制,不利于高爐順行;反之,平臺寬度過窄,則會出現中心過吹現象,消耗大幅度升高。 只有平臺寬度合適,高爐才會取得較好的技術經濟指標。 通過對3200 m3高爐熱負荷與礦石平臺寬度的離散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礦石平臺寬度為 1.3 m 時,熱負荷彌散區間最小,最有利于邊緣氣流的穩定。 3200 m3高爐熱負荷與礦石平臺寬度的關系見圖 1。
2.3 高爐操作科學管理
煉鐵總廠各高爐操作按照“一爐一策”的方針進行管理。 根據各高爐不同的用料結構、爐缸炭磚侵蝕程度、設備狀態、操作爐型等條件,綜合判斷,制定高爐操作方針。 針對炭磚侵蝕較為嚴重的高爐,通過合理組織出鐵、控制適宜的冶煉強度、不出鐵鐵口定期養護等方式, 保證高爐在一個穩定的利用系數水平長期運行,減少爐況波動。 高爐參數控制方面,日常操作參數由爐長負責制定,制定好后, 由廠調度室值班長負責對高爐煤氣流變化參數進行動態跟蹤, 實現了高爐操作參數控制的合理性, 大幅度提高操作的準確性。 人員管理方面,實行高爐中夜班操作指導上墻管理,定期組織主要操作崗位人員進行事故預案學習,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操作技能,完善預案,提高生產環節對事 故的控制能力,將事故處理在萌芽狀態,避免擴大。
3 生產效果
煉鐵總廠自 2017 年下半年采取改進措施后,鐵前工作實現了全面提升。 原料系統嚴抓過程管理,跟蹤中間指標,改善了高爐入爐原料水平。 上料系統更加注重篩分的效率, 大幅降低了入爐準粉末的含量,提高了入爐爐料結構的穩定性,為高爐系統持續、穩定生產奠定了基礎。 通過開展高爐爐型診斷管理, 量化高爐邊緣溫度場的控制區間以及圓周工作的均勻度, 有針對性地匹配系統參數,對爐況進行調整,實現了高爐群長時間的穩定順行,產能穩步提升。 2015.01~2018.05 高爐平均利用系數如圖 2 所示。
由圖 2 可以看出,2015.01~2017.05 高爐平均利用系數穩定性不好,波動區間大,低的時候不到1.9 t/(m3·d),高的時候甚至超過2.2 t/(m3·d),整體水平在 2.1 t/(m3·d)以下。 2017.06~2018.05 高爐采取改進措施后,利用系數穩定運行在 2.1 t/(m3·d)以上的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結語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鐵總廠從原料條件、操作爐型和操作管理三個方面分析了高爐群平均利用系數低的原 因,采取了原燃料指標量化管理、高爐爐型診斷 管 理、高爐操作科學管理等措施,在原燃料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明顯提高了高爐群平均利用系數,由不足 2.1 t/(m3·d)穩定地提升至2.1 t/(m3·d)以上的水平,改進效果良好,實現了高爐長期穩定順行。 由此可見,在高爐生產中,當原燃料結構發生微小變化時, 可以通過合理組織生產、科學管理,實現高爐長周期、高效、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 王再義, 王尤清, 邢本策, 等. 燒結礦分級入爐技術實驗研究[J]. 鞍鋼技術, 2003(6):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