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資訊數據顯示,以發行公告日為基準,截至11月29日,年內A股市場共發行134只轉債,同比增加28.8%;發行規模2030.68億元,同比有所減少。
“2022年以來,轉債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融資功能凸顯,提高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及民營企業的質效。”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曹源源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非金融企業轉債發行數量和規模同比顯著增加,轉債市場對弱信用資質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也明顯增強,同時對國家重點鼓勵扶持產業支持力度越發顯著。
單只平均規模下降 銀行仍為發行大戶
“今年以來,從發行數量、打新人數和中簽率來看,可轉債發行活躍,逐步成為上市公司融資的重要渠道之一。”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
不過年內轉債發行數量及規模出現“一升一降”,也導致了單只轉債平均發行規模明顯下降。
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29日,前述134只轉債中,單只轉債平均發行規模為15.15億元,同比減少29.2%。
“今年銀行轉債發行數量和規模不及去年,導致轉債市場整體發行規模下降。”曹源源分析稱,非金融企業成為轉債發行主力,其中發行規模不超過10億元的轉債數量占比超六成,這直接造成了平均發行規模的明顯下降。
明明認為,關于單只轉債平均發行規模下降,主要原因或為今年有多個百億元以下市值的公司發行轉債,發行規模較小。
雖然非金融企業發行轉債數量多,但上市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依然是發行規模大戶,牢牢占據榜前位置。據Wind資訊數據,前述134只轉債發行規模排行前十的轉債中,6只發行人為金融機構,發行規模合計498億元,占比總規模的24.5%。其中銀行有4家,分別是重慶銀行、齊魯銀行、成都銀行、常熟銀行,發行規模合計350億元,占比總規模的17.2%。
去年同一時期,發行規模超過百億元的共4只轉債,其中3只為銀行轉債,占比75%。
業內專家認為,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之所以偏愛轉債融資,首要因素是補充資本金的需求。
曹源源認為,在資產質量下沉、讓利實體經濟的背景下,今年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需求旺盛,尤以資本實力薄弱的中小銀行最為迫切。由于轉債轉股后可納入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因此,轉債融資成為上市銀行補充資本的重要途徑。
明明從三方面進一步予以分析:其一是為了滿足資本補充需求,進而增強服務實體經濟以及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其二是銀行股走勢承壓,定增等融資手段發行難度較大,兼具股債性質的轉債更受銀行歡迎;其三是轉債發行上限和凈資產規模有關,低市凈率和低市盈率的銀行股在發行轉債規模上更有優勢。
新規激發熱情 12月份發行量值得期待
可轉債新規主要包括設置轉債漲跌幅限制、增加異動標準、完善信披等內容。3個多月來,轉債市場運行規范有序,發行節奏進一步加快,募資規模持續攀升。
“新規的出臺為可轉債二級市場交易、上市公司行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提供了更為明確、細化的準則,有針對性地解決了此前的可轉債炒作問題,起到了穩定市場預期、抑制交易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作用,整體來看已達到預期目的。”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副院長袁海霞對記者表示。
據Wind資訊數據,從月度數據來看,8月份共有15只轉債募資103.45億元;9月份共有17只轉債募資285.76億元;10月份共有15只轉債募資162.15億元;11月份以來的發行數量及規模分別為14只和226.44億元。
曹源源認為,可轉債新規實施以后,對轉債市場投機行為的嚴厲打擊使轉債定價回歸正股邏輯,機構對中小市值轉債的參與度上升。
明明表示,一方面,轉債融資具有發行難度較低、審核速度較快等特點;另一方面,新規在規范轉債市場方面發揮作用,促進了整個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上市公司或更加青睞轉債融資。
轉債發行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Wind資訊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1只轉債預案獲證監會核準,另有22只轉債預案已獲發審委審核通過,轉債市場對于上市公司融資支持不斷增強。
“對比歷史各月轉債的發行情況,四季度往往是轉債發行的小高峰,12月份轉債發行量值得期待。”曹源源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