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開始鐵礦石行業迎來繁榮期,在三大礦山的壓迫下,中企爭相涌出國門,投資買礦,但重金換來的多為貧礦、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量產,使用價值低得令人咋舌。而今鐵礦已轉入蕭條期,中企反而放緩了海外買礦腳步。“高峰時搶著出海,低谷時不敢投資”的怪狀折射出部分中企海外買礦的尷尬。對于已經在鐵礦石領域投入數百億美元的中企來說,繼續還是放棄,這是個問題。
被推遲或被擱置
此前,中國鋼鐵企業的利潤受到原材料鐵礦石的巨大擠壓激發了他們海外找礦的雄心壯志。媒體的鼓吹、三大礦山的壓迫、不斷走高的鐵礦石價格以及國內不斷擴大的剛需,更是自2006年起掀起了一輪海外淘礦狂潮。當時寶鋼、中鋼等企業爭相到澳大利亞、西非等地開疆拓土,投資海外鐵礦。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中國企業境外鐵礦投資項目超過200例。
但量變并未導致質變,換來的卻是教訓。
2006年,中冶收購阿根廷的希拉格蘭德鐵礦,2010年該礦恢復生產,但實際產能與規劃相差甚遠,導致礦石生產成本高企、銷售困難,每年在虧損中少量生產。中信泰富的SINO鐵礦項目,原計劃總投資42億美元,于2009年投產,但在經歷6年建設、3次延期后,第一條生產線終于在2012年11月投產,實際投資額超100億美元,噸礦成本大幅攀升。
與延期、投入產出差異巨大相比,直接關停或擱置的項目則更為可惜。2011年6月23日,中鋼宣布暫停在西澳大利亞的鐵礦項目,停止與之相關的所有工作,并對在建項目收尾。2008年中冶斥資4億澳元收購了位于西澳皮爾巴拉地區的蘭伯特角鐵礦,但是由于礦石開采難度極大,目前仍不具備開發條件,中冶公司正在尋找退出方案。“不斷增加的海外投礦貶值案例放緩了中企海外買礦的腳步。”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說。而這恰形成了今天“高峰時搶著出海,低谷時不敢投資”的礦業投資怪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的海外礦業投資項目為284項,比2010年的175項大幅增長。中方協議投資額226億美元,涉及的投資主體有215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3年,我國企業境外固體礦產投資項目122例,同比下降22.78%;投資額累計49.11億美元,同比下降45%。
把握時機是學問
“我國企業到海外買礦熱情減弱已成了不爭的事實。”賽迪智庫副研究員赫榮亮說,這是由時機選擇欠佳所致。該觀點也得到了我的鋼鐵網資訊總監徐向春的認同。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包括三大礦業巨頭在內的國際礦業公司曾主動提出與中企合作開發鐵礦資源,但中企未能把握住機會,直至2005年在鐵礦石價格的刺激下才開始成規模地到境外開發鐵礦。
反觀日本企業,以澳大利亞淺層高品位大型鐵礦項目為例,在產的淺層高品位大型鐵礦項目幾乎為三大礦山力拓、必和必拓及FMG所壟斷,19例大型項目中17例為三家所有。同時日本企業參與了19例項目中的6例,包括紐曼鐵礦、羅布河鐵礦等。“機會的尋找與把握絕對是考驗管理者的一門學問。”業內專家說。
赫榮亮告訴記者,隨著鐵礦石價格的不斷走低,目前礦山投資已迎來最佳時機。鐵礦石的周期性強,2010年鐵礦石價格每噸高達180美元,現在不及90美元,已處于全球鐵礦行情的大周期谷底。“以前賣到幾十億美元的礦,現在只花一半的價格就能買到手。且在礦業谷底時,很多礦山出現撤資現象,優質礦產也可以以參股等形式介入,而這在2010年礦業高峰時是根本做不到的,僅這一點就吸引力十足了。”赫榮亮說。
同時,“蕭條的鐵礦石市場、不斷創出新低的鐵礦石價格可能會導致高成本礦山的破產。這個時候如果投資者可以將其收購,做很好的資源儲備,收購成本會很低。幾年后如果其他國家比如印度或東南亞國家的鋼鐵需求開始替代中國的需求,有可能帶動鐵礦石價格的再度上漲,那個時候這些項目也許就再次具有了投資開采的價值。”徐向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