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鐵市從興盛到衰敗
新疆鐵廠的建立高峰期是從2009年起,因為那時鑄鐵需求旺盛,鐵價節節攀升,市場一片興旺之象,新疆豐富質優的礦產資源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前往建廠,一時間鐵廠數量由屈指可數的幾家增加至20余家,由于新疆鐵質優價廉,如2011年6月,新疆Z18為3250元/噸,徐州4000元/噸,價差高達750元/噸,因此受到全國各地客戶的青睞,市場成交活躍,十分繁榮。
然好景不長,從2011年國慶節起,即新廠的繁榮期才僅僅1年左右,市場便發生了變化。國內經濟增速下滑,制造業開始顯現衰退跡象,國際方面摩根大通PMI則從2011年2月便開始直線下滑,2011年2月28日為57.8,到同年11月30日,降到了49.7,累計降幅將近10,表明全球經濟在此期間景氣度大幅下滑,我國進出口業務嚴重受損,在此期間,國內鑄鐵需求下降,而供應并未減少,新疆鐵的價格優勢越來越弱,到2012年中旬,其與徐州價差降至了650元/噸,截止目前,價差僅500元/噸左右。在運費不降反漲的情況下,客戶感到雙重壓力,紛紛轉向就近采購,疆鐵市場逐漸變冷,直至現在的“最冷”。
鐵廠不僅成交乏力,且利潤越來越低至無利甚至倒掛,當地鐵精粉價格因鋼廠的充足需求及資源有限,不會隨鐵價同步降價,且運費在上調,即鐵價被雙向加價,采購者望而卻步,鐵廠無力進一步讓利,只好停產退市,截止現在,20多家鐵廠現僅剩2-3家在持續正常生產,停產率高達90%,創下歷史之最。
鑄鐵行業現狀之困境何在
2014年注定為國際國內不平凡的一年,國內6年前4萬億拉動內需產生的負面效應完全顯現,鋼鐵產能過剩、房地產盲目擴張危機、基礎設施建設腳步放緩等,這一系列因素導致制造業步入調整期,發展受阻,整體效益明顯下滑,尤其是工程機械類企業較差,如重型礦山行業1-5月累計完成出口交貨值274.73億元,同比下降6.22%。而據筆者了解的實際情況來看,如河北泊頭、江浙、西南、廣東等鑄造企業較為集中的幾大區域,鑄造廠減產、停產現象十分普遍,多數廠家反映訂單量較往年明顯下降,盈利甚微,經營越發困難。鑄鐵需求因此嚴重受挫。
另外,鑄造廠技術日新月異,不斷在推陳出新,為盡可能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盡量選擇低價原料,如廢鋼,現含稅出廠價在2200左右,而Z18價格在2500左右,有了300元/噸的差價,鑄造廠便加大了廢鋼使用比列,部分技術提高較快的企業已將鑄鐵與廢鋼配比由原來的8:2調至了2:8,鑄鐵市場受到嚴重沖擊。
即鐵市遭遇多重利空,成交明顯下滑。鐵廠已從去年第四季度起悉數停產,或退市或觀望,直至現在,市場不僅絲毫未見好轉,反而是一路下行。價格已是跌破去年的最低位,再創新低,新疆Z18現僅報2100元/噸,較之2011年6月的3250元/噸降了1150元/噸,而徐州2011年6月為4000元/噸,現在2550元/噸,累計跌1450元/噸,從徐州跌幅與新疆對比可看出,徐州多了300元/噸的差價,新疆鐵在頹勢當中進一步被邊緣化。
疆鐵難回頭鐵市路在何方
一再讓利并非長久之舉,況且新疆鐵精粉和焦炭價格的堅挺已讓新疆鐵廠無空間再讓,仍在堅持的鐵廠若不轉型,也很難堅持到年底。顯然,新疆鑄鐵市場最后呈現給大家的一定是空蕩蕩的20幾個鐵廠、不再冒煙的高爐,蕭條之景不難想象。
這無疑是西部大開發、四萬億政策下,盲目投資導致的人力財力物力損失的衰景及鐵市的產能過剩。由此該引發我們對行業何種思考呢?
第一,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還遠遠不夠,盡管國家工信部每年都會公布新名單,但實際情況卻是“上有政策,下游對策”,不符合規定的小高爐企業仍在繼續生產,如更換公司名字、隱瞞不上報、夜晚生產白天不開工等等,導致鑄鐵市場的實際產能并未真正減少,政府應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
第二,每個區域應控制當地鐵廠數量,以新疆此次大規模停產為例,即便是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不能降低門檻,任由投資者隨意建廠;
第三,投資者自身在建廠前,應做好市場調查,閱覽行業經濟數據,由專業部門做一份完整的市場調查報告,嚴肅審閱、分析自己再建廠,是否會成為產能過剩當中的一員,若市場已有飽和趨勢,則應慎重考慮,可降計劃暫時擱淺;
新疆鐵市是在此輪“經濟大洗牌”中弊端暴露最明顯的區域,眼下鐵市整體局勢低迷不改,未來行情也不樂觀,待到洗牌完畢,業內當以新疆鐵市為戒,切勿盲目擴張,向著良性、長遠方向去發展,否則,多年以后,“新疆之弊”必將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