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8年的濟鋼是新中國第一批地方骨干鋼鐵企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成為了一家以鋼鐵為主、多業并舉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鋼產量最高時曾達1200多萬噸,躋身中國十大鋼鐵企業行列。
提到山東工業,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老大粗黑”產業,大煤炭、大鋼鐵、大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國有企業占比較大,山東的經濟被人稱為“大象經濟”。濟鋼就是當年支撐山東經濟命脈之一的大鋼鐵,截至2017年6月關停鋼鐵生產線,濟鋼累計生產鋼1.55億噸,實現利稅316億元(人民幣,下同)。
“去產能不是去企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關鍵。”濟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薄濤介紹說,濟鋼產業結構不協調、不平衡,非鋼產業發展能力不足,轉型發展挑戰前所未有。
“首先處置資產是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濟鋼最大程度發揮資產的時間價值、資產盤活價值和及時回款價值。”薄濤說,截至2020年5月底,濟鋼主廠區19個資產包已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公開轉讓,成交合計29.54億元,溢價率53.01%;完成子分公司關停資產轉讓,成交合計8278萬元,溢價率27.67%,資產處置累計回籠資金47.55億元。
企業轉型升級必須要確定主業,不能盲目。目前,“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城市服務”是濟鋼新三大主業。薄濤說,與三大主業配套的空天信息、電氣智能制造、現代物流、軍民融合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相繼落地。2019年,瑞寶電氣智能制造產業升級、建筑廢棄物移動破碎產線、冶金研究院檢測產業化、冷彎LW500產線、薩博汽車產能提升等一批重點項目投入運營,當年增效951萬元。
“原來在煉鐵廠搞研發屬于功能性開發,生產上自己用,只要能解決問題就行,不求外形的美觀。現在是針對市場搞研發,產品不但要好用,而且要好看,還要有價格優勢,總之,要十全十美。”姜和信坦言,從和產品打交道到和市場打交道,對于不善言辭的自己太難了。
“打市場難,但也要去做,不走出去就創造不出價值,不走出去就沒有出路!”他帶領姜和信創新工作室的成員闖市場、跑項目,上門為各個企業提供服務。目前其所在的瑞寶電氣正在謀劃走向智能制造領域。
姜和信創新工作室只是濟鋼轉型的一個縮影,在濟鋼很多工人正在轉型升級的路上繼續奮斗。據悉,2019年,濟鋼23家子分公司中15家完成利潤目標,其中冷彎型鋼、薩博汽車產銷量、業務量實現翻番,濟鋼國際、城市礦產、石灰石公司等單位實現超目標15%以上增幅。
如今走進濟南鋼鐵集團已看不到“鋼”,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制造、全智能監控的石灰石礦山、一排排特種車輛,早不見煉鋼熔爐熱火朝天,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操控,智能監管。
2020年,濟鋼將沖刺300億元營收收入,體量恢復到鋼鐵主業停產前的水平,實現“三年再造一個新濟鋼”的一期目標。(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