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火隊”到“保姆”
大數據攻克高爐“癌癥”
“與其被動充當高爐救火隊長,我更愿意當好高爐全天候的保姆。”馬鋼三鐵總廠廠長丁暉說,高爐運行失常,被煉鐵行業稱為“管理之癌”。
經濟損失倒逼出我國鋼鐵行業第一個高爐大數據體檢運行模式。據馬鋼集團高管介紹,2007年至2014年,馬鋼9座高爐平均每年失常4.5次,鐵產量損失210萬噸。每次高爐運行失常,動輒造成數以千萬元的損失。而且,鐵水質量直接影響后續多個工藝環節的品質保障,衍生損失更是難以計數。
馬鋼股份公司總經理錢海帆說,從2014年5月開始,馬鋼首次提出高爐大數據日體檢理念,將歷史數據帶入現行體檢評分表中測試,經過一年多摸索,馬鋼確定了48個指標,分不同的權重,反復校驗和調整操作參數,初步摸到了爐內狀況與數據變化的對應關系,建立了我國鋼鐵行業第一個高爐日體檢運行模式。迄今為止,這一模式已保證馬鋼全部九座高爐穩定順行43個月,創造了鋼鐵行業的新標桿。
B號高爐爐長聶毅說,作為爐長,每當高爐運行失常,忙得焦頭爛額,被稱為“救火隊”。現在,一天24小時對高爐數據監測,時刻關注高爐的數據變化,當某指標偏離了正常范圍,就像高爐感冒或者腸胃不適,必須要趕緊找出病因,力爭將高爐失常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猶如保姆照顧孩子般細致,現在工人們打趣地稱之為“保姆式”服務。
以制度建設、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為切入點,馬鋼優化生產組織、細化過程控制,保持了高爐連續穩定運行的勢頭,通過降本增效和技術攻關,助推各項生產指標進入全國同類型高爐第一梯隊,其中關鍵指標已名列前茅,為馬鋼公司提質增效和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截止到5月21日,馬鋼公司的A、B兩座高爐,分別連續穩定運行1523天和1513天。
大數據助力制造業轉型的
“馬鋼樣本”
煉鐵高爐的管理模式之變,是馬鋼公司通過大數據技術實現轉型升級的探索之一。據馬鋼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蔣育翔介紹,現在,馬鋼將融入了大數據技術的體檢制度,向上延伸至焦化、球團和燒結工序等環節,使日常管理從過去的依賴經驗,轉為依照數據,各項生產保障由事后調節應對,轉變為事先預警控制。
對線材分廠廠長彭進明而言,他最關注的質量指標是表面劃傷。每晚睡前,他都查看生產報表,一次次整理數據,對線材表面劃傷分類分級,再從生產線的設備磨損到吊裝作業使用的材料,每一道工序都一一用大數據分析,尋找原因,找出對策。
“現在我們生產的鋼種百余個,規格從改造前的6.5毫米至20毫米拓展到5.5毫米至25毫米。產品規格有了幾毫米的新變化,工作量增加了,我們還‘啃’下了線材表面光滑度這個行業中的‘硬骨頭’。”彭進明說。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借助互聯網線上平臺,馬鋼實現了供應鏈、物流、終端服務的流程再造。比如在銷售環節,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通了市場與生產現場這“兩大戰場”的雙向互通和快速響應,讓研發、生產、采購、銷售等內外部系統的數據鏈高速流動,使企業能夠精準感知市場脈搏,及時決策。過去,進口礦庫存需維持在280萬噸才能保障生產,現在有了大數據支持,降至110萬噸,混勻礦一級品率仍達到100%,達到行業的先進水平。僅此一項,可年減少公司資金占用2.4億元。
在制造體系高效運行的支撐下,市場銷售單元進一步擴大高附加值產品比例,實現雙高產品增量、推動產品升級。通過創新營銷機制、完善定價策略、拓展銷售渠道,開發終端用戶、提升直供比,持續提高兩頭市場趨勢研判的準確率,市場部門建立了一個綜合國內外市場及行業數據的信息系統,將市場價格預測偏差控制在5%以內,2017年實現兩頭市場對沖創效37.3億元,推動馬鋼由生產型向經營型逐步轉變。
新時代需要新工匠
知識產權需加強保護
多個工藝環節的管理模式之變,要求工人的科學素養也必須隨之而變。以煉鐵高爐為例,以前高爐管理,沿襲的是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經驗教傳方式,轉而要求員工懂得用數據說話,以精確的數據思維代替過去經驗化的推斷。
“2014年之前,幾乎每隔一兩年爐況失常就會發生。”聶毅說,使用新的管理模式后,高爐穩定運行1500多天。在B高爐核心團隊中,12人清一色的是本科以上的學歷,基本都是鋼鐵冶煉專業,其中不少人還有碩士學歷,扎實的專業知識素養,加上多年的實踐積累,為研發、優化大數據應用提供了支撐。
這些專業知識扎實和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隊伍,是馬鋼集團轉型升級的寶貴資源。同時,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人才爭奪戰幾乎白熱化。馬鋼股份公司總經理錢海帆建議,隨著新產品開發力度的加強,技術人才極其短缺,馬鋼自己培養了一批,市場引進了一批,但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形勢依然嚴峻,有的企業直接找到馬鋼的核心技術人才或者管理團隊的高管,以2至3倍的待遇挖人。當前國企用工使用的都是標準合同,對企業知識產權的界定以及保護,都已經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建議有關部門對此調研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保護好企業、個人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