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公司每年有5000多名職工,逐步離開總部廠區,有的甚至要轉移到距唐山市區100多公里的下一級縣市。目前,唐鋼轉移到非鋼產業的人員已達1.7萬人。按照規劃,2015年之前,3.7萬唐鋼人中,將有2.2萬告別主業進入非鋼領域,非鋼收入要超過鋼鐵主業。
當下,轉型升級已是鋼企謀求生存的必由之路。加速向鋼鐵上下游乃至非鋼產業延伸的唐鋼,自有它的一本“民生賬”,這是與3.7萬唐鋼人生活福祉息息相關的社會責任大賬。
簡單裁員,不是一個負責任企業的態度
“盡管低迷形勢已持續多年,其實現在才真正開始進入冬天。”近期,國內鋼材現貨價格一跌再跌,已是近5年來的低點。很多業內人士做出如此判斷。
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今年首月,全國重點鋼企虧損面達44%,創歷史新高。甚至有專家認為,今年第一季度是鋼鐵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效益最差的一個季度。
而在唐鋼,記者感受到的信心卻大于恐慌。唐鋼董事長王蘭玉稱,目前唐鋼生產經營態勢良好,總體效益水平、費用控制水平、獲利能力得到大幅改善。“好在我們向非鋼產業轉移得比較早。如果我們的3.7萬職工都守著鋼鐵這一個飯碗,早就入不敷出了。”
對于唐鋼來說,選擇非鋼是一次“戰略性轉移”。早在3年前,他們就預見到,產能過剩將是鋼鐵行業的“生死坎”,唐鋼1800萬噸的產能不可能再增加,現有產能不可能支撐起3.7萬人的重負。隨著唐鋼裝備逐步實現大型化、現代化、自動化,優化人員配置,提高勞動效率是必須要走的路。
“不忍割舍,更不能割舍。簡單的裁員,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應該持有的態度。”王蘭玉說,“3.7萬個職工的背后,是3.7萬個幸福家庭。我們不會放棄每一個職工,唐鋼有責任讓每一個職工過體面的生活。”
對于一個有著70年歷史,飽嘗了鋼鐵業產能擴張、兼并重組、市場變幻下沉浮甘苦的老牌國企,職工是唐鋼最大的財富。王蘭玉說,沒有職工的辛勤耕耘,就沒有企業發展壯大的今天。在算企業小賬前,必須要先算民生大賬,始終如一地善待職工,才能贏得事業發展。
謀劃新產業,創造新崗位。唐鋼就這樣擎起新的大旗,振臂一呼,率領2.2萬職工和近一半廠處級領導,開始了向非鋼領域的大轉移。他們的目標是,優化人力資源,最大限度盤活現有非鋼資產,讓閑置資產變成創效資產。
王蘭玉心里有這樣一筆賬:目前,唐鋼主業在崗人數是2萬,如果按計劃繼續縮減到1.5萬人的話,人均產鋼量將超過1000噸。“人均產鋼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業內稱其為人均勞動效率,超過1000噸,就意味著已經躍進國內外鋼鐵行業一流水平之列了。”
依托主業優勢,為富余職工找到新飯碗
4月24日早7時,唐鋼物流公司原燃料管理中心主任高振江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打開電腦,登錄國際船訊網站,查看運輸外礦的船舶位置。“公司高效率、低庫存的生產組織模式,需要強大的物流體系作保障。”高振江說。
物流公司是唐鋼目前成立的23家非鋼子公司之一。唐鋼有臨港、臨資源、運輸便利的優勢,因此,他們希望在物流領域率先實現非鋼的突破。唐鋼前掌門人、現任河北鋼鐵集團董事長于勇曾給職工算過一筆賬:目前,唐山市鋼鐵企業需要的外礦量至少有1.55億噸,如果每噸能掙10元錢,就意味著一個15.5億元的大市場。
在業界,于勇被公認為國內鋼鐵業較早提出非鋼概念的人。在其擔任唐鋼董事長期間的2010年,唐鋼就率先在業內規劃非鋼產業。當年10月,唐鋼成立了非鋼事業部,正式開始在非鋼領域布局,發展理念也在那時得到確立。
“決不能盲目,還是應依托原有的鋼鐵主業優勢,為富余職工找到新飯碗。”王蘭玉介紹,近幾年唐鋼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的若干個非鋼新產業,基本都是依托主業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并沒有完全脫離主業,鋼材產品深加工、大物流、裝備制造與工程技術、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房地產、服務與教育培訓等6大非鋼產業群是最早確定的范疇。
“關愛職工、維護職工利益是企業發展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唐鋼非鋼事業部運營管理科科長于桂淑介紹,為優先保證轉崗職工利益,唐鋼新組建的非鋼子公司,全部由鋼鐵主業富余人員補充。唐鋼向這些被轉移職工開出的條件是,工作環境質量不變、待遇不變。“我們還對職工作出承諾,如果哪家非鋼公司倒閉了,唐鋼本部會繼續接收這些被轉移出去的職工。”
“如果人工成本按每人每年10萬元計算,已經轉移到非鋼產業的1.7萬名職工的人工成本就是17億元,這對于近年微利運行的唐鋼主業來說,減負效果是此前不可想象的。”王蘭玉介紹,唐鋼的目標是,到2015年,非鋼產業的銷售收入要達到800億元。整個唐鋼公司到2015年年底的收入目標是1500億元。細算這筆賬,你會發現,兩年后的唐鋼,非鋼產業收入將超過鋼鐵主業,轉崗職工收入將會切實得到保障。
職工不是“包袱”,而是創效的“財富”
這些天,唐鋼第二鋼軋廠連鑄車間職工張若愚正在進行緊張的培訓。一個多月后,他將離開現在的崗位,轉移到非鋼的檢修公司工作。
今年49歲的張若愚,從1983年進廠至今,已在唐鋼工作了30多年。接到轉崗通知之初,他心里難免有幾分擔憂,也常常問自己:“離開連鑄高級工崗位,在機械鉗工初級工的崗位上從頭開始,我這個歲數,行嗎?”唐鋼人力資源部組織的這輪培訓,讓他徹底打消了顧慮,對未來的新崗位,他甚至有了更多的期許。
不僅關心職工的口袋,更關心他們的腦袋。張若愚參加的培訓,是唐鋼為提升轉崗人員素質實施的“千人輪訓”計劃。唐鋼希望通過采取分批次、長時間、不間斷的培訓,對轉崗業務人員的技能水平進行“拔高”,同時按照“一專多能、操檢合一”的方向,培養善于處理復雜現場問題的綜合性技能人才。
如今,轉崗職工不僅不是唐鋼發展的“包袱”,而是在新平臺上創造新業績的“財富”。張若愚要去的檢修公司,由唐鋼各單位的維檢人員整合組成。整合前,職工每天實際工作時間僅有大約3個小時,人力資源大量浪費不說,唐鋼每年還要支出高額的外委費用。新的檢修公司成立后,職工滿負荷工作,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企業也延長了設備檢修周期,每年可節省外委檢修費近3億元。
進軍非鋼產業后,唐鋼清退了1萬多名外用工,并將原來拋向社會的資源收回,緊緊攥在了自己手里。去年,唐鋼的非鋼產業相繼完成或開工重點項目13個,其中,灤縣焦爐煤氣制LNG項目、唐山加工配送中心項目、鋼渣處理項目、與浦項合作LED項目快速推進。年終盤點,唐鋼非鋼產業全年創造了98億元的營業收入,在消化10多億元人工成本的基礎上,實現盈利5305萬元。
備受激勵的轉崗職工,干勁兒更足了。
隨著在非鋼領域的探索創新,唐鋼管理模式也悄然生變——
唐鋼組建的新事業公司,對冶金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進行再循環利用,謀劃了多項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重組商貿和保定板材加工業務后,唐鋼實現了鋼鐵產品的增值服務。他們依托唐山板材加工配送中心和保定板材加工配送中心,適時增加服務網點,逐步設立上海服務中心、山東服務中心等,今年6月前將完成營銷服務網絡的全國布局。
進軍非鋼產業,唐鋼分離并重組了設備維護檢修服務業務,掛牌成立了檢修公司和機械裝備公司,新成立的兩個公司和原自動化公司共同承擔了唐鋼的設備維護和檢修業務,實現了機、電、儀等設備以及維護檢修隊伍的專業化和集中化。
非鋼產業蓬勃發展,將為轉崗職工創造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唐鋼轉型升級中的這筆民生賬,算出的是企業的責任感,“賬面結余”是人企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