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山西省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也是我國第二大民營鋼企的海鑫鋼鐵集團最終沒能扛住低迷的市場與債務壓力,破產重整進入法律程序,等待解困。
進入2014年,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事件屢見不鮮。2014年年初,包括山西立恒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6家山西鋼企聯合組建了晉南鋼鐵貿易有限公司;河北計劃將唐山市區10家企業整合成渤海鋼鐵集團……類似的故事在這一年里不斷上演。
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在如此低迷的市場面前,日子一樣不好過,未來也還會有更多的鋼企要走上破產重組的道路。難怪早就有人預言,2014年將會是鋼鐵產業的洗牌年。
對于鋼企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壞時代。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鋼鐵行業淘汰產能過剩的必然過程,這一輪洗牌,將淘汰一批產能落后債臺高企的鋼鐵公司。雖然有陣痛,但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越過剩,越生產
2014年11月25日,我國工信部公布了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第三批企業名單,加之過去兩年公布的前兩批名單,這份“白名單”共包括了305家規范鋼鐵企業。其中,85%的全國產能都被囊括在內,意味著所剩的15%將面臨淘汰或升級。
上世紀末,鋼鐵工業一度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最具成長性的產業之一,發展迅速。數據顯示,我國在1996年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鋼國,2014年我國的鋼產量占全球產量的45%。
經濟高速發展對鋼鐵的需求,以及政府對鋼鐵產業的極力扶持,是導致我國鋼鐵產能急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在這一急速的擴張之下,我國鋼鐵行業陷入供遠大于求的現狀,產能嚴重過剩。據悉,2013年我國鋼鐵產能已達10多億噸,而產能的利用率卻只有72%,這甚至低于全球鋼鐵產業產能78%的平均利用率。
產能過剩已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因為,供大于求勢必會降低產品價格,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鋼企的利潤也的確已經薄如紙,幾年前,賣1噸鋼的還可以獲利近千元,而如今,卻只剩幾塊錢。
2014年上半年,我國鋼鐵企業的鋼材銷售結算價格已經降至每噸3212元,也就是說每斤只能賣1.6元,有人說,這簡直就是白菜價。2014年8月末公布的鋼鐵協會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已跌至90.63點,也是近十年來的最低點。
行業早已進入微利時代。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1—7月鋼鐵企業虧損面為26.14%,全行業利潤僅為0.54%。僅僅依靠鋼鐵產業來盈利的鋼企已經基本不存在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謀求其他生存輔助。
在山東,鋼鐵業的成績也難讓人滿意。2012年,山東鋼鐵集團虧損38.37億元。近日該集團發布的三季報顯示,2014年1~9月同期公司凈利潤虧損9.91億元,資產負債率更是高達75.61%。受制于經濟增速放緩和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山東鋼鐵這些年一直深陷虧損的泥沼之中,其與日照鋼鐵的重組一事也總是只見傳聞,不見落實。
矛盾的是,一邊是嚴重的產能過剩急于淘汰,一邊卻又是鋼產量屢創新高。
今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4年十五大行業首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涉及煉鐵企業44家、煉鋼企業30家,鋼鐵業共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達4800.4萬噸。
寶鋼股份董秘張偉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八一鋼鐵落后產能生產線的2座430立方米涉及100萬噸產能的高爐在今年1月份就停產了。而馬鋼股份的相關人士也表示,“馬鋼集團會按照規定在截止日期之前徹底拆除關停合肥鋼鐵的生產線。”
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府仍存的GDP情結,以及鋼鐵行業對稅收、就業等方面的貢獻和作用,鋼產量仍在增加。數據顯示,2014年1—8月,我國粗鋼產量達55010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鋼材產量74210萬噸,同比增長5.4%;生鐵產量48325萬噸,同比增長0.5%。正如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所言,“對于過剩產能,要一邊淘汰舊的,還要一邊控制新建的高爐。”
產業集中度不高與環保壓力
多年來,我國鋼企數量多而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不高也由此成為我國鋼企綜合競爭力不強的一大因素。過去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鋼鐵有著大量的需求,鋼企一時風光無限,更是人們手中的“鐵飯碗”。如今,鋼企榮光不再,產業集中度不高等問題也越來越多的被暴露出來。
縱觀世界上鋼鐵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鋼企的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程度都遠優于我國。法國,尤西諾鋼鐵公司幾乎囊括了整個國家的鋼鐵生產;歐盟15國的6家鋼企的鋼產量占整個歐盟鋼產量的74%;韓國浦項制鐵的鋼產量占全國的65%;日本5家鋼企的鋼產量占全國的75%。反觀我國,目前現有的鋼鐵企業為290家,其中年產鋼超過100萬噸的只有34家,超過300萬噸的只有7家,其總產量還占不到國內鋼鐵總產量的50%。
今年1月22日,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12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要求鋼鐵行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6—7家具有較強區域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事實上,在2011年10月,國務院就批準在山東開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試點,除打造山東鋼鐵集團外,還將組建淄博、濰坊、萊蕪、臨沂、濱州五個區域性鋼鐵企業集團。按照當時的計劃,山東鋼鐵集團將在現有濟鋼、萊鋼及其他所屬企業的基礎上,兼并青鋼、日鋼、石橫特鋼、齊魯特鋼、山東閩源等企業,形成更大的企業集團,并淘汰濟鋼、萊鋼、日鋼等企業落后產能,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其中青鋼將從青島市區整體搬遷至董家口,山東鋼鐵集團占全省的鋼鐵比重也將由當時的42%提高到76%。這一重組工作在2012年底就已啟動,并計劃在2015年之前完成。
此外,我國鋼企的技術裝備水平普遍較低,結構不合理。據統計,我國煉鐵高爐中約有4500萬噸的生產能力是落后的,約占總能力的35%,其中屬于限期淘汰的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生產能力約有3000萬噸;煉鋼設備中,轉爐中約有1200萬噸屬于落后產能,占了12%;電爐的落后產能約有1000萬噸,占34%;軋鋼設備中,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設備不到50%。
這幾年,山東的工藝裝備水平則有所提升。2013年,山東鋼企的冶煉設備中,國內先進水平以上的高爐占到了60.43%,轉爐占50.80%,電爐占44.65%。
在國外,鋼企用于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平均費用約在年銷售收入的4%以上,而我國尚不足1%。這也是造成我國鋼企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鋼鐵制造技藝仍舊處于較低水平,這使得高端鋼材的生產難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2015年1月1日,新的《環境保護法》將實施,鋼鐵企業將會面對更加嚴苛的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這不僅將再一次加大鋼企的成本壓力,也會直接導致一些不達標的鋼企退出市場競爭。
據悉,原來就在環保領域做得非常好的寶鋼為了達到新環保法的標準,花費了110億元進行了全面改造。而對于原本就不達標的鋼企來說,在微小的利潤面前,再大幅投資環保,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可以想象,2015年的鋼企,會生存得更加艱難。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就認為,當前的環保壓力和資金鏈風險將會是架在鋼企脖子上的兩把刀。“鋼企有兩把刀,第一把刀是環保,看政府怎么執行,第二把刀就是資金鏈,鋼鐵行業負債率高,平均接近70%到80%,個別企業超過100%。”
市場中,總是危與機并存。環保的壓力會逼退一部分鋼企,也會因此壓縮一部分鋼企的產能,緩解日益嚴重的供需矛盾,并逼迫一些鋼企在危機中主動轉型升級,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和洗牌。
尋求電商等解困之道
在傳統行業紛紛“觸電”的今天,鋼鐵行業也在電商領域謀求著轉型之道。
鋼鐵產品如果從鋼廠到終端客戶,需要經過層層代理商的分銷,每噸的代理費多達幾十元。對于目前微利的鋼企而言,這無疑是一塊巨大的成本。通過電商平臺,不僅實現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直接對接,更大幅降低了流通代理的成本。據了解,每噸鋼鐵的流通代理成本將因此降低一半多。而且電商讓信息的流通變得更快捷,不僅節省了人力、財力和物力成本,還可以有效拓展業務渠道,縮短交易鏈條,從而加速信息流、資金流、商流和物流的暢通和銜接。
目前,鋼鐵電商大致被分為了三類:一是由鋼鐵企業發起的,如寶鋼等企業成立的電商平臺;二是由大型國企成立的鋼鐵電商平臺,它們以打造鋼鐵行業的天貓為目標;三是由鋼鐵信息機構成立的電商平臺,比如蘭格鋼鐵網成立的蘭格鋼鐵現貨交易平臺。
據悉,目前我國涉及鋼鐵的電子交易平臺已達150余家,近兩年新建的平臺數量更是超過了40%。可見,在行業的倒閉機制下,許多鋼企已經在通過電商加速轉型,尋求新的生存方式。
在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看來,鋼鐵電子商務是我國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鋼鐵電子商務發展起來,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才會完成。“當前鋼鐵電子商務的發展正當時,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均已具備。所謂‘天時’,即電子商務是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必然發展要求;所謂‘地利’,是隨著當前技術創新的發展,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鋼鐵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謂‘人和’,就是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除了打造自己的電商平臺,行業龍頭寶鋼這些年也在其他領域探索和深化改革。根據今年9月份公布的33家上市鋼企中報業績,10家虧損企業中國有鋼企占了9家,重慶鋼鐵、山東鋼鐵、韶鋼松山、馬鋼股份和八一鋼鐵5家國有鋼廠更是累計虧損達39.27億元,而寶鋼股份的凈利卻達到了31.54億元,兩者相形見絀。
這得益于寶鋼這些年在企業改革上的深化。據悉,“寶鋼首先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提升人事效率,實現員工的能進能出;然后針對下游需求,對產品進行再生產,企業實現‘從制造到服務’的轉型。”
在寶鋼金屬公司董事長賈硯林看來,“加強國企管理,絕不單純是‘把人管住’,績效考核如果簡單化、做過頭,只會降低企業活力。新時期的深化改革,應該在傳遞市場競爭性和保持員工創造性這兩者之間,形成有效平衡。”
除了內部改革,在外部,寶鋼也在謀求走出去戰略。其旗下的寶鋼資源國際就在今年5月份宣布,擬通過收購的方式將持有Aquila的股權擴大至85%。
加大出口和布局海外的力度,也被認為是鋼企的一條解困之道。今年11月18日,河北鋼鐵集團宣布,將控股全球最大鋼鐵貿易和服務商瑞士德高公司。這是我國國有鋼廠第一次走出去并購鋼貿商,未來也勢必會有更多國外并購案例的出現。
據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今年1—10月,我國鋼材出口量同比增長42.2%,達7389.3萬噸,創造歷史新高。其中,9月份出口鋼材852萬噸,同比增長73.2%,創造了單月歷史新高。而對東盟、韓國和中東三個區域的出口總量,則占了我國鋼鐵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據預測,今年我國鋼材出口量有望超過8000萬噸,約占全國粗鋼產量的10%,而往年這一占比僅僅為2%或3%。所以,今年也被看做是我國鋼鐵行業的出口高峰年。
“退市”將成為新常態
鋼鐵行業也曾是美國的支柱產業和經濟的“晴雨表”。在1868—1880年的十幾年時間里,曾有著年均約40%的高速增長。在經過了20世紀前半段的長期高速發展后,在70年代開始衰退。它的衰退也有著諸如鋼材供需變化、生產和環境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等我國當下鋼企現存的眾多原因。
但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美國,很快意識到了鋼鐵工業的問題,并伴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進行了大規模的管理和技術改革,在高科技的輔助下,進行技術革新和結構重組,并由此在近些年“重新成為世界鋼鐵技術革命中心與工藝改革的領先者”。
歐洲鋼鐵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同樣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政府期望通過對市場的管制和補貼來解決,但效果并不理想。后來是在市場化和以市場化為基礎的兼并重組下,才解決了這一問題。對于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很多業內人士也建言,應該依靠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來解決。
越來越多的鋼企在寒冬里,選擇了抱團取暖,特別是在當下環保力度加大的今天,所以也才有了2014年大量的兼并重組事件。
“雖然鋼企兼并重組可以緩解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但是也不是所有地方的鋼企都能獲得兼并重組的機會。”這也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畢竟能夠兼并重組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鋼企還是得面臨關停或破產的命運。
也有人認為,兼并重組并非那么簡單,應持有謹慎態度:“一群羊趕到一起,會成為一群羊,還是成為一只狼?”
不論是兼并重組,還是其他改革舉措,“在競爭中被淘汰的鋼鐵企業退出市場將成為新的常態。”也許正如中鋼協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所認為的那樣,未來5年到10年,我國鋼鐵工業版圖將發生巨大變化,“各省鋼鐵工業的旗幟,有的可能倒下,有的可能病倒。”
進入2014年,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事件屢見不鮮。2014年年初,包括山西立恒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6家山西鋼企聯合組建了晉南鋼鐵貿易有限公司;河北計劃將唐山市區10家企業整合成渤海鋼鐵集團……類似的故事在這一年里不斷上演。
不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在如此低迷的市場面前,日子一樣不好過,未來也還會有更多的鋼企要走上破產重組的道路。難怪早就有人預言,2014年將會是鋼鐵產業的洗牌年。
對于鋼企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壞時代。但也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鋼鐵行業淘汰產能過剩的必然過程,這一輪洗牌,將淘汰一批產能落后債臺高企的鋼鐵公司。雖然有陣痛,但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
越過剩,越生產
2014年11月25日,我國工信部公布了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第三批企業名單,加之過去兩年公布的前兩批名單,這份“白名單”共包括了305家規范鋼鐵企業。其中,85%的全國產能都被囊括在內,意味著所剩的15%將面臨淘汰或升級。
上世紀末,鋼鐵工業一度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最具成長性的產業之一,發展迅速。數據顯示,我國在1996年已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鋼國,2014年我國的鋼產量占全球產量的45%。
經濟高速發展對鋼鐵的需求,以及政府對鋼鐵產業的極力扶持,是導致我國鋼鐵產能急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但也正是在這一急速的擴張之下,我國鋼鐵行業陷入供遠大于求的現狀,產能嚴重過剩。據悉,2013年我國鋼鐵產能已達10多億噸,而產能的利用率卻只有72%,這甚至低于全球鋼鐵產業產能78%的平均利用率。
產能過剩已成為制約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因為,供大于求勢必會降低產品價格,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鋼企的利潤也的確已經薄如紙,幾年前,賣1噸鋼的還可以獲利近千元,而如今,卻只剩幾塊錢。
2014年上半年,我國鋼鐵企業的鋼材銷售結算價格已經降至每噸3212元,也就是說每斤只能賣1.6元,有人說,這簡直就是白菜價。2014年8月末公布的鋼鐵協會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已跌至90.63點,也是近十年來的最低點。
行業早已進入微利時代。來自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年1—7月鋼鐵企業虧損面為26.14%,全行業利潤僅為0.54%。僅僅依靠鋼鐵產業來盈利的鋼企已經基本不存在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謀求其他生存輔助。
在山東,鋼鐵業的成績也難讓人滿意。2012年,山東鋼鐵集團虧損38.37億元。近日該集團發布的三季報顯示,2014年1~9月同期公司凈利潤虧損9.91億元,資產負債率更是高達75.61%。受制于經濟增速放緩和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山東鋼鐵這些年一直深陷虧損的泥沼之中,其與日照鋼鐵的重組一事也總是只見傳聞,不見落實。
矛盾的是,一邊是嚴重的產能過剩急于淘汰,一邊卻又是鋼產量屢創新高。
今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4年十五大行業首批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企業名單,涉及煉鐵企業44家、煉鋼企業30家,鋼鐵業共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達4800.4萬噸。
寶鋼股份董秘張偉在接受相關媒體采訪時就表示,八一鋼鐵落后產能生產線的2座430立方米涉及100萬噸產能的高爐在今年1月份就停產了。而馬鋼股份的相關人士也表示,“馬鋼集團會按照規定在截止日期之前徹底拆除關停合肥鋼鐵的生產線。”
但由于不少地方政府仍存的GDP情結,以及鋼鐵行業對稅收、就業等方面的貢獻和作用,鋼產量仍在增加。數據顯示,2014年1—8月,我國粗鋼產量達55010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鋼材產量74210萬噸,同比增長5.4%;生鐵產量48325萬噸,同比增長0.5%。正如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所言,“對于過剩產能,要一邊淘汰舊的,還要一邊控制新建的高爐。”
產業集中度不高與環保壓力
多年來,我國鋼企數量多而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不高也由此成為我國鋼企綜合競爭力不強的一大因素。過去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鋼鐵有著大量的需求,鋼企一時風光無限,更是人們手中的“鐵飯碗”。如今,鋼企榮光不再,產業集中度不高等問題也越來越多的被暴露出來。
縱觀世界上鋼鐵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鋼企的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程度都遠優于我國。法國,尤西諾鋼鐵公司幾乎囊括了整個國家的鋼鐵生產;歐盟15國的6家鋼企的鋼產量占整個歐盟鋼產量的74%;韓國浦項制鐵的鋼產量占全國的65%;日本5家鋼企的鋼產量占全國的75%。反觀我國,目前現有的鋼鐵企業為290家,其中年產鋼超過100萬噸的只有34家,超過300萬噸的只有7家,其總產量還占不到國內鋼鐵總產量的50%。
今年1月22日,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12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要求鋼鐵行到2015年,前10家鋼鐵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達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6—7家具有較強區域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事實上,在2011年10月,國務院就批準在山東開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工作試點,除打造山東鋼鐵集團外,還將組建淄博、濰坊、萊蕪、臨沂、濱州五個區域性鋼鐵企業集團。按照當時的計劃,山東鋼鐵集團將在現有濟鋼、萊鋼及其他所屬企業的基礎上,兼并青鋼、日鋼、石橫特鋼、齊魯特鋼、山東閩源等企業,形成更大的企業集團,并淘汰濟鋼、萊鋼、日鋼等企業落后產能,建設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其中青鋼將從青島市區整體搬遷至董家口,山東鋼鐵集團占全省的鋼鐵比重也將由當時的42%提高到76%。這一重組工作在2012年底就已啟動,并計劃在2015年之前完成。
此外,我國鋼企的技術裝備水平普遍較低,結構不合理。據統計,我國煉鐵高爐中約有4500萬噸的生產能力是落后的,約占總能力的35%,其中屬于限期淘汰的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爐生產能力約有3000萬噸;煉鋼設備中,轉爐中約有1200萬噸屬于落后產能,占了12%;電爐的落后產能約有1000萬噸,占34%;軋鋼設備中,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設備不到50%。
這幾年,山東的工藝裝備水平則有所提升。2013年,山東鋼企的冶煉設備中,國內先進水平以上的高爐占到了60.43%,轉爐占50.80%,電爐占44.65%。
在國外,鋼企用于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平均費用約在年銷售收入的4%以上,而我國尚不足1%。這也是造成我國鋼企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鋼鐵制造技藝仍舊處于較低水平,這使得高端鋼材的生產難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
2015年1月1日,新的《環境保護法》將實施,鋼鐵企業將會面對更加嚴苛的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這不僅將再一次加大鋼企的成本壓力,也會直接導致一些不達標的鋼企退出市場競爭。
據悉,原來就在環保領域做得非常好的寶鋼為了達到新環保法的標準,花費了110億元進行了全面改造。而對于原本就不達標的鋼企來說,在微小的利潤面前,再大幅投資環保,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入不敷出。可以想象,2015年的鋼企,會生存得更加艱難。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就認為,當前的環保壓力和資金鏈風險將會是架在鋼企脖子上的兩把刀。“鋼企有兩把刀,第一把刀是環保,看政府怎么執行,第二把刀就是資金鏈,鋼鐵行業負債率高,平均接近70%到80%,個別企業超過100%。”
市場中,總是危與機并存。環保的壓力會逼退一部分鋼企,也會因此壓縮一部分鋼企的產能,緩解日益嚴重的供需矛盾,并逼迫一些鋼企在危機中主動轉型升級,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和洗牌。
尋求電商等解困之道
在傳統行業紛紛“觸電”的今天,鋼鐵行業也在電商領域謀求著轉型之道。
鋼鐵產品如果從鋼廠到終端客戶,需要經過層層代理商的分銷,每噸的代理費多達幾十元。對于目前微利的鋼企而言,這無疑是一塊巨大的成本。通過電商平臺,不僅實現了企業與用戶之間的直接對接,更大幅降低了流通代理的成本。據了解,每噸鋼鐵的流通代理成本將因此降低一半多。而且電商讓信息的流通變得更快捷,不僅節省了人力、財力和物力成本,還可以有效拓展業務渠道,縮短交易鏈條,從而加速信息流、資金流、商流和物流的暢通和銜接。
目前,鋼鐵電商大致被分為了三類:一是由鋼鐵企業發起的,如寶鋼等企業成立的電商平臺;二是由大型國企成立的鋼鐵電商平臺,它們以打造鋼鐵行業的天貓為目標;三是由鋼鐵信息機構成立的電商平臺,比如蘭格鋼鐵網成立的蘭格鋼鐵現貨交易平臺。
據悉,目前我國涉及鋼鐵的電子交易平臺已達150余家,近兩年新建的平臺數量更是超過了40%。可見,在行業的倒閉機制下,許多鋼企已經在通過電商加速轉型,尋求新的生存方式。
在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看來,鋼鐵電子商務是我國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鋼鐵電子商務發展起來,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才會完成。“當前鋼鐵電子商務的發展正當時,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均已具備。所謂‘天時’,即電子商務是社會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必然發展要求;所謂‘地利’,是隨著當前技術創新的發展,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為鋼鐵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謂‘人和’,就是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在推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除了打造自己的電商平臺,行業龍頭寶鋼這些年也在其他領域探索和深化改革。根據今年9月份公布的33家上市鋼企中報業績,10家虧損企業中國有鋼企占了9家,重慶鋼鐵、山東鋼鐵、韶鋼松山、馬鋼股份和八一鋼鐵5家國有鋼廠更是累計虧損達39.27億元,而寶鋼股份的凈利卻達到了31.54億元,兩者相形見絀。
這得益于寶鋼這些年在企業改革上的深化。據悉,“寶鋼首先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強化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干部能上能下;提升人事效率,實現員工的能進能出;然后針對下游需求,對產品進行再生產,企業實現‘從制造到服務’的轉型。”
在寶鋼金屬公司董事長賈硯林看來,“加強國企管理,絕不單純是‘把人管住’,績效考核如果簡單化、做過頭,只會降低企業活力。新時期的深化改革,應該在傳遞市場競爭性和保持員工創造性這兩者之間,形成有效平衡。”
除了內部改革,在外部,寶鋼也在謀求走出去戰略。其旗下的寶鋼資源國際就在今年5月份宣布,擬通過收購的方式將持有Aquila的股權擴大至85%。
加大出口和布局海外的力度,也被認為是鋼企的一條解困之道。今年11月18日,河北鋼鐵集團宣布,將控股全球最大鋼鐵貿易和服務商瑞士德高公司。這是我國國有鋼廠第一次走出去并購鋼貿商,未來也勢必會有更多國外并購案例的出現。
據我國海關總署的統計,今年1—10月,我國鋼材出口量同比增長42.2%,達7389.3萬噸,創造歷史新高。其中,9月份出口鋼材852萬噸,同比增長73.2%,創造了單月歷史新高。而對東盟、韓國和中東三個區域的出口總量,則占了我國鋼鐵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據預測,今年我國鋼材出口量有望超過8000萬噸,約占全國粗鋼產量的10%,而往年這一占比僅僅為2%或3%。所以,今年也被看做是我國鋼鐵行業的出口高峰年。
“退市”將成為新常態
鋼鐵行業也曾是美國的支柱產業和經濟的“晴雨表”。在1868—1880年的十幾年時間里,曾有著年均約40%的高速增長。在經過了20世紀前半段的長期高速發展后,在70年代開始衰退。它的衰退也有著諸如鋼材供需變化、生產和環境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等我國當下鋼企現存的眾多原因。
但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美國,很快意識到了鋼鐵工業的問題,并伴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進行了大規模的管理和技術改革,在高科技的輔助下,進行技術革新和結構重組,并由此在近些年“重新成為世界鋼鐵技術革命中心與工藝改革的領先者”。
歐洲鋼鐵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同樣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政府期望通過對市場的管制和補貼來解決,但效果并不理想。后來是在市場化和以市場化為基礎的兼并重組下,才解決了這一問題。對于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很多業內人士也建言,應該依靠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來解決。
越來越多的鋼企在寒冬里,選擇了抱團取暖,特別是在當下環保力度加大的今天,所以也才有了2014年大量的兼并重組事件。
“雖然鋼企兼并重組可以緩解產能過剩帶來的壓力,但是也不是所有地方的鋼企都能獲得兼并重組的機會。”這也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畢竟能夠兼并重組的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數鋼企還是得面臨關停或破產的命運。
也有人認為,兼并重組并非那么簡單,應持有謹慎態度:“一群羊趕到一起,會成為一群羊,還是成為一只狼?”
不論是兼并重組,還是其他改革舉措,“在競爭中被淘汰的鋼鐵企業退出市場將成為新的常態。”也許正如中鋼協會長、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所認為的那樣,未來5年到10年,我國鋼鐵工業版圖將發生巨大變化,“各省鋼鐵工業的旗幟,有的可能倒下,有的可能病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