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對外發布的《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顯示,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709億噸。全省含煤面積達6.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9.57%。煤炭的種類有褐煤、煙煤、無煙煤。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探礦權125個,其中煤炭50個。
《規劃》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提出的目標為,煤炭產量穩定在10億噸左右,對部分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主焦煤和無煙煤)進行戰略儲備,戰略儲備礦產地數量為8處左右。
《規劃》表示,山西省擁有國家規劃煤炭礦區29個,其中煤炭礦區18個,分別為:大同礦區、軒崗礦區、嵐縣礦區、平朔礦區、朔南礦區、河保偏礦區、西山礦區、東山礦區、霍東礦區、霍州礦區、離柳礦區、鄉寧礦區、晉城礦區、潞安礦區、陽泉礦區、汾西礦區、石隰礦區、武夏礦區。
在煤炭基地建設方面著重建設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結合區域煤質和煤層賦存特點,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煤電產業優化升級,加大一次能源轉化力度和電力為主的二次能源輸出力度。集約化發展大型坑口電站,擴大晉電外送規模。晉北基地依托動力煤優勢,重點加快煤電一體化進程,堅持煤基清潔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產業兩大發展方向;晉中基地加大煉焦煤保護性開采力度,依托煉焦煤優勢,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推進低熱值煤電廠建設,形成煤電鋁材產業鏈;晉東基地實施無煙煤保護性開采政策,依托無煙煤、動力煤優勢,重點推進以動力煤為主煤電一體化。
同時,深化煤炭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嚴控總量、優化存量、清潔利用”的思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產,嚴格控制高硫、高灰劣質煤生產和消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規劃期內,前三年除符合減量置換要求的項目外,停止審批煤炭劃定礦區范圍,嚴格審批煤炭采礦權新立和變更擴大生產規模申請,未經項目核準(產能核增),不予受理采礦權新立和變更擴大生產規模申請;后兩年結合產能過?;庑Ч褪袌銮闆r,有序新立采礦權。
圍繞大型煤電基地和現代煤化工項目,重點保障3個國家級煤炭基地建設,保持合理開發強度;積極推進大型煤炭集團建設,加快推進煤炭企業由大而全向大而強轉變,完善煤炭資源、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因地制宜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減沉開采、控制開采等技術,大力推進綠色開采,促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推進煤炭資源從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促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加大煤炭洗選比重,加大煤矸石、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的力度,逐步實現煤炭利用近零排放。
此外,要調整開發利用方向。推動綠色開采,根據資源賦存條件選擇先進高效的開采技術,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堅持采氣、采煤一體化,在沁水、河東、霍西、西山、寧武煤田等主要煤層氣分布區,必須對煤層氣進行綜合勘查綜合開采。推進煤系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加強煤系高嶺土、耐火粘土、鋁土礦、硫鐵礦、鋰、鎵等共伴生礦綜合利用,提高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重點推動煤基合成精細化學品項目和煤制甲醇、硝銨等多聯產項目,實現煤炭資源的就地轉化,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規劃》提出,山西省共劃分出重點勘查區55個,其中煤炭18個::大同、平朔、朔南、軒崗、河保偏、嵐縣、西山古交、東山、汾西、霍東、霍州、離柳、鄉寧、石隰、晉城、潞安、陽泉、武夏。
規劃期間,全省共劃定重點礦區51個,其中煤炭18個:大同、平朔、朔南、軒崗、嵐縣、河保偏、離柳、石隰、鄉寧、西山古交、東山、汾西、霍州、霍東、陽泉、武夏、潞安、晉城。
《規劃》要求,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把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資源保護能力。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應依據礦種和礦產地進行區分,保護與儲備的礦種為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肥煤、焦煤、瘦煤和無煙煤)。
針對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規劃期內山西省共劃定8處資源儲備區,包括:保德白家溝西、柳林宋家垣、柳林石盤西、石樓縣羅村、古交狐偃山、文水縣開柵、沁源縣莊兒上、長治河神廟。
要依據國家產業政策,結合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資源開采總量。對于煤炭等產能過剩類資源,對開采總量進行調控。鼓勵開采國內、省內急缺的礦產,保持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序發展建材產業,嚴格行業準入,規范開采砂石等資源,提高規?;c集約化水平。
具體到煤炭方面,將限制開采高硫煤、高灰煤、低發熱量煤等礦產,對稀缺煤種進行保護性開采。繼續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加大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到2020年,全省原煤產量穩定在10億噸左右。
同時要嚴格礦產開發準入條件,新建礦山要嚴格執行礦山開采最低規模要求,煤炭不得低于120萬噸/年。
大力調整和優化礦山規模結構,堅持“節約化、基地化”發展,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體,繼續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減少全省煤炭礦井個數。優化產能結構,形成大企業集團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到2020年,全省煤炭礦井個數控制在900個以內。
《規劃》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提出的目標為,煤炭產量穩定在10億噸左右,對部分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主焦煤和無煙煤)進行戰略儲備,戰略儲備礦產地數量為8處左右。
《規劃》表示,山西省擁有國家規劃煤炭礦區29個,其中煤炭礦區18個,分別為:大同礦區、軒崗礦區、嵐縣礦區、平朔礦區、朔南礦區、河保偏礦區、西山礦區、東山礦區、霍東礦區、霍州礦區、離柳礦區、鄉寧礦區、晉城礦區、潞安礦區、陽泉礦區、汾西礦區、石隰礦區、武夏礦區。
在煤炭基地建設方面著重建設晉北、晉中、晉東三大煤炭基地,結合區域煤質和煤層賦存特點,優化能源結構,推動煤電產業優化升級,加大一次能源轉化力度和電力為主的二次能源輸出力度。集約化發展大型坑口電站,擴大晉電外送規模。晉北基地依托動力煤優勢,重點加快煤電一體化進程,堅持煤基清潔能源和煤基高端石化產業兩大發展方向;晉中基地加大煉焦煤保護性開采力度,依托煉焦煤優勢,利用洗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熱值燃料推進低熱值煤電廠建設,形成煤電鋁材產業鏈;晉東基地實施無煙煤保護性開采政策,依托無煙煤、動力煤優勢,重點推進以動力煤為主煤電一體化。
同時,深化煤炭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嚴控總量、優化存量、清潔利用”的思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嚴格控制超能力生產,嚴格控制高硫、高灰劣質煤生產和消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規劃期內,前三年除符合減量置換要求的項目外,停止審批煤炭劃定礦區范圍,嚴格審批煤炭采礦權新立和變更擴大生產規模申請,未經項目核準(產能核增),不予受理采礦權新立和變更擴大生產規模申請;后兩年結合產能過?;庑Ч褪袌銮闆r,有序新立采礦權。
圍繞大型煤電基地和現代煤化工項目,重點保障3個國家級煤炭基地建設,保持合理開發強度;積極推進大型煤炭集團建設,加快推進煤炭企業由大而全向大而強轉變,完善煤炭資源、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因地制宜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減沉開采、控制開采等技術,大力推進綠色開采,促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推進煤炭資源從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促進煤炭分級分質梯級利用。加大煤炭洗選比重,加大煤矸石、礦井水等資源綜合利用的力度,逐步實現煤炭利用近零排放。
此外,要調整開發利用方向。推動綠色開采,根據資源賦存條件選擇先進高效的開采技術,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堅持采氣、采煤一體化,在沁水、河東、霍西、西山、寧武煤田等主要煤層氣分布區,必須對煤層氣進行綜合勘查綜合開采。推進煤系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加強煤系高嶺土、耐火粘土、鋁土礦、硫鐵礦、鋰、鎵等共伴生礦綜合利用,提高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重點推動煤基合成精細化學品項目和煤制甲醇、硝銨等多聯產項目,實現煤炭資源的就地轉化,提高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
《規劃》提出,山西省共劃分出重點勘查區55個,其中煤炭18個::大同、平朔、朔南、軒崗、河保偏、嵐縣、西山古交、東山、汾西、霍東、霍州、離柳、鄉寧、石隰、晉城、潞安、陽泉、武夏。
規劃期間,全省共劃定重點礦區51個,其中煤炭18個:大同、平朔、朔南、軒崗、嵐縣、河保偏、離柳、石隰、鄉寧、西山古交、東山、汾西、霍州、霍東、陽泉、武夏、潞安、晉城。
《規劃》要求,應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把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資源保護能力。礦產資源保護與儲備應依據礦種和礦產地進行區分,保護與儲備的礦種為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肥煤、焦煤、瘦煤和無煙煤)。
針對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規劃期內山西省共劃定8處資源儲備區,包括:保德白家溝西、柳林宋家垣、柳林石盤西、石樓縣羅村、古交狐偃山、文水縣開柵、沁源縣莊兒上、長治河神廟。
要依據國家產業政策,結合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資源環境承載力,合理確定資源開采總量。對于煤炭等產能過剩類資源,對開采總量進行調控。鼓勵開采國內、省內急缺的礦產,保持礦產資源開采總量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序發展建材產業,嚴格行業準入,規范開采砂石等資源,提高規?;c集約化水平。
具體到煤炭方面,將限制開采高硫煤、高灰煤、低發熱量煤等礦產,對稀缺煤種進行保護性開采。繼續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加大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到2020年,全省原煤產量穩定在10億噸左右。
同時要嚴格礦產開發準入條件,新建礦山要嚴格執行礦山開采最低規模要求,煤炭不得低于120萬噸/年。
大力調整和優化礦山規模結構,堅持“節約化、基地化”發展,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體,繼續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減少全省煤炭礦井個數。優化產能結構,形成大企業集團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到2020年,全省煤炭礦井個數控制在900個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