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爭奪鐵礦石定價權比作一場世界杯,在全球眾多的鋼鐵生產企業中,“中國隊”無疑是數量最多、產量最大的,國內對鐵礦石的需求也排在第一位。即便如此,“中國隊”在這場爭奪中卻長期處于弱勢。
近年來,隨著北礦所鐵礦石成交量的提升以及中國版鐵礦石期貨的推出,在鐵礦石定價權的賽場上,“中國隊”正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
四大礦山入股疑云漸散
近日,有接近北京國際礦權交易所(下稱北礦所)的知情人士向期貨日報記者透露,四大礦山(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入股北礦所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已經簽約,只是未對外公布而已”。
今年6月上旬,市場就有消息稱,國際四大礦山將入股北礦所,入股后新的股份公司將于7月正式開業。記者此前就此事采訪了北礦所相關負責人,該人士稱不方便透露,如有具體消息會在其官方網站公布。
值得一提的是,6月19日,北礦所便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力拓、FMG、必和必拓等礦山到訪的消息,三大礦山均表示將繼續支持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發展,這似乎進一步坐實了國際礦業巨頭將要入股的猜測。
華安期貨黑色產業負責人解雙青告訴記者,雖然四大礦山目前已經簽約,但這還只是一個意向,入股是否能夠成行還要看商務部的核準情況,“現在可能還處于商務部核準階段,如果核準沒有問題,他們的入股就能生效”。
解雙青同時表示,目前鐵礦石處于供應過剩時代,四大礦山入股北礦所實際上也是為長遠的利益考慮,“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量太大了,他們要保住中國市場就必須與中國鋼廠互惠互利,改變原有的策略”。
不過,在分析師看來,即便四大礦山入股,北礦所也不會讓其控股。“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是由中鋼協、北礦所、五礦商會共同發起成立,帶有一定的官方背景,成立的初衷也是為了增加鐵礦石的定價話語權。”分析師說。
鐵礦石定價中心有望移向中國
四大礦山入股北礦所,顯示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在進一步加深。而這對全球鐵礦石定價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全球鐵礦石70%的消費量在中國,四大礦山的介入有利于國際鐵礦石定價中心向中國轉移,這對于北礦所乃至整個中國期現貨市場發揮鐵礦石定價功能都有推動作用,他們不單單是站在外面賣礦給中國,而是參與到中國鐵礦石市場建設中來了。”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
北礦所相關負責人在近期的一次行業會議上也曾表態稱,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除了交易之外,確實還有一定的戰略高度,即為國內鋼鐵行業爭取一些合理的利益。“現在鐵礦石定價是用不到5%的現貨量來決定90%以上的長協,這對于中國的長協用戶來說顯然是不利的”,該負責人表示。
據記者了解,過去幾年,由于鐵礦石定價權缺失等原因,國內鋼廠購買一噸鐵礦石要多花二十多塊錢,一年則要多花費兩百億元左右,鐵礦石已經成為國內鋼鐵企業無法繞開的一塊“心病”。
事實上,隨著鋼鐵行業利潤越來越來微薄,在爭奪鐵礦石定價權問題上,中國相關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嘗試。一方面,大商所推出了中國版的鐵礦石期貨,另一方面中鋼協在力推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此外,中鋼協還聯合北礦所、五礦商會發起成立了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從期貨、現貨兩個方面破解國際礦業巨頭對鐵礦石價格壟斷的格局。
“目前我們的市場影響力正在增加。”上述北礦所負責人介紹說,目前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會員已增加至242家,其中60多家都是境外機構,包括四大礦和一些國際知名貿易商。而境內會員包括寶鋼、鞍鋼、首鋼、武鋼等近100家鋼廠,以及五礦、中鋼、中信等100家左右的貿易商。
據了解,目前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交易量也在顯著提升。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運行的第一年(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平臺總共成交鐵礦石755萬噸。不過,截至今年6月,該平臺鐵礦石交易數量已上升至2350萬噸。
“要有足夠的樣本量才能決定鐵礦石的主流價,我們要發動一切會員的力量,從交收、配套等方面把交易量做大,打造一個公平合理的定價平臺。”該負責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中國對鐵礦石定價話語權方面,除了現貨交易市場外,國內的鐵礦石期貨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一位接近大商所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國際上一些礦商已經參與到大商所鐵礦石期貨交易中,而國際礦山也一直在關注大商所鐵礦石期貨價格,“現在鐵礦石期貨已經成為全球三大鐵礦石參考價格之一,并對新加坡掉期和普氏指數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節點上,中國版鐵礦石期貨的方向性還要更強一些,近期已經有國內現貨企業建議用鐵礦石期貨價格進行定價”。
鑒于此,上述北礦所負責人表示,未來鐵礦石的定價方式,可能會逐步轉變為由期貨交易所和現貨交易所市場共同主導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