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是企業重要的資產和資源,是反映企業有序經營的“晴雨表”,具有“蓄水池”的功效。據了解,包鋼規定的最佳庫存量為16.85萬噸,合理庫存量為23.73萬噸,一旦超過合理庫存,就會導致產品壓庫,對企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科學規劃成品庫存,成為企業管理能力的“試金石”。
今年年初以來,公司借助“按合同組產”、“控制非計劃品”和“收取庫存資金占用費”之力,使庫存管理直接對接市場,通過削減非計劃品、中間庫產品數量等措施,使公司鋼鐵產品保持科學合理狀態,不僅減少了資金占用,也帶動了各工序生產的有效“開動”。
按合同組產:源頭把控成效初顯
今年,鋼鐵市場持續低迷形成行業的“新常態”,公司快速反應,出臺“按合同組織生產”管理新機制應對市場危機,進一步規范合同簽訂、生產組織、自用坯料管理、產品入庫流程等各項工作,按合同組織生產,開創了公司庫存科學化管理的新局面。
公司生產部會同相關單位,從合同的簽訂、資源量分配、預排合同管理、按合同從原料到入庫的管理跟蹤、產品入庫發車等各個環節周密布置,保證“按合同組織生產”管理的有效執行,在大多數生產線上實現了合同號從原料到入庫的計算機跟蹤。
公司明確鋼坯、自用坯料的日常管理及長期未用庫存產品的清理工作,保證了公司加快庫存周轉效率盤活資金,杜絕了不合理及積壓半成品庫存對資金的占用,提高了公司的生產運營效能。公司每月制定降庫計劃,每日對降庫進度指標展開分析,將清庫工作落到實處,通過半年多的努力,庫存一直保持在合理范圍內。
據統計,今年年初公司產品庫存28.1萬噸,11月底為17.1萬噸,當前庫存已達到“最佳”。
控制非計劃品:減少“鳩占鵲巢”的浪費
產成品物流中心主任劉根云的辦公桌上從不缺乏各類數據,最令他關注的是每天各單位非計劃品的產生數量。他表示,“按合同組產”實施后,各軋鋼廠有效控制非計劃品的產生,非計劃品入庫量從6月份的6584噸減少至10月底的2536噸。
在無縫廠“159”作業區,無縫廠生產部副部長王洋主動將辦公室從辦公樓前移到生產線旁。王洋說,身處前線,可在第一時間掌握產品入庫量和掉隊品等數據。無縫廠“159”作業區制定了“全定尺生產”方案,以此提高軋態管成材率。如今,“全定尺生產”命中率可達80%以上,10月份無縫廠“159”作業區軋態管成材率上升至91.87%,有效減少了非計劃品的產生。
在非計劃品名目中,主要包括合同余材、掉隊品、待出品和非定尺等產品。非計劃品過剩,就會擠占有限庫存空間,出現“鳩占鵲巢”的現象,其連鎖反應還會影響生產線的順暢。公司不斷加大非計劃品處置力度,保證庫存空間,1至10月底,公司共降低9.3萬噸非計劃品庫存量,助推企業“輕裝上陣”。
庫存資金占用:“瘦身”庫存,“圓潤”效益
“庫存資金占用”制度于今年4月實施,公司向各軋鋼單位收取成品庫存資金占用費,并明確規定各軋鋼廠庫存只能為坯料,堅決取消中間庫。在新制度的不斷倒逼中,各軋鋼廠想方設法降低庫存,主動實行“精軋精算”,將各自庫存保持在合理范圍內。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庫存“蓄水池”功能初顯,各單位成品庫從“堆積如山”到如今“合理擺放”。“瘦身”下來的成品庫,成為了“圓潤”起來的企業效益。
堅持“產品有庫存絕不上線軋制”制度在軌梁廠已執行了近半年。軌梁廠規定,只有滿足“合同量大于庫存量”條件時,坯料才能上線生產,只要庫存里有的產品,堅決不上線軋制,首先消耗庫存量。如今軌梁廠成品庫非計劃品較今年2月份的15.9萬噸下降至8.6萬噸。軌梁廠生產部部長李德虹說,軌梁廠要保證庫存不斷下降,一貫的堅持和高度統一的“執行力”是保證庫存下降的關鍵。
“按合同組產”、“控制非計劃品”和“收取庫存資金占用費”這“三駕馬車”,在拉動公司庫存量持續降低的同時,也帶動公司成品庫存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無論被譽為“晴雨表”還是“蓄水池”,庫存都是企業產品走向市場的中間“通道”,只有“通道”暢通無阻,企業才能“贏”戰風雨。(邵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