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貿易成為溝通巴中兩國的紐帶——訪淡水河谷公司鐵礦石和戰略執行董事馬定思
“貿易不僅是促進經濟的手段,更能夠成為溝通巴西和中國的紐帶。”近日剛剛結束亞洲之行的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鐵礦石和戰略執行董事馬定思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最近10年,馬定思每隔兩三個月就要跑一趟中國,因為他認為,中國發展太快了,必須經常去才能跟得上中國發展的步伐。由于常跑中國,他的葡文音譯名字“馬丁斯”也變為如今名片上印著的“馬定思”。他說:“我本人因為貿易上的原因,與中國有了各種聯系,這些接觸讓我對中國有了不少了解,而且我明白,如果我們只在這里遠遠地看中國、中國人也在自己的國家遠遠地看巴西,那么我們能夠擁有的,只能是一些成見。”
馬定思說:“中國是一個發展很快的國家。由于我跑的地方多是礦山、煉鋼廠,而中國鋼鐵企業遍及全國,因此我去中國不僅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時我去的地方沒有機場,道路條件也很差,但是過兩三年再去,就有機場了,也有非常好的高速路。特別是中國的鐵路系統,我認為非常便捷。”
對于公司與中國的貿易,馬定思介紹說:“中國是淡水河谷(公司)鐵礦石最大的市場。”同時,中國還是淡水河谷其他冶煉設備的主要市場。此外,“我們很多船只都是在中國制造。中國對于我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市場,還是投資與合作的機遇”。
從1973年7月第一批鐵礦石裝船運往中國起,淡水河谷公司與中國經貿往來已經長達41年。其間,中國鋼鐵業發展迅猛,中國市場對淡水河谷公司鞏固其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馬定思認為,淡水河谷公司與中國的關系是“專業的”,也是“友好的”,當然最重要的是“雙贏的”。
在談到環境問題時,馬定思說:“淡水河谷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的卡拉加礦區鐵礦石在冶煉時需要的煤用量少,也就減少了燃煤污染。我們希望這種礦石能夠對中國未來的環境保護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