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互補才能共贏歪曲抹黑別有用心
國際貿易合作不是“輸出過剩產能”
當越來越多的中國裝備、設備零部件、電子產品、基建工程等走向世界各國之時,一種“中國正在向世界輸出過剩產能”的論調也開始從西方媒體流出。事實上,這種說法歪曲了中國正常開展的國際產能合作。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指出,我國推動的國際產能合作和制造業合作不是淘汰產能,走出去的產能是中國的優勢產能和先進產能,這種產能合作對雙方都是互利共贏的。
國際市場需求旺盛
當今全球產能市場配置并不合理。據了解,“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鋼材凈進口國占70%以上,并且大部分國家鋼鐵工業薄弱,迫切需要開展產能合作;在非洲,9億人口規模,水泥年產能僅不到2億噸。
市場因此需求進行國際產能合作。據中國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松介紹,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通過工業化實現進口替代,這些國家興建大型基礎設施,寄望于大部分基礎建材能夠實現本土生產,以減少外匯消耗,擴大本地就業。還有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國正為價格疲軟而苦惱,希望辦加工廠增加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實現產品和產業多元化。一些發達國家的制造企業和跨國公司也積極響應,因為產能合作將提供更多商機。
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優勢產業的富余產能正契合一些國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現實需求,許多國家愿意與中國進行合作。如,“一帶一路”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需求旺盛。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說,這些龐大的工程需要建筑材料,鋼鐵、水泥、玻璃,而這些產能都是中國的富余產能,在當地建廠,把中國的產能搬出去,于是這個產能合作既是優勢產能合作,也是富余產能合作。
中國輸出優勢產能
專家指出,中國已成長為產業大國,處于全球產業鏈中端,是高端技術與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集合,輸出的產能不僅是優質綠色和性價比高的工業產品,還有適用技術和建設工業園區的經驗,也包括產業鏈合作,實際是為世界經濟“充電”。
在《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中,中國圈定了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個行業作為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重點領域。顧大偉指出,在這些行業,我國的制造水平、技術標準大體上都在國際先進水平上,無論從裝備制造、工程建設、企業運行管理,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
即使走出去的水泥、鋼材、電解鋁等產品,也采用了綠色節能等技術。一家生產水泥的企業老總介紹說:“我們的水泥項目采用了大量先進的節能環保技術,促進了南非中小企業發展,南非政府貿工部給予1.7億蘭特現金及稅收減免獎勵。”該集團還興建了全南非第一個水泥余熱發電項目,每年可減少使用工業用煤1.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萬噸左右。
在產能合作中,中國還注重配套輸出。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說,我們不是一個產業孤零零地“走出去”,而是強調全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往外走。我們不僅將配套一些工程承包項目,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將“走出去”提供“跟進式”服務。通過打造“走出去”的“航母艦隊”,我們將形成更加有利的“集成優勢”。
合作共贏是大方向
其實,世界經濟發展已不能孑然分開彼此。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也曾大規模接受過發達國家輸出的產能。即使今天走出去的中國產能,也包含了多國的產能因子。
“當年,日本、意大利等國家企業看中了中國的勞動力和資源要素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紛紛到中國投資辦廠,這也是國際產能輸出與合作,這些外資企業帶到中國的產能,當時也是較為先進的,并非落后產能,更非垃圾。”宋立說。
宋立表示,我們今天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向國外輸出的也是先進而有市場競爭力的產能。如果輸出所謂的落后產能,企業到了當地卻缺乏市場競爭力,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專家指出,現在西方一些言論歪曲抹黑中國產能輸出,不是戴了有色眼鏡,就是打擊中國以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
如今,各國發展理性的態度應該拋開偏見和私利,敞開胸懷展開合作,才能實現共贏。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發展中國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較快的速度提升發展水平,處于工業化中端的中國可以促進產業升級,處于工業化高端和后工業化階段的發達國家也可以拓展國際市場,全球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得到發展進步的機遇,是一舉多得、三方共贏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