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集團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的有關決議,采用耐蝕鋼建造貨油艙是唯一可替代涂層保護的技術方案。該規定已于2014年1月正式生效,而船用耐蝕鋼的生產技術基本被日本企業壟斷。為盡快突破國外技術壁壘,工信部于2012年啟動了“基于IMO標準的船用耐蝕鋼應用技術研究”重大科研項目。隨后,多家鋼鐵企業相繼試生產出多種規格的船用耐蝕鋼,其中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的船用耐蝕鋼率先提交船級社認證。經檢驗分析,國產船用耐蝕鋼的技術性能可滿足IMO和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的規范要求,而成本增加幅度不高于20%。同時,與國產船用耐蝕鋼相配套的焊接(產品庫求購供應)材料、型材、管材(產品庫求購供應)等研制工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這表明,我國鋼企已經掌握了船用耐蝕鋼的關鍵制造技術,并將進入批量生產供貨階段。
匯集我國鋼鐵、造船、航運等行業頂級科研力量,歷時僅兩年,“基于IMO標準的船用耐蝕鋼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就取得了重大突破,進入到實船應用階段。4月28日,中外運長航吳淞船舶工程(位置評論新聞)有限公司啟動了“大慶435”號油船(船型船廠買賣)改裝工程。
“大慶435”號油船設計載重量為3.8萬噸,其改裝技術方案由中船集團第七○八研究所制訂,經中國船級社(位置聯系)審定,將采用由鞍鋼公司提供的1100噸船用耐蝕鋼對貨油艙內底板、上甲板進行改裝。同時,將進行耐蝕鋼與常規船板(產品庫求購供應)的對比使用試驗,為后續相關科研工作提供實船數據和工程管理經驗。
在技術交流會上,中國鋼研科技集團、中國船級社、鞍鋼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位置評論新聞)有限公司、寶鋼集團公司分別匯報了船用耐蝕鋼前期研制、檢驗標準及認證、腐蝕試驗裝置研制及耐腐蝕試驗、耐蝕鋼加工及焊接工藝研究等方面的情況。船舶工藝研究所對該項目整體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并對各子項目下一步的工作作了安排。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及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外運長航集團公司等單位的領導、專家親臨現場參觀指導,并進行了技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