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以來鐵礦石港口存量不斷創出新高、價格不斷下跌的情況下,監管層在鐵礦石融資領域中的“靴子”即將落地。
4月18日,銀監會下發銀監辦便函[2014]316號文《關于開展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快速調研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等在內的15家銀監局對轄內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進行分析。
“一般具有真實貿易背景的鐵礦石融資業務風險并不大,但資源價格波動會對銀行有影響,銀監會發文應是希望規范該業務的未來發展。從我們的調研結果來看,銀行對于產能過剩行業的融資比較審慎,大都采取了主動退出的策略。”接近銀監會人士表示。
銀監會的此次調研,并非今年來的首次行業風險警示。3月中旬,銀監會向銀監分局與地方法人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下發了相關指導意見,督陣徹查行業信貸風險。而此前,銀監會也頻頻發放對鋼貿行業授信風險的警示,嚴控鋼貿企業貸款風險點。銀監會在全國各行業拉開了風險警示的大幕。
而多個鐵礦石貿易商則表示,如果銀行一旦收緊進口鐵礦石信用證,將觸發企業資金鏈斷裂、恐慌性拋貨、融資套利空間萎縮等連鎖反應,有可能成為壓倒市場的“最后一根稻草”。
重拳調查鐵礦石貿易融資
今年以來,在信貸環境收緊的背景下,鐵礦石貿易融資逐漸成為備受青睞的新興融資方式。企業簽訂鐵礦石進口合同后,通過銀行開出遠期信用證,僅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后,由銀行代支付貨款,從而獲得在一定期限內的短期資金的融資模式。
由于此類融資的成本低于國內貸款利息,在人民幣升值和境內外貸款息差存在的前提下,這種模式可以帶來較為可觀的利潤。
不過,這種融資方式也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今年以來,鐵礦石貿易融資就不斷出現跑路、破產、項目停產等風險事件。這也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重視。
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前銀監會要求各商業銀行對鐵礦石貿易融資進行快速調查,目前調查已經結束很久,而很多銀行在上述調查通知下發前就已經著手針對該行業領域的風險排查。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事實上,銀監會此前已經下發了很多調查通知,包括產能過剩行業、鋼鐵行業等專項調查等等,調查的目的基于對潛在的風險進行詳盡的排查,以便形成更加有效的監管舉措。
據《通知》顯示,銀監會要求多家銀監局對轄內各銀行機構的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進行分析,對象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信社、村鎮銀行、外資法人銀行、外國銀行分行等。
“形成的分析報告內容要包括當地區域鐵礦石貿易融資的基本情況、風險情況、是否存在虛假貿易套利情況、已采取的風險防范措施,下一步擬開展的工作、相關政策建議等。”
通知要求,各地銀監局以正式文件形式上報銀監會,報送截止日期為4月30日,銀監會將擇機赴部分銀監局進行實地調研。
一家華南地區城商行人士表示,今年以來,由于鐵礦石貿易融資不斷出現的跑路、破產、項目停產等風險事件,銀行方面針對這塊業務的融資早就已經開始收緊。另有國有大行公司部人士也指出,基于對鐵礦石貿易融資風險的擔憂,很多銀行已經對這塊業務采取了限制措施。
前述國有大行人士稱,收緊鐵礦石貿易融資的措施有很多,提高信用證保證金只是其中一種,未來還可能會采取例如提高利率,提高抵押物,提供擔保、壓貨等方式,方式非常的靈活。據市場消息稱,當前調查已經形成的結果非常驚人,監管層擬五一后大幅度提高鐵礦石貿易融資信用證保證金。
真正的風險:資金鏈斷裂
“一旦銀行提高保證金,將會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市場恐慌情緒。現在保證金比例在10%-20%左右,如果提高10%,市場的資金缺口大約有二三十億元,這對小的貿易商和鋼廠是很痛苦的,而且5月是市場整體債務兌付高峰期,市場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較高,”某鐵礦石進口商表示。
他指出,現在市場上暫時還沒有鐵礦石進口融資信用違約事件發生,但在其他大宗商品如煤、大豆等已經出現個別違約事件,涉及金額最大規模在幾千萬元。
“其實4月初有些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保證金要求已經提高到20%-30%了,以興業銀行為例,本月開始對所有企業的保證金一律提高到30%,個別國企比例略低。”上述期貨公司人士表示。
“銀行已經意識到潛在風險的存在,自去年底對相關企業的授信額度也一直在縮減,尤其是在新增額度申請上十分嚴格,個別大貿易商在申請增額后,半年都沒獲批。”他表示。
某股份制銀行高層向媒體透露,該行目前將整個鋼鐵產業鏈上下游的直接貸款都歸類為“限制類”,已經停止了開信用證、授信等,此外,由去年開始將廢舊金屬回收、煤炭等與大宗商品相關的行業均列入“限制類”。而且該行對中鋁這類央企,去年的授信額度也大幅縮減了10%以上。
中國鋼鐵業協會4月28日發布的報告稱,目前企業紛紛反映,銀行系統對鋼鐵行業嚴格信貸政策,不僅減少了企業的信貸規模,同時提高了企業的貸款利率,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加困難,影響到了一些企業的資金鏈安全。
多位市場人士指出,目前整個鐵礦石融資的風險相對可控,提高保證金對市場的影響主要是心理層面,而且相信監管者并無意打垮整個黑色金屬領域。如果銀行真的對鐵礦石融資實現“一刀切”,這些企業資金鏈斷裂,將出現大面積的違約,最終銀行則需要承擔壞賬損失。
“相比其他大宗商品貿易融資,鐵礦石的資金使用期只有2個月左右,是最短的,而且也不存在境外轉口的情況,風險相對較小,銀監會目前只是通知各地銀行提高警惕性,市場過度解讀了,真正的風險在于銀行收縮資金,引起資金鏈斷裂,但這樣做最后買單的還是銀行。”上述資深市場人士表示。
“其實鐵礦石融資本身的風險并不大,監管機構主要是擔心這些貿易融資的資金流入了像房地產、影子銀行等高風險行業。”某期貨公司人士坦言,并承認的確有些貿易企業或鋼廠在獲得融資后,把資金投向了房地產企業,多數為本身企業旗下的關聯單位。
資金鏈壓力加大貿易商將迎來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監管政策層面的收緊,一方面將減少鐵礦石貿易的投機交易,而另一方面,鐵礦石貿易行業也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和壓力。
我的鋼鐵網總監徐向春認為,將來做鐵礦石貿易融資將更加困難,并且已經進口的在國內港口的庫存還面臨套現的壓力,這些都將對國內市場形成較大壓力。從當天期貨市場就可以看出,市場對監管有了反應,導致期貨礦價大跌。
不過他指出,整個行業將會崩盤的觀點有些危言聳聽,資金壓力將會很大這是事實,也會有一些企業由于持續虧損導致資金鏈斷裂出現,甚至還會出現停產倒閉,但不會出現全行業的系統危機,因為這對企業、銀行和當地經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前述國有大行人士也表示,監管對集團大客戶影響不是很大,“我們的很多客戶不僅是做鐵礦石、還做銅、大豆等等,可能盈利情況會不如前期樂觀,但是不會構成實質影響,影響較大的會是只做鋼貿的中小企業。”
一行業分析師認為,收緊鐵礦石貿易融資將導致行業出現洗牌,短期內會有一批貿易商退出,手頭握有資源,資金周轉不開的會把礦石拋出去,而長期來看,將形成大的貿易商,“短期鐵礦石價格將下跌,長期貿易集中度將會更強。”
“目前鐵礦石的價格已經有了充分的反應,進口量過大,港口庫存量達到創紀錄水平,這些都會使得鐵礦石的供應壓力加大,加上國外礦石供應能力在今年的快速增長,未來礦石價格應該跌多漲少,可能會有所反彈,但是不會有大的幅度。”徐向春表示。
據他分析稱,反彈在時間、力度都會小一些,而下跌幅度會大一些,一季度進口了2.2億噸,這個量是非常大的。此前,由于鋼材價格大幅下跌,鐵礦石價格曾在3月期間某一天之內重挫8%,創下17個月底點。
“之前鋼材下游需求釋放的力度環比下降,鋼價反彈無力而再度回落,受鋼價影響礦價也表現疲軟。下一步鋼價礦價反彈后仍將下跌的概率較大。”中信期貨在最新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
另據市場人士稱,由于國際鐵礦石供應商力拓和必和必拓此前已經宣布二季度鐵礦石產能釋放將繼續加大,這些增加的產能將會涌入海運市場,并且進入中國,從供求關系來看,鐵礦石價格中樞可能在繼續下移在下半年期間,但是幅度不會太大。
企業須加快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
業內人士分析稱,銀監會突然發文展開調研,意在全面掌握進口鐵礦石貿易融資情況,防范相關風險。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港口的鐵礦石庫存長期維持在1億噸以上的高位,這比此前的正常庫存高出大約30%。北京一家央企鐵礦石貿易商說,估計1億噸港口礦石中,一半以上應該都是貿易融資礦。
對于鐵礦石行業來說,貿易融資是一種利用進口鐵礦石貿易中銀行出具的信用證,以鐵礦石做抵押,支取銀行資金的做法。這些錢被貿易商套現之后,要么作為企業周轉資金,要么另作投資,要么直接放了高利貸。其中一些高利貸的接盤者,不乏那些陷入資金困局中的小鋼廠。
市場傳言稱,銀監會此番調查結束之后,鐵礦石貿易信用證保證金將大幅提高,許多鐵礦石貿易商會面臨資金鏈斷裂風險,融資礦債務問題也會再度爆發。此舉不僅會增加鋼廠的采購資金占用,也令貿易的蓄水池作用大幅削弱。
眼下,令銀行和市場感到憂慮的是,礦石貿易商、鋼廠、鋼貿商,這條產業鏈上的三個群體之間,已經形成一個復雜旁亂的互保體系。北京一位礦貿商對經濟觀察報說,“現在鋼廠、貿易商之間互保的情況很普遍,所以一旦一家企業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牽連一片。問題很嚴重。”
這些企業選擇互保的原因在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銀行對鋼鐵行業持續收緊的貸款。河北一家民營鋼廠的負責人說,許多原來到期的貸款還掉之后,再從銀行貸款變得更加困難了。而且期限越來越短,原來一些銀行承諾的信用額度,也在減少。
據悉,截至到今年一季度,全國88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總負債已經突破3.1萬億元,其新增的貸款中,絕大部分屬于短期貸款。中鋼協副秘書長張長富說,企業普遍反映銀行加大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控制,鋼鐵行業面臨資金緊張、融資成本高的問題。銀行系統對鋼鐵行業嚴格信貸利率,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加困難,影響到了一些企業資金鏈安全。
而此時,全國鋼材市場依舊低迷。在4月28日的信息發布會上,張長富稱,2014年第一季度國民經濟增速趨緩,但鋼鐵產量仍然同比增長,鋼材庫存量也大幅上升,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勢更加嚴峻,造成鋼材價格繼續下跌,全行業處于嚴重虧損狀態。
在此背景下,產能過剩再次成為中國行業的苦果。中鋼協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鋼材庫存明顯增加,到2月末,全國主要市場鋼材社會庫存最高達到2086萬噸,比年初增長54.42%。雖然3月庫存有所下降,但仍達到1941萬噸的高位,比年初增長43.65%。
后期鋼鐵行業的形式依然比較嚴峻。張長富說,“雖然宏觀經濟形勢基本保持平穩,但仍面臨下行壓力。而鋼產量受產能過剩的影響,很難有大的回落。”盡管如此,中國鋼鐵行業的投資勢頭依然不小,去年全年超過5000億的投資規模,也將形成新的產能,全國粗鋼產量仍將增長。
中鋼協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粗鋼、鋼材產量雖然仍在增長,但增幅均大幅回落,同時出現大幅回落的還有國內鋼材價格。然而,鋼鐵企業的財務費用卻在大幅增長。今年一季度,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財務費用同比增長22.17%,而2013年則是同比下降了2.99%。
這意味著,鋼廠的資金環境還在惡化。中鋼協呼吁,銀行系統對鋼鐵企業不要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進一步降低銀行貸款利率,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繼續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減稅,促進企業結構調整。
不過,對于宏觀調控部門來說,這兩點似乎都不太符合年初既定的調控方向。國家發改委官員說,現在鋼鐵行業的確比較困難,但這些困難不是一天造成的,也不是宏觀政策導致的。鋼鐵企業還應該從自身找原因,利用市場和政策形成的倒逼機制,盡快完成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