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半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去產能與產業升級同步推進。
今年以來,監管層對整治“內卷式”競爭展現出堅定決心。政策的密集出臺,為光伏、鋼鐵等行業去產能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從市場數據來看,光伏產業去產能成效初顯,多晶硅期貨在政策利好與減產預期推動下顯著走強。
多家鋼鐵企業積極推動從“低價同質競爭”向“高端差異化競爭”轉型,淘汰落后產能并優化資源配置。不少鋼鐵企業積極引入綠色循環技術,綠色鋼材產量占比顯著提升。
重型機械企業也在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進一步向“精工細作”轉變。
朱克力分析,雖然目前汽車行業尚未進行大規模去產能,但價格戰倒逼企業加速電動化、智能化轉型,頭部車企研發投入強度已明顯提升。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本輪“反內卷”,政策重點在治理“無序競爭”,更多是引導行業通過技術升級實現產能優化,傳統產業正在深化“人工智能+”,推動5G、工業互聯網在研發、生產、管理全流程落地。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目前我國正經歷一場由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驅動的供給沖擊,需要啟動微觀治理,通過“政府主導、行業協同、企業落實”的模式破解“內卷”現象。
東方證券宏觀分析師陳至奕認為,當前的“反內卷”并不是抑制競爭,而是借此實現動能轉換,推動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優化治理,同時也將引導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規范化。
傳統產業主動“反內卷”、謀升級的行動舉措可圈可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在持續壯大。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認為,供給側改革要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關鍵在于創新。
這一觀點在各地的實踐中得到充分印證。在安徽合肥,全國首條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正式投產,有效填補了國內壓電傳感器規模化量產的空白;在東風柳州,通用智能機器人AlphaBot 2的引入,讓當地的汽車工廠實現了全場景智能作業;在四川成都,47個低空經濟、商業航天項目實現集中簽約,為西南地區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奠定了深厚基礎……今年上半年,越來越多新質生產力的種子在創新的沃土中破土萌芽。
朱克力認為,新興產業在加快布局的同時,也需要強化產學研協同攻關,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體制機制上,要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優化土地、資本、數據等資源流向,讓創新要素向專精特新企業集聚,形成“技術突破—產業落地—市場反饋”的良性循環。
在消費領域,以沉浸式演藝、智慧景區、國潮文創為代表的文旅新供給也呈現爆發式增長。
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明確,要打造新型消費場景,發展夜間文旅經濟;6月商務部啟動“服務消費季”,培育“旅游+”“演藝+”等融合場景,多地演唱會、體育賽事火熱升溫,顯著帶動當地的旅游、住宿、餐飲行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原副院長夏杰長認為,高質量的供給不僅能夠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還能激發新消費潛力,構建供需良性互動的生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