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情的整體低迷甚至于影響了煤炭資源大省的經濟增速。因此,在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如何讓煤炭行業脫困,成為山西、內蒙古等資源大省討論的熱點話題。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改革時就曾表示,山西要下決心走出一條革命興煤的新路子,希望媒體為煤炭“正名”、重新認識煤炭就等于重新認識山西。
同樣,內蒙古等涉及煤炭的省份也紛紛介紹了本省有關煤炭的情況,以及如何幫助煤炭行業脫困。
對此,多位煤企一線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煤價跳水式下跌,但是煤炭在我國的能源主體地位不變,需要轉變的是生產模式以及傳統的經營理念。
行業受困
煤炭的“黃金十年”使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資源大省依托煤炭締造了諸多財富神話,而在“十二五”的后三年,隨著煤價持續下滑,煤炭已然成為這些省份的“累贅”。
煤炭大省山西尤為典型。2015年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山西地區生產總值為12802.58億元,比上年增長3.1%,不足全國平均水平6.9%的一半。
對此,山西省方面做出解釋稱,在2015年隨著煤炭等能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下滑,山西省工業生產降幅持續收窄,全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2.8%,降幅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收窄1.1個和0.5個百分點。
事實上,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需求不斷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同比減少2.9%,2015年煤炭需求或下降4%。到2015年年底,全社會的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煤炭企業庫存超過1億噸。
煤炭分析師鄧舜預測稱,2016年煤炭行業將面臨結構調整以及需求低迷雙重壓力;其主要依據是2015年,全國煤炭市場庫存居高不下、煤價大幅度下滑致使行業效益下降、企業虧損不斷擴大。
至于供需關系,2016年或許有所改善,但是供大于求的現狀卻很難得到改變,整個煤炭行業運行形勢依然嚴峻。
此外,也有煤炭分析師表示,我國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煤炭需求放緩的同時,近十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巨大,在建產能仍然較大。另外,進口持續保持高位,進口煤的價格仍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因此,煤炭行業要想短時間脫困并非易事。
煤炭企業虧損面或達80%以上,更多的煤礦或將面臨停工或減薪。《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報告》指出,在“十三五”期間,煤礦開采和洗選企業數量要從2015年的6390家壓縮到3000家以內。
國家能源局也發布公告稱,2016年將關閉落后產能6000萬噸,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推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嚴格控制煤炭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
顯然,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成為“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之一,煤炭行業將迎來去產能時代。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以下簡稱“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表示,“人往哪兒去、錢從哪里來”是煤炭企業去產能中的主要壓力。但是同煤集團作為典型的國有大型煤炭企業,要帶頭做表率,爭當先行者,堅決落實國家去產能“一盤棋”的總體部署;堅決主動淘汰、主動引導產能退出;堅決在競爭中求生存,順利退出資源枯竭礦,穩妥實現人員的轉產分流。
張有喜表示,“十三五”期間,同煤集團擬關閉退出12座礦井,化解產能1255萬噸,減少虧損12.4億元,涉及人員約1.5萬人。2016年是集中攻堅之年,先期關閉5座礦井,產能660萬噸,涉及的近萬名富余人員,重點通過三條途徑安置:一、通過關閉礦井提前內退分流安置一部分;二、通過建新礦、產能置換分流安置一部分;三、通過轉產轉型分流安置一部分。
科學“去產能”
“其實,煤炭工業協會以及相關部門已經形成了煤礦退出機制政策建議的初稿,其中將以市場化為主的方式化解過剩產能。”一位煤炭工業協會人士向記者表示,同煤集團去產能的做法顯然是走在了前面,同時這種去產能的做法相對比較科學,值得其他煤企借鑒。
另外,該人士透露,各產煤省份制定煤礦退出機制的具體政策和確定退出的規模已經成為個省考核機制中的一部分。
山西省發改委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其實作為煤炭資源大省,為了緩解煤價下跌帶來的影響,山西早已經在走轉型之路。山西省曾下發的《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2014年行動計劃》的1號文件中,推進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深化煤炭、煤層氣管理體制改革均被列在重大改革項目的前兩位。
同樣,煤炭資源豐富的陜西省也提出了關于煤炭轉型升級的“三化”措施,即“原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轉化、煤油氣巖向化工產品轉化”的思路。
張有喜兩會期間亦稱,擺脫“煤炭困局”,必須要堅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山西省正在推進煤炭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六型”轉變,煤化工是發展方向之一,通過煤化工項目加快煤炭產能轉化,實現低碳清潔發展。
目前,同煤集團正抓住山西省建設晉北煤化工基地的有利時機,在拉長加粗產業鏈上做文章,向煤炭下游產業延伸,穩步推進煤化工項目建設。已建、在建煤化工項目有四個,建成投產后,可就地轉化煤炭約1800萬噸。
同煤集團的做法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梁嘉琨的認同。梁嘉琨兩會期間曾表示,要充分借鑒同煤集團、淮南集團等大型煤炭企業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現輸煤向輸電的轉變,推動發電與煤炭深加工項目的深度耦合、煤炭及共伴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帶動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然而,也有煤企人士希望在煤價低迷的當下,能夠得到政策支持。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談到供給側結構改革時就曾表示,山西要下決心走出一條革命興煤的新路子,希望媒體為煤炭“正名”、重新認識煤炭就等于重新認識山西。
同樣,內蒙古等涉及煤炭的省份也紛紛介紹了本省有關煤炭的情況,以及如何幫助煤炭行業脫困。
對此,多位煤企一線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煤價跳水式下跌,但是煤炭在我國的能源主體地位不變,需要轉變的是生產模式以及傳統的經營理念。
行業受困
煤炭的“黃金十年”使得山西、陜西、內蒙古等資源大省依托煤炭締造了諸多財富神話,而在“十二五”的后三年,隨著煤價持續下滑,煤炭已然成為這些省份的“累贅”。
煤炭大省山西尤為典型。2015年經濟運行情況顯示,山西地區生產總值為12802.58億元,比上年增長3.1%,不足全國平均水平6.9%的一半。
對此,山西省方面做出解釋稱,在2015年隨著煤炭等能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下滑,山西省工業生產降幅持續收窄,全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2.8%,降幅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收窄1.1個和0.5個百分點。
事實上,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變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需求不斷放緩,2014年煤炭需求同比減少2.9%,2015年煤炭需求或下降4%。到2015年年底,全社會的存煤已經持續48個月超過3億噸,煤炭企業庫存超過1億噸。
煤炭分析師鄧舜預測稱,2016年煤炭行業將面臨結構調整以及需求低迷雙重壓力;其主要依據是2015年,全國煤炭市場庫存居高不下、煤價大幅度下滑致使行業效益下降、企業虧損不斷擴大。
至于供需關系,2016年或許有所改善,但是供大于求的現狀卻很難得到改變,整個煤炭行業運行形勢依然嚴峻。
此外,也有煤炭分析師表示,我國煤炭市場供需嚴重失衡,煤炭需求放緩的同時,近十年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巨大,在建產能仍然較大。另外,進口持續保持高位,進口煤的價格仍具有很大的競爭力。因此,煤炭行業要想短時間脫困并非易事。
煤炭企業虧損面或達80%以上,更多的煤礦或將面臨停工或減薪。《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報告》指出,在“十三五”期間,煤礦開采和洗選企業數量要從2015年的6390家壓縮到3000家以內。
國家能源局也發布公告稱,2016年將關閉落后產能6000萬噸,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推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嚴格控制煤炭產能,從2016年起,3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
顯然,減少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成為“十三五”期間重點工作之一,煤炭行業將迎來去產能時代。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以下簡稱“同煤集團”)董事長張有喜表示,“人往哪兒去、錢從哪里來”是煤炭企業去產能中的主要壓力。但是同煤集團作為典型的國有大型煤炭企業,要帶頭做表率,爭當先行者,堅決落實國家去產能“一盤棋”的總體部署;堅決主動淘汰、主動引導產能退出;堅決在競爭中求生存,順利退出資源枯竭礦,穩妥實現人員的轉產分流。
張有喜表示,“十三五”期間,同煤集團擬關閉退出12座礦井,化解產能1255萬噸,減少虧損12.4億元,涉及人員約1.5萬人。2016年是集中攻堅之年,先期關閉5座礦井,產能660萬噸,涉及的近萬名富余人員,重點通過三條途徑安置:一、通過關閉礦井提前內退分流安置一部分;二、通過建新礦、產能置換分流安置一部分;三、通過轉產轉型分流安置一部分。
科學“去產能”
“其實,煤炭工業協會以及相關部門已經形成了煤礦退出機制政策建議的初稿,其中將以市場化為主的方式化解過剩產能。”一位煤炭工業協會人士向記者表示,同煤集團去產能的做法顯然是走在了前面,同時這種去產能的做法相對比較科學,值得其他煤企借鑒。
另外,該人士透露,各產煤省份制定煤礦退出機制的具體政策和確定退出的規模已經成為個省考核機制中的一部分。
山西省發改委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其實作為煤炭資源大省,為了緩解煤價下跌帶來的影響,山西早已經在走轉型之路。山西省曾下發的《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2014年行動計劃》的1號文件中,推進煤炭資源市場化配置和深化煤炭、煤層氣管理體制改革均被列在重大改革項目的前兩位。
同樣,煤炭資源豐富的陜西省也提出了關于煤炭轉型升級的“三化”措施,即“原煤向電力轉化、煤電向載能工業轉化、煤油氣巖向化工產品轉化”的思路。
張有喜兩會期間亦稱,擺脫“煤炭困局”,必須要堅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山西省正在推進煤炭產業向市場主導型、清潔低碳型、集約高效型、延伸循環型、生態環保型、安全保障型“六型”轉變,煤化工是發展方向之一,通過煤化工項目加快煤炭產能轉化,實現低碳清潔發展。
目前,同煤集團正抓住山西省建設晉北煤化工基地的有利時機,在拉長加粗產業鏈上做文章,向煤炭下游產業延伸,穩步推進煤化工項目建設。已建、在建煤化工項目有四個,建成投產后,可就地轉化煤炭約1800萬噸。
同煤集團的做法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梁嘉琨的認同。梁嘉琨兩會期間曾表示,要充分借鑒同煤集團、淮南集團等大型煤炭企業推進煤電一體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現輸煤向輸電的轉變,推動發電與煤炭深加工項目的深度耦合、煤炭及共伴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綜合利用,帶動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然而,也有煤企人士希望在煤價低迷的當下,能夠得到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