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北唐山在壓縮鋼鐵產能方面開了第一“槍”,以環保的名義拆除了部分鋼鐵高爐,最新的消息顯示唐山將壓減粗鋼產能4000萬噸,占整個河北省的一半。除了環保壓力,鋼鐵行業的經營之困也促使政府下“狠心”,2013年鋼鐵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狀況,鋼鐵企業利潤跌回20年前,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再難回避。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在上游壓減產能的同時,鋼鐵市場下游也在不斷挖掘消費潛力,被歸為綠色建筑范疇的鋼結構建筑行業正在為化解鋼鐵產能奔走,目前已經出現大型鋼鐵企業與鋼構企業戰略合作的例子,他們希望將鋼結構建筑推廣至普通住宅領域,借助中國興盛的房地產行業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也能藏鋼鐵于民。
業內分析認為,目前中國的鋼結構建筑占比不到5%,與發達國家50%的比例相差甚遠,鋼結構建筑作為新興的集成住宅,快速普及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而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則有望成為推廣的首選。
鋼鐵“危機”
“鋼鐵的價格實際上已經回落到近20年前的水平,鋼鐵企業的生存完全靠減少能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支撐。”在此前的“2013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市場部主任王穎生表示,2012年8月和2013年6月鋼鐵指數分別跌破100點,而這個100點的依據是1994年4月鋼鐵指數建立時候的價格水平。
2013年鋼鐵行業受到市場價格和環境壓力的雙重擠壓,部分月份甚至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窘況,但從統計數據看,2013年中國的粗鋼產量依然在增加,1至9月,粗鋼產量5.87億噸,同比增長8%。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預計,2013年粗鋼總產量約7.84億噸,對應約11億噸產能,產能利用率僅為71.2%。
“實際產能比設計產能更大,無論從行業效益還是從資源環境承受力看,中國的鋼鐵行業都不能有增量了。”12月6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對記者表示,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主要途徑是消費,目前中國鋼鐵95%在國內消費,其中建筑行業消費量最大,也是今后增長潛力最大的領域。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2014年鋼鐵需求預測成果》預測2014年建筑行業鋼材需求量為3.9億噸,同比增長2.4%。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對記者表示,中國鋼鐵需求強勁的內在因素是中國的城鎮化,中國的中西部發展潛力巨大,“2012年中國的城鎮化率為52.57%,未來10年內,中國的城鎮化將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將進行大量的住房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會產生大量的粗鋼和鐵礦石需求。”
專家估計2025年至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75%,目前中國的人均鋼鐵擁有量為5.3噸,與全球主要國家有著很大差距,這也意味著巨大的增長潛力。
求解綠色建筑
今年10月《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在“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中提出,“推廣鋼結構在建設領域的應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資建設領域鋼結構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區推廣輕鋼結構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推動建材下鄉,穩步擴大鋼材、水泥、鋁型材、平板玻璃等市場需求。優化航運運力結構,加快淘汰更新老舊運輸船舶。”
李新創表示,挖掘建筑用鋼潛力可以通過提高用量標準,加大鋼結構建筑比重來實現。
據了解,鋼結構建筑采用的是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產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工程管理和集成化服務的建筑生產方式。目前國內的鋼結構建筑應用并不廣泛,真正較快發展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奧運場館設施大量運用鋼結構建筑,帶動了市場需求,不過當前中國的鋼結構建筑主要集中在寫字樓、體育館、會展中心等大型建筑上,真正采用鋼結構的住宅屈指可數。
“就是像造設計汽車一樣設計房子,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11月27日浙江杭蕭鋼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向本報記者如此解釋鋼結構建筑,他認為鋼結構建筑之所以好,在于它在建筑全壽命周期內貫穿了“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循環經濟發展原則。
中國鋼結構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方鴻強認為,鋼結構建筑是建筑產業化的典型,集成住宅的優勢不僅可以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高發地區使用,一般地區的普通住宅也可以使用,“杭蕭鋼構在包頭的試點項目目前進展順利,鋼結構住宅優勢顯著。”
方鴻強表示,國家設定“十二五”期間3600萬套保障房的建設任務如果能引入鋼結構建筑,施工、收房的速度將大大加快,而鋼結構住宅的普及勢必會帶動大量鋼鐵需求。
11月7日,杭蕭鋼構與唐山鋼鐵集團所控股的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