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去年的統計公報,粗鋼產量有漏報的現象,公布的鋼產量是7.79億噸,但實際調整后,產量已經是8.22億噸”,日前,有鋼鐵業內資深專家,在第八屆中國金屬板材產業鏈年會上透露,去年我國粗鋼產量實際為8.22億噸,而國內粗鋼產能實際已經達到了11.2億噸。
該人士直言,按此測算,去年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即產量加上凈進口量)為7.7億噸。而今年1-7月份,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首次出現了同比下降的情況,為近年罕見,“鋼材的需求增長在放緩”。
其援引數據稱,今年1-7月,我國粗鋼產量同比增長2.7%,而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0.3%。
另外,該專家還指出,今年1至7月,鋼鐵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接近70%,“但在實際上,鋼企真實的資產負債率比統計數據高,因為民間借貸沒有進入負債表,鋼鐵企業使用的理財產品也沒有進入負債類科目”。
數據顯示,去年15%的粗鋼產量由資產負債率在80%以上的企業生產,其中,資產負債率在90%以上的企業生產了3%的粗鋼。另外,資產負債率在70%以下的企業生產了53%的鋼。
他認為,隨著鋼企資產負債率的提高,鋼企的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資金鏈有斷裂的風險,鋼企經營情況分化加劇,但另一方面,“企業分化加劇,部分企業的退出,有利于產能利用率的改善”。
據悉,鋼鐵企業的經營狀況、盈利能力已經出現了分化態勢,去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的86家鋼企合計利潤為228.2億元,其中排名前20位的鋼企利潤占了227.5億元,即前20位的企業基本幾乎占了整個行業的總利潤。而排名在中間50家的鋼企利潤合計為119.億元,虧損的16家鋼企合計虧損了118.3億元。
該專家表示,鋼鐵企業的經營情況在今年1-7月同樣延續了這一態勢,“如果2014年、2015年繼續這么轉下去,到2016年,鋼鐵產能會不會得到明顯的修復?如果產能修復,鋼價和鋼鐵市場秩序會有個很好的表現,競爭趨于理性,鋼鐵行業的盈利狀況也將由此得到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