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在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看來,“達峰”不難,“下坡”不易,單靠鋼鐵行業自身,要實現碳中和是有難度的,但如果考慮全社會的協同,鋼鐵行業未來則有可能趨近碳中和。
殷瑞鈺初步判斷,我國鋼鐵行業已接近進入碳排放峰值平臺期,越早實現碳達峰,越有利于后續的脫碳化進程,要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他表示,落實“雙碳”目標,粗鋼產出總量控制與流程結構調整是兩大重要抓手,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是重要支撐。
殷瑞鈺指出,長遠來看,在逐步適應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中,未來鋼鐵行業的生產制造流程將趨向為三大類,即高爐—轉爐長流程、全廢鋼電爐流程和氫還原—電爐流程,并由此派生出不同模式的鋼廠。對于一些長流程的鋼鐵聯合企業,還有可能與建材、化工、電力等企業共同形成工業生態園區,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也表示,要想提高產品供給質量,就要準確把握新產品、新技術創新方向,圍繞更高性能、更低成本、更高質量、更好使用、更易加工、更加綠色的鋼鐵新產品、新技術發展方向,加強技術創新,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
超低排放是推動鋼鐵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助力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其不僅是單純末端治理,更是一場全方位的綠色革命。李新創建議,在工藝路線選擇上,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開展全面診斷,充分摸清存在的問題,實施改造時應選擇成熟可靠的工藝,避免因工藝技術問題造成返工或不達標。
李新創還提出要加快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的推廣與創新,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成熟可靠的節能工藝技術,推廣智能料場和皮帶智能化管控、燒結電除塵尋優節電、燒結煙氣循環、燒結強力混合機、高爐爐頂均壓煤氣回收、轉爐煙一次煙氣干法除塵、鐵水一罐到底、薄帶鑄軋、鑄坯熱裝熱送、在線熱處理等技術。此外,還要加大熔劑性球團生產、高爐大比例球團礦冶煉等應用推廣力度。
他還建議,鋼鐵企業或園區通過建設微電網和儲能裝置等實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余能余熱利用、能源信息化管控等系統集成,建立多元融合、供需互動、高效配置的能源生產與消費模式。此外,鋼鐵企業要進行智能管控,實現企業生產、物流、能源、低碳、設備、安全、環保等數據全流程跟蹤管控,助力企業實現節能降碳。
何文波指出,我國鋼鐵工業實現碳中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國民經濟及鋼鐵工業自身發展客觀需要,綜合技術發展狀況,科學統籌謀劃,分階段、分步驟,合理有序推進系統能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流程優化創新、冶煉工藝突破、產品迭代升級、捕集封存利用6條低碳技術路線的研發與應用,做到技術發展有的放矢、階段目標明確可行,這將是一個與時俱進、動態調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