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9日最后一個高爐停產以來,鋼鐵集團(以下簡稱鋼鐵)陷入30億元債務危機的消息不脛而走,這個山西省規模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頓時身處危局。
當然,和鋼鐵同樣焦慮的還有借款給它的銀行。鋼鐵所在地的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銀監辦相關負責人對媒體介紹,聞喜縣當地有七八家銀行卷入其中。其中,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則是鋼鐵主要的貸款銀行。
在鋼鐵行業產能普遍過剩、需求疲軟的背景下,任何一家鋼廠的淪陷,都有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反應。而銀行則是在這個鏈條上最為敏感的一環。
銀行被拖下水
盡管鋼鐵目前已經排不進全國鋼鐵行業的前30名,但其還是穩坐山西最大民營鋼鐵企業的位置。鋼鐵的存在,對在其所處的聞喜縣意義更是非同小可。
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在鋼鐵行業景氣的時候,鋼鐵所有的高爐全部開工,為聞喜縣GDP貢獻度達80%,即使在行業處于下降周期時,其產值也能占到當地GDP的40%左右。
法治周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運城市聞喜縣的政府多個部門已經進駐鋼鐵籌謀重組事宜。
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鋼鐵行業向來同銀行關系密切。一位在銀行從事信貸業務的工作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一般情況下鋼鐵企業都是一個地方吸納就業和納稅的“大戶”,同政府都有著較為良好的關系,而由于這些“大戶”都有土地、廠房作抵押,風險較小,銀行在做信貸投放計劃時也會予以優先考慮。
這種密切的合作關系使得雙方在鋼鐵行業持續向好時“一榮俱榮”,而在行業低迷之時也會出現“一損俱損”的局面。
鋼鐵也不例外,其通過鋼鐵設備、房產等作為抵押,從多家銀行以貸款、貿易信用證等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其中,鋼鐵在民生銀行的授信敞口約為19.5億元,皆屬抵押擔保貸款。
此次債務危機傳出后,全國各地的債權人匯聚聞喜縣。據媒體報道,債權人隊伍中包括33家金融機構和若干家第三方擔保公司,債務規模遠不止此前報道的30億元,而是超過了100億元。
法治周末記者向運城市銀監分局求證上述傳言,不過該局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有關鋼鐵負債信息均掌握在運城市金融辦。記者致電運城市金融辦希望得到相關信息,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未能聯系上金融辦相關負責人。
3月13日,中國光大銀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支行對鋼鐵當家人李兆會及旗下多家公司就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提起訴訟,光大銀行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財產保全申請,要求查封、凍結被告銀行存款3.24億元或其他等值財產,并凍結該借款合同的保證人美錦集團8300萬股限售流通股股份。
原本外界就盛傳鋼鐵牽涉有高額的民間融資,同光大銀行的官司一經披露,債權人的神經再次繃緊,鋼鐵到底負債幾何目前仍是迷局。
鋼鐵目前的經營狀況到底如何,亦沒有準確的數據。據法治周末記者了解,在此次事件之前,鋼鐵已經至少連續兩年沒有向政府主管部門上報財務數據了。
根據山西省運城市銀監分局的統計,截至2013年8月末,運城轄區內鋼鐵企業貸款余額合計為22.86億元人民幣。比年初增加7.37億元,增長率為47.5%。
為了避免鋼鐵行業這一貸款大戶出現危機,去年12月份,運城市銀監分局發布了一份《對運城鋼鐵行業銀行信貸風險情況的調查》,對鋼鐵予以了“點名”,要求銀行間要加強部門聯動,做到信息互通有無、貸款額度心中有數,防止出現超額授信、資金額度難以監測等問題。
目前,河北敬業集團、德龍鋼鐵均前往集團考察,尋求合作事宜,不排除重組可能性。
不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卻認為,重組前景并不樂觀。
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首先要對鋼鐵的整體債務進行清理,目前只是傳言其欠債30億元,是否還有民間融資,還不甚清楚。重組后的企業能否在市場低迷的環境中具有核心競爭力也有待時間來檢驗。此外,鋼鐵員工數量龐大,如何安置好8000余名員工的出路,以及如何協調同當地政府的關系都非常重要。”
目前來看,重組前景不甚明朗,鋼鐵能否償還銀行的巨額欠債還存在未知數。
鋼鐵圈的資金危局
李新創表示,目前整個鋼鐵行業的經營狀況難言樂觀。李新創所在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今年1至2月份,全國鋼鐵行業的虧損面達47.7%,整個行業的平均負債率69%。
目前,除了鋼鐵外,尚未傳出其他規模較大的鋼鐵企業停產的消息。李新創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表示:“鋼鐵生產企業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全部停產的。一是停產會給企業本身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二是會顯示企業的資金狀況非常吃緊,也會給外界傳遞一個極不好的信號。”
分析師胡艷平對法治周末記者介紹,從2008年開始,鋼鐵企業經營一直不景氣。2008年金融危機后隨著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推進,鋼鐵行業有所回暖。從2010年開始,隨著政策刺激效應的減弱,鋼鐵行業又掉頭向下陷入低迷。
2011年下半年開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需求疲軟的危機首先在鋼鐵行業的流通環節——鋼貿企業中爆發了出來。
在鋼貿圈,互保、聯保現象非常普遍,這個原本用來增信的做法在行業處于上升周期時,可以有效運轉,但是行情一旦低迷,只要一家鋼貿企業資金鏈出現問題,不能按時償還銀行貸款時,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會被觸發。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僅上海市奉賢法院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就受理了80多起涉鋼貿企業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從2013年8月開始,上海地區一個月內開庭的鋼貿金融糾紛案高達302起。牽涉銀行包括平安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等不一而足。
而鋼貿圈的資金危局僅僅是個開始。胡艷平對法治周末記者介紹,鋼貿企業屬于鋼鐵行業的流通環節,處在鋼鐵生產企業的下游,鋼貿企業的信貸危機對其上游環節鋼鐵行業具有一定的傳導性。
“鋼貿企業和鋼廠之間的合作是其在鋼廠提貨需提前預付全款。隨著鋼貿企業的信貸危機爆發,很多鋼貿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這使得鋼鐵生產企業的資金狀況更為吃緊。”胡艷平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李新創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目前全國鋼鐵業的負債總額大致為3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3萬億元,其余的社會融資中,也有相當部分最終源頭是銀行。一旦鋼鐵行業出現問題,那么銀行將毫無疑問地被裹挾其中。
5年后銀行資金的“落袋”挑戰
其實,鋼鐵行業的信貸危局早在4年前就埋下伏筆。監管部門也一直密切關注著該行業的變化,并持續就信貸情況進行預警。
2009年下半年,由于國內鋼材庫存持續走高,引發了市場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當年12月,央行、銀監會、保監會就曾聯合發文,要求對包括鋼鐵行業在內的六大產能過剩行業從嚴審查和審批貸款。
隨后幾年間,銀監會又專門針對鋼鐵行業的信貸風險多次發文,要求銀行對鋼鐵業運營狀況進行摸底調查。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部主任對法治周末記者介紹說,在銀監會下發文件后,銀行業陸續開始通過提高準入門檻、強化額度管控、上收審批權限、推行名單制管理等手段,加大對包括鋼鐵行業在內的“兩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產能過剩)行業的清理力度。
該信貸部主任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經過及時清理,其所在的銀行目前在鋼鐵行業上的貸款所占比重不多。
近日,工商銀行披露了2013年度財報,財報數據也顯示,工行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貸款余額較上年減少199億元人民幣,不良率較上年下降0.97個百分點至0.79%。
農業銀行披露的2013年財報顯示,去年農行主動退出“兩高一剩”行業貸款193.85億元。
李新創對于鋼鐵生產企業的還貸能力表示出了適度的樂觀。他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流通環節的鋼貿企業出現信貸危機,主要是因為存在多重質押、欺詐等問題,且所貸資金由于銀行貸后跟蹤不嚴,流向了很多后來受到國家政策調控的投資領域。而鋼鐵生產企業在貸款過程中基本都提供了廠房、設備、土地等抵押物,應該不會對銀行造成很大的沖擊。
不過,李新創和胡艷平均對記者表示,鋼鐵行業要消化掉目前的過剩產能,整個市場實現復蘇,至少需要5年時間。
除了本身行業不景氣的因素外,李新創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來自環保的壓力也將使部分企業淘汰出局。
2013年年初,環保部對華北地區298家鋼鐵企業進行了全面排查,發現70%以上的鋼鐵企業未按標準排放污染物,存在超標排放的問題。
李新創對記者表示,如果環保達標,這些企業的每噸鋼鐵的環保成本將提升100多元,其市場競爭力肯定會下降。
到時候銀行上萬億的貸款能否實現落袋為安,還將存在諸多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