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首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民革建議,進一步完善原創技術策源地的配套體制機制,構建適應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他建議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政府牽頭構建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系。二是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方式,強化基礎研究。三是深化行業協作,加速成果轉化。四是進一步完善人才引育與激勵機制。五是支持解決關鍵戰略性鋼鐵新材料的技術研發項目。
面對全球低碳轉型加速推進,國際綠色貿易壁壘持續升級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天鋼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總裁董才平建議,以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標準對接為核心,加快構建覆蓋“原料—生產—認證—市場”的全鏈條低碳競爭力體系,助力鋼企產品出口,推動我國從“鋼鐵大國”向“綠色鋼鐵強國”躍升。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昆侖互聯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懷平表示,鋼鐵行業與儲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仍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市場分割機制阻礙規模效應,二是儲能技術多場景適應性不足,三是單一收益模式制約應用潛力。
對此,劉懷平提出推動鋼鐵行業與新型儲能技術協同發展的三點建議:一是健全市場協同機制,促進儲能規模化發展。二是推動技術場景適配,構筑多元化技術格局。三是創新價值實現機制,拓展綜合收益維度。
全國人大代表、方大集團萍安鋼鐵煉鐵高爐車間技術員溫菲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更多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二是加大對大國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宣傳力度,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
全國人大代表,山鋼日照公司科技質量中心、鋼鐵研究院專家胡淑娥建議,從國家頂層設計、地方考核機制和行業管控體系三方面協同發力,構建“政策激勵+標準約束+市場引導”的立體化支撐框架,形成國家通過碳市場與財稅政策引導全局轉型,地方以差異化考核推動區域特色減碳,行業以標準升級和技術創新實現深度脫碳,最終實現“政策護航—市場驅動—技術突破”的良性循環,將碳約束轉化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