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認為,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放寬至80%,預計最多能釋放近4000億元可融資規模,將有效盤活市場存量資金。觀察兩融資金的市場交易行為特征可以發現,歷次融資交易持續活躍,融資余額大幅抬升時,上證指數也均同步迎來系統性抬升。
首次下調融資保證金比例 預計釋放融資規模4000億元
8月27日,中國證監會推出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等多項活躍資本市場的政策,將投資者融資買入證券時的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低至80%。證券公司可綜合評估不同客戶征信及履約情況等,合理確定客戶的融資保證金比例。此調整將自2023年9月8日收市后實施。
新華財經了解到,如果按本次融資保證金比例最低標準80%計算,融資交易最大杠桿倍數由1倍增加到1.25倍,這意味著客戶用100萬元的保證金最多可以向證券公司融資125萬元買入證券,在投資者賬戶授信額度與持股集中度等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交易規模將提升25%。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整同時適用于新開倉合約及存量合約,投資者不必了結存量合約即可適用新的保證金比例。這意味,投資者存量融資合約已占用保證金也將釋放。截至2023年9月7日收盤,滬深兩市兩融余額為15704億元,理論上預計最多能釋放近4000億元可融資規模。
從過往歷史看,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政策效果顯著。自融資融券業務開通以來,滬深交易所僅在2015年11月12日上調過一次融資保證金比例,從50%上調至100%,當時為抑制兩融余額過快上漲。在融資保證金比例上調后,融資交易過熱局面明顯改善,融資余額從1.20萬億元高點逐步回落到9000億元附近,同時信用賬戶的新增開戶數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
業內認為,本次是八年來首次下調融資保證金比例,可以反向參考2015年11月上調融資保證金比例的經驗,預計這次交易端的逆周期調節措施會對A股交易活躍度形成正面影響。
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果表示,交易所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意味著放寬融資買入杠桿比例限制,也即同等條件下投資者可以獲得更多融資額度買入A股,對于當前急缺增量資金的A股來說可謂“久旱逢甘霖”。當前杠桿資金較為低迷,政策放寬有望推動杠桿資金活躍。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方奕認為,融資保證金比例的放寬,能夠放大融資買入交易杠桿,更好滿足融資買入需求,融資交易情緒有望提振。參照歷史經驗,融資保證金比例調整政策效果明顯,高風險偏好資金入場,市場底部反彈在即,積極做多“投資端”改革。
杠桿資金等風險持續收斂 融資活躍指數往往迎來抬升
業內認為,從歷史上看,證監會活躍資本市場的常規政策措施主要在降低印花稅,支持股份回購,以及適度調整IPO、再融資節奏等,此前幾乎未通過兩融交易環節的制度創新來提振市場,而本次證監會首次調低融資保證金比例,政策措施超市場預期。
“觀察兩融資金的市場交易行為特征可以發現,在歷次市場底部階段,融資成交額占比的底部抬升都可以作為大盤觸底反彈的關鍵信號。歷次融資交易持續活躍,融資余額大幅抬升時,上證指數也均同步迎來系統性抬升。”方奕說。
9月8日,證監會召開專家學者和投資者座談會。會議強調,當前資本市場風險總體可控,杠桿資金等重點領域風險持續收斂。下一步,證監會將認真研究與會人士提出的意見建議,研究出臺更多務實、管用的政策舉措,成熟一項、推出一項,切實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
“目前市場處于極低水平,底部放寬融資買入杠桿限制風險較小。同時,近年來融資融券業務穩健運行,交易機制持續優化,證券公司合規風控水平持續提升,投資者理性交易和風險防控意識明顯增強,預計融資保證金比例的調降不會帶來較大的風險。”陳果說。
不過,多家券商宣布下調融資保證金同時,同步也給予風險提示,融資融券業務風險等級為R4,屬于中高風險業務。投資者雖然有機會獲取較大的收益,但也可能造成風險和損失增加。投資者進行融資買入委托時仍然要受到融資標的狀態、授信額度、集中度等風控指標的限制,避免出現過度杠桿化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在融資保證金比例下調有效盤活存量資金之際,近期市場也有望迎來增量資金。9月1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明確,對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為0.4,為增量險資入市打開更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