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非法集資案件頻頻曝光。據新華社消息,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近日對“中晉系”相關聯的公司進行了查處,實際控制人徐勤等人在出境時被公安人員在機場截獲,其余20余名核心成員也被全部抓獲。“中晉系”被查,原因是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詐騙犯罪。據悉,其投資總規模逾300億元,涉及總人次超過13萬。
從本次事件主角“中晉系”,到此前不久同樣被查的“e租寶”,其所涉問題,均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且都是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膨脹至數百億元的投資規模。頻頻曝光的此類事件,說明當前非法集資形勢較為嚴峻,案件高發,并有擴散蔓延趨勢。這要求有關方面要扎緊制度籠子,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防范和處置工作力度,有效遏制非法集資高發蔓延勢頭,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應當說,非法集資亂象由來已久、形式多樣,僅公安部此前公布的非法集資主要形式就多達十幾種。五六年前,就有地方曾出現以高利貸為特征的非法集資或金融詐騙亂象,部分地區也曾出現以“標會”形式存在的非法融資活動,民間標會“倒會”或“會頭”攜會款出逃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當地金融秩序。
近年來,在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當前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再度猖獗,且隨著互聯網等平臺的出現,各種形式的非法集資活動不斷演變,一些披著金融投資理財外衣的行為嫁接了“互聯網+”,作案方式更具隱蔽性,涉案范圍更具廣泛性,潛在風險更具傳染性。
此前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重慶代表團小組會議上談到互聯網金融亂象時表示,他曾發現有外地農民在經過為期兩周的培訓后,就到重慶開辦投資咨詢公司進行非法集資。僅是某省一個村子就有30多人來到重慶,這些人一共注冊了200個金融投資公司。而這些人接受培訓的內容,就是如何注冊公司、許諾高利吸引資金以及卷到錢后跑路。可以說,如此“低門檻”的非法集資等行為,以及赤裸裸的“騙錢跑路”的初衷,勾勒出了當下形形色色的“偽金融”面目。
非法集資、金融詐騙亂象叢生,與當前居民投資渠道狹窄、財富管理手段缺乏有關,也與部分資金“脫實向虛”、盲目追求高額回報相連。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較快發展,資金需求旺盛,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民間投資渠道狹窄、居民理財方式單一的現實困難和非法集資高額回報的巨大誘惑交織共存。與此同時,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產業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流出,各類不規范民間融資介入較深的行業領域風險集中暴露,非法集資問題日益凸顯。
毫無疑問,對各種擾亂金融秩序、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應該予以嚴厲打擊。一方面,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維護金融秩序,是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本身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嚴重影響著金融秩序穩定,且如果任其蔓延,隱藏的風險有向銀行體系傳染的可能,極易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另一方面,高利貸也好、非法集資也罷,或者各種名目的金融傳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回報的誘惑,在這種誘惑下,大量原本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會被抽出,以博取高額回報,這將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且一些案件由于參與群眾多、財產損失大,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
針對近年來非法集資的嚴峻形勢,從國務院到各地方、各部門,均高度重視,積極防范化解非法集資風險隱患。此前,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大防范和處置工作力度,切實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并指出“省級人民政府是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的第一責任人”。之后,山東、安徽、北京、上海等省市相繼出臺相關文件,以遏制非法集資高發勢頭。
可以說,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性工程,各方需要有一攬子措施,用綜合“藥方”加以防范和化解。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完善民間融資制度,合理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發展。要從中央層面的部際聯席會議頂層推動,各部門協同配合加強監督管理,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籌指揮,形成齊抓共管的治理合力。此外,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金融法律意識、風險防范意識,抵制不切實際的高回報誘惑,使各種違法行為失去生存的環境和基礎。
總之,積極防范化解非法集資風險隱患,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有關方面要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相關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從本次事件主角“中晉系”,到此前不久同樣被查的“e租寶”,其所涉問題,均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且都是在極短時間內迅速膨脹至數百億元的投資規模。頻頻曝光的此類事件,說明當前非法集資形勢較為嚴峻,案件高發,并有擴散蔓延趨勢。這要求有關方面要扎緊制度籠子,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防范和處置工作力度,有效遏制非法集資高發蔓延勢頭,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應當說,非法集資亂象由來已久、形式多樣,僅公安部此前公布的非法集資主要形式就多達十幾種。五六年前,就有地方曾出現以高利貸為特征的非法集資或金融詐騙亂象,部分地區也曾出現以“標會”形式存在的非法融資活動,民間標會“倒會”或“會頭”攜會款出逃等事件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當地金融秩序。
近年來,在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地方人民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當前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再度猖獗,且隨著互聯網等平臺的出現,各種形式的非法集資活動不斷演變,一些披著金融投資理財外衣的行為嫁接了“互聯網+”,作案方式更具隱蔽性,涉案范圍更具廣泛性,潛在風險更具傳染性。
此前的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重慶代表團小組會議上談到互聯網金融亂象時表示,他曾發現有外地農民在經過為期兩周的培訓后,就到重慶開辦投資咨詢公司進行非法集資。僅是某省一個村子就有30多人來到重慶,這些人一共注冊了200個金融投資公司。而這些人接受培訓的內容,就是如何注冊公司、許諾高利吸引資金以及卷到錢后跑路。可以說,如此“低門檻”的非法集資等行為,以及赤裸裸的“騙錢跑路”的初衷,勾勒出了當下形形色色的“偽金融”面目。
非法集資、金融詐騙亂象叢生,與當前居民投資渠道狹窄、財富管理手段缺乏有關,也與部分資金“脫實向虛”、盲目追求高額回報相連。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保持較快發展,資金需求旺盛,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民間投資渠道狹窄、居民理財方式單一的現實困難和非法集資高額回報的巨大誘惑交織共存。與此同時,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產業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流出,各類不規范民間融資介入較深的行業領域風險集中暴露,非法集資問題日益凸顯。
毫無疑問,對各種擾亂金融秩序、影響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應該予以嚴厲打擊。一方面,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維護金融秩序,是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本身存在較大風險隱患,嚴重影響著金融秩序穩定,且如果任其蔓延,隱藏的風險有向銀行體系傳染的可能,極易引發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另一方面,高利貸也好、非法集資也罷,或者各種名目的金融傳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高回報的誘惑,在這種誘惑下,大量原本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資金會被抽出,以博取高額回報,這將影響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且一些案件由于參與群眾多、財產損失大,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
針對近年來非法集資的嚴峻形勢,從國務院到各地方、各部門,均高度重視,積極防范化解非法集資風險隱患。此前,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加大防范和處置工作力度,切實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并指出“省級人民政府是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的第一責任人”。之后,山東、安徽、北京、上海等省市相繼出臺相關文件,以遏制非法集資高發勢頭。
可以說,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性工程,各方需要有一攬子措施,用綜合“藥方”加以防范和化解。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完善民間融資制度,合理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發展。要從中央層面的部際聯席會議頂層推動,各部門協同配合加強監督管理,到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籌指揮,形成齊抓共管的治理合力。此外,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金融法律意識、風險防范意識,抵制不切實際的高回報誘惑,使各種違法行為失去生存的環境和基礎。
總之,積極防范化解非法集資風險隱患,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任務,有關方面要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相關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