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升開放水平
今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持續深化國際金融合作和對外開放;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繼續深化外匯領域改革開放。中國銀保監會也提出,穩步擴大銀行業保險業制度型開放;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水平;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中國證監會則強調,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深化與境外市場互聯互通。
“我們歡迎外資機構繼續積極參與中國市場,共享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機遇。”銀保監會副主席曹宇說,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為所有經營主體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曹宇表示,近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中國金融業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2018年以來,金融領域先后推出50多項開放措施,其中涉及銀行業保險業的有34條,這34條開放措施的相關法規修訂工作已經全部完成,開放政策在多個方面已落地見效。
一是取消了銀行和人身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二是大幅減少了外資準入數量型門檻,取消了總資產經營年限等多項數量型限制要求,更加注重運用審慎性條件,綜合評估申請人資質,吸引具備專業特色的優質外資機構進入,豐富金融市場主體,優化金融供給;三是豐富了外資機構類型,鼓勵具有專業特色的外資機構參與中國理財、養老等領域的市場建設;四是基本實現中外資銀行、保險機構業務范圍一致,拓寬了外資銀行、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的業務范圍。
此外,進一步優化監管規則,針對外資銀行保險機構的特點,實行差異化監管,支持其發揮與母公司的聯動優勢,更好服務本地客戶。截至2022年末,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6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35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達911家。外資銀行總資產達3.76萬億元。境外保險機構在華共設立了68家外資保險機構和79家代表處,外資保險機構總資產達2.26萬億元。
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深化,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也在提升,穩居全球主要貨幣前列。3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成長、開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幣的跨境支付、投融資、儲備和計價等國際貨幣的功能全面增強,人民幣國際地位也有較大提升。數據顯示,人民幣在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額中占了約50%,2022年跨境人民幣收付總額是42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了3.4倍。
潘功勝表示,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下一步主要工作是:一是聚焦貿易投資便利化,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投融資交易結算等基礎性制度,完善跨境人民幣基礎設施,擴大清算行網絡。二是加快金融市場向制度型開放轉變,進一步提高我國外匯和金融市場開放和準入程度,構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資環境。三是支持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健康發展,完善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的供給機制,豐富離岸市場人民幣產品體系,促進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的良性循環。四是提升在開放條件下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防范跨境資金流動風險。
“最近這些年,金融開放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們將進一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擴大金融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金融合作和治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說。
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擴大金融業開放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中國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曹宇說,只有繼續毫不動搖擴大金融業開放,吸引更多全球高質量金融資源,才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第一大銀行市場和第二大保險市場,但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問題依然存在。通過吸引優質國際金融機構來華投資、拓展業務,將先進的管理理念、成熟的管理技術和產品引入中國市場,促使中資金融機構加快創新步伐。”曹宇表示,擴大開放將進一步助推金融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治理機制、管理水平、服務能力,借鑒國際經驗,實現中國金融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曹宇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對標對表,進一步提升中國金融業的制度型開放水平。二是推動監管規則與國際接軌,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三是進一步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我們將在內外資一致的基礎上,主動回應外資金融機構訴求,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依法保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激活在華外資機構的發展動力,促進中外資銀行保險機構共同發展。”曹宇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耀斌表示,面對全球變局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善于化危為機,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一方面要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高效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另一方面,在努力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國際公共產品。
史耀斌認為未來要做好多方面工作:一是暢渠道,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加強制度性的開放頂層設計與國家發展戰略一體規劃、一體推進;完善負面清單制度,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與國際市場對接規則、協調規制,發展好自貿區和海南自貿港;加大財稅幫扶力度,提高中國企業打入海外市場和供應鏈中高端的能力,提高參與和構筑全球供應鏈的主動權。
二是強動力,推進重點領域對外開放。加強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堅決遏制金融服務業等領域壟斷格局,推進相關行業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套構建中國特色重點領域的治理框架,完善法律體系。
三是促活力,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協調。加強參與標準、法律、物流、貨幣等領域國際循環支撐體系建設,特別是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積極參與國際稅收改革和全球稅收治理。
促進資本互聯互通
中國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全球資產的多元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機遇和選擇。
“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中國市場的開放、穩定與發展,給世界提供了多元化的機遇與選擇。”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表示,一方面是中國堅定實施穩健、正常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穩中向好,并形成了難得的低通脹經濟環境。近年來,中國的利率水平總體比較平穩,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并且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增強,在穩定經濟大盤提供充分支持的同時,也形成了有利于穩定通脹、穩定預期的貨幣金融環境。
另一方面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日益深化,為投資者做好財富管理和資金配置提供了新的機遇。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動能逐步恢復和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金融資產的投資屬性和避險屬性也會更加凸顯。此外,環境、社會及治理領域也具備較多和較好的投資前景。
宣昌能表示,自2020年向國際社會做出“3060”目標承諾以來,中國不斷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綠色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合作空間比較廣闊。截至去年底,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到22萬億元,綠色債券存量約1.5萬億元,資產規模位居全球前列。綠色金融發展為全球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提供了新的領域和新的空間。
中國銀行副董事長、行長劉金表示,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升,滬深通、滬港通、中港基金互認、債券通、跨境理財通這些雙向互聯互通機制陸續開通,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中國資產、中國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關系日益深化,為全球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可能。人民幣資產愈發顯示出投資價值,愈發體現出全球資產避風港的作用。
全球財富管理論壇理事長樓繼偉表示,中國堅持開放發展,中國金融業開放成效顯著,外資機構在華取得長足發展并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當前全球經濟和金融治理領域面臨新挑戰的背景下,要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
樓繼偉表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始終是吸引外資的熱土。開放的中國大市場,一定能為各國企業在華發展提供更多機遇。中國將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完善外資促進服務,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共同構建繁榮穩定的全球金融市場。
“展望2023年,新一輪改革發展政策為市場帶來了強勁信心,國際機構普遍預測,中國經濟在2023年將實現較高增速。中國經濟的穩步增長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全球經濟和市場注入不竭的動力。”中金公司首席執行官及管理委員會主席黃朝暉稱,中金公司作為最早開展國際業務的中資投行,在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互聯互通合作方面,已形成跨境、跨市場的業務能力,并初步在國際資本市場建立了一定影響力,為境內外9000多家機構投資者提供全球一站式交易服務,在多家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及海外長線基金的投研團隊中保持領先,在多個重要發行項目中引入海外長線投資者,促進了資本的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