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作為資金密集型行業,會不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把整個行業拖下水,進而動搖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了解鋼鐵行業陷入目前困境的癥結所在,就知道這種擔心其實是多余的。
混淆企業與行業,是產生錯覺的主要原因。有報道稱鋼鐵企業“賣一噸鋼賺一根冰棍錢”,確實有部分企業巨額虧損,拉高了鋼鐵行業總體負債水平,個別企業甚至已資不抵債。但并不是全行業都如此。
中國有煉鋼能力的鋼鐵企業約500家,加上獨立軋鋼和深加工企業有近萬家,是一個接近于完全競爭的市場。如果按利潤率對鋼鐵企業進行排序,排在隊尾的企業作為“邊際生產者”,能跟隨市場信號適時停產、復產或者永久性退出,市場供求關系將很快回歸常態。
這也正是近幾年來中小鋼鐵企業主導的長材和鋼材深加工市場發生的情況。這些企業一般不會做“虧本買賣”。但在大型企業主導的板材市場,一些企業對市場信號反應“遲鈍”,即使沒有銷售毛利甚至沒有邊際貢獻,也不及時調整生產節奏,再加上熱連續流程停產復產代價大的工藝特點,在產能存在過剩、需求增長放緩的市場環境下,進入“越虧越干,越干越虧”的怪圈。
這種“虧本干”行為,一方面因自身虧損拉低了行業利潤率平均數,另一方面抬高了原料價格,壓低了鋼材價格,使行業增值空間被不合理地壓縮。
可見,中國鋼鐵行業效益不佳的主要根源是市場失靈造成的退出障礙。如果這個障礙消除了,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邊際生產者”(或一些企業中部分業務單元)能夠順利退出市場,勢必大大改善鋼鐵行業的生存環境,使整個行業回到良性運行軌道。由于鋼鐵企業之間的債務鏈關系很少,部分企業退出市場不會在業內產生連鎖反應,不可能發生所謂“多米諾骨牌”效應。鋼鐵行業存在退出障礙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既有技術經濟方面的,更有體制機制和管理方面的。在一定限度內,堅持虧損生產比停產的損失可能要小,從技術經濟角度衡量,不停產是合理的;一些企業產業鏈長,其部分工序(例如煉鋼、軋鋼)的虧損可以用其他工序(例如礦山)的盈利來彌補,從技術經濟角度看雖不合理,但為企業不停產提供了客觀條件。
在體制機制方面,政府干預過多,稅收利益高于投資者利益,對本地企業放松環保等執法,甚至給予虧損企業高額財政補貼等。在企業方面,則主要是國企的僵化機制,嚴重扭曲了市場競爭關系。
因此,消除鋼鐵行業退出障礙,在根本上要寄希望于按照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引的方向,不斷深化改革,徹底改變行業運行環境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