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當華菱漣鋼210轉爐廠煉鋼車間甲一班從廠工會領回8月份對標競賽獎時,該班員工似乎已經習已為常了。因為,這畢竟是他們連續6個月包攬這個獎項了。對于該班這種“淡定”拿獎的節奏,甲橫班值班長羅波一語道出了所有煉鋼工的心聲:“連續6個月排第一,沒有幾手硬功夫是做不到的。”
那么,轉爐甲一班到底有哪幾手“硬功夫”呢?
班組建設重點圍繞充分發揮每個班員的積極性來開展。除了建立完善的獎罰制度外,該班還推出崗位輪訓機制,鼓勵輔助崗位上的班員每天堅持上操槍工和主煉鋼工這兩個關鍵崗位,一個班操作一至兩爐鋼,這樣一來,班員在了解煉鋼核心操作技能的同時,更加清楚自己崗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更好地配合操槍工和主煉鋼工,煉好一爐優質鋼水,既提高了班組的整體操作水平,也調動了全體班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做好細致的煉鋼準備工作。只有把準備工作做好、做細了才能煉好鋼。”主煉鋼工朱振來毫無保留地告訴每一個前來取經的煉鋼工。他說,在甲一班,一爐鋼開煉前,每個人都要對與自己崗位相關的煉鋼條件進行仔細確認,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及時解決。
為了提高中碳鋼高拉碳命中率,降低氧耗和成本,該班操槍工緊密關注鐵水成份和溫度,熱量不足時及時調整裝入量;主煉鋼工關注液面高度及上個班終點脫碳速度,確定這爐鋼的冶煉操作模式;合金工檢查副槍設定高度,保證測量數據準確;指行工則確認鐵水實際重量、廢鋼種類,把握好副槍測量時機。朱振來說:“準備工作做到位了,過程控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遇上困難不“繞道”。在生產中遇到異常時,不因為避免考核而回避問題,在操作上打埋伏,而是及時解決,把影響降到最低。該廠推行Q235B直上連鑄工藝,一直存在連鑄漲塞棒乃至斷澆的問題。該班分析認為:漲塞棒是因為鋼水中AL2O3夾渣物多造成的。該班員工在工作之余摸索出用硅脫氧減少AL2O3夾渣的冶煉方法,通過跟蹤了解連鑄澆鋼的狀況,反思并改進操作,逐步完善硅脫氧冶煉工藝,今年以來,Q235B直上鋼種基本上沒出現漲塞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