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礦價下跌遠未結束。在下跌浪潮中,國內的礦山企業成了率先曝露的“裸泳者”。“國有礦的稅后成本,大部分在700元/噸以上,基本是進口礦到岸價格的一倍。”一位國有礦企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賣一噸礦粉至少虧200元。
業內人士認為,礦價已擊穿國內礦山企業的成本線,他們普遍陷入虧損、停產困境。Mysteel對國內部分礦山生產情況的調查統計顯示,截至4月10日,國產礦開工率為38%,比3月13日47.9%的水平,下降了大約10個百分點。
國內礦開工率不足4成
“鐵精粉的成本得800元~900元/噸。”4月10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山東金嶺鐵礦人士坦言,目前成本已超過100美元/噸。
在金嶺鐵礦人士看來,國有礦的礦山成本,稅后大部分都在700元/噸以上,該價格基本是進口礦到岸價格的一倍。“現在國內礦山,(噸礦成本)最好的也達不到40美元,70~80美元的多,100多美元的大多已經停產。”Mysteel資訊總監徐向春補充稱。
金嶺鐵礦人士認為,與國有礦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因為經營比較靈活,民營礦山成本比較低,但在礦價擊穿成本價后,多數民營礦選擇關門應對。
3月底,河北冶金礦山管理辦公室人士透露,隨著礦價持續下跌,目前大約70%的礦山企業已經停產,繼續維持生產的大都是國有礦山企業,而且也在虧錢生產。“如果按個數來,現在加15個百分點問題不大。”在Mysteel分析師周遠見看來,畢竟個數上占比大的,還是中小型礦,大的礦山從南到北就那么幾家。
Mysteel對國內部分礦山生產情況的調查統計顯示,截至4月10日,國產礦開工率為38%,而在去年3季度,開工率還在75%左右。“國有礦業繼續生產的代價很大。”五礦旗下邯邢礦業高管表示,虧損逐步擴大,資金流陷入困境。生產出的產品不好賣,賣了也收不到錢。
國產礦市場保衛戰
中國冶金礦山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排名前十的礦企中,6家虧損額達到了2.9億元,一些中小礦山的經營更是舉步維艱。徐向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我們的礦山存在先天不足,30%品位的礦,在國內就算是好礦,這與三大礦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是沒法比的。
中國擁有全球14%鐵礦石儲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卻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重點鋼企總體鐵礦石自給率,更是低于全國均值,歷年均不足20%。來自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鐵礦石的產量為15億噸,自給率僅在21.5%。“別說現在價格低于50美元,前年價格在170多美元時,國內礦山利潤算是豐厚了,但在那種情況下,國內礦的市場占有率,也在下降。”徐向春如是稱。
一位從事20多年礦山管理的人士認為,目前國際礦價持續走低,與原油價格走低相似,也有一些國際巨頭蓄意壓低市場價格的因素。更多業內人士擔心,如果國內鐵礦企業在這輪沖擊中大批退出,未來一旦市場形勢轉好,自給率降低的中國鋼鐵業將在鐵礦石貿易談判中進一步降低話語權。
國外礦山產能釋放
鐵礦石價格走弱,海外四大礦山的利潤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但擴產對沖了部分礦價下跌的影響。盡管供給過剩導致價格暴跌,不過礦業巨頭們并不打算削減產量救市。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研報,2014年力拓、必和必拓及FMG都圓滿完成擴產目標,力拓與必和必拓未來2年還將增產5500萬噸,淡水河谷未來3年增產9000萬噸。
對于四大礦山的擴產,周遠見直言,“前期把錢投出去了,現在必須要有產出,否則的話,投入的成本怎么辦?”自2011年以來,世界礦業巨頭已經投入1200億美元擴大產能,因礦業投資3~5年的投資周期,新產能將在近幾年陸續投產。
在周遠見看來,對四大礦山來說,“礦價高低,他們都是在賺錢,從控制成本角度,讓他們減產的可能性不大”。從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已經發布的季報或公告來看,今年四大礦山計劃增產8000萬噸,全年總產量將從去年的10億噸增加到10.8億噸。
“現在其實已經是一種惡性循環,但還在四大礦山的掌控之中。”在分析師看來,他們本身就掌控定價權,現在更多是搶市場份額。
如今,對四大礦山而言,難受的日子才剛剛開始。在一位國內礦山企業人士看來,中國市場成為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其爭奪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業內人士認為,礦價已擊穿國內礦山企業的成本線,他們普遍陷入虧損、停產困境。Mysteel對國內部分礦山生產情況的調查統計顯示,截至4月10日,國產礦開工率為38%,比3月13日47.9%的水平,下降了大約10個百分點。
國內礦開工率不足4成
“鐵精粉的成本得800元~900元/噸。”4月10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山東金嶺鐵礦人士坦言,目前成本已超過100美元/噸。
在金嶺鐵礦人士看來,國有礦的礦山成本,稅后大部分都在700元/噸以上,該價格基本是進口礦到岸價格的一倍。“現在國內礦山,(噸礦成本)最好的也達不到40美元,70~80美元的多,100多美元的大多已經停產。”Mysteel資訊總監徐向春補充稱。
金嶺鐵礦人士認為,與國有礦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因為經營比較靈活,民營礦山成本比較低,但在礦價擊穿成本價后,多數民營礦選擇關門應對。
3月底,河北冶金礦山管理辦公室人士透露,隨著礦價持續下跌,目前大約70%的礦山企業已經停產,繼續維持生產的大都是國有礦山企業,而且也在虧錢生產。“如果按個數來,現在加15個百分點問題不大。”在Mysteel分析師周遠見看來,畢竟個數上占比大的,還是中小型礦,大的礦山從南到北就那么幾家。
Mysteel對國內部分礦山生產情況的調查統計顯示,截至4月10日,國產礦開工率為38%,而在去年3季度,開工率還在75%左右。“國有礦業繼續生產的代價很大。”五礦旗下邯邢礦業高管表示,虧損逐步擴大,資金流陷入困境。生產出的產品不好賣,賣了也收不到錢。
國產礦市場保衛戰
中國冶金礦山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排名前十的礦企中,6家虧損額達到了2.9億元,一些中小礦山的經營更是舉步維艱。徐向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我們的礦山存在先天不足,30%品位的礦,在國內就算是好礦,這與三大礦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是沒法比的。
中國擁有全球14%鐵礦石儲量,位居世界第三,但卻是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重點鋼企總體鐵礦石自給率,更是低于全國均值,歷年均不足20%。來自工信部原材料司鋼鐵處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鐵礦石的產量為15億噸,自給率僅在21.5%。“別說現在價格低于50美元,前年價格在170多美元時,國內礦山利潤算是豐厚了,但在那種情況下,國內礦的市場占有率,也在下降。”徐向春如是稱。
一位從事20多年礦山管理的人士認為,目前國際礦價持續走低,與原油價格走低相似,也有一些國際巨頭蓄意壓低市場價格的因素。更多業內人士擔心,如果國內鐵礦企業在這輪沖擊中大批退出,未來一旦市場形勢轉好,自給率降低的中國鋼鐵業將在鐵礦石貿易談判中進一步降低話語權。
國外礦山產能釋放
鐵礦石價格走弱,海外四大礦山的利潤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但擴產對沖了部分礦價下跌的影響。盡管供給過剩導致價格暴跌,不過礦業巨頭們并不打算削減產量救市。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研報,2014年力拓、必和必拓及FMG都圓滿完成擴產目標,力拓與必和必拓未來2年還將增產5500萬噸,淡水河谷未來3年增產9000萬噸。
對于四大礦山的擴產,周遠見直言,“前期把錢投出去了,現在必須要有產出,否則的話,投入的成本怎么辦?”自2011年以來,世界礦業巨頭已經投入1200億美元擴大產能,因礦業投資3~5年的投資周期,新產能將在近幾年陸續投產。
在周遠見看來,對四大礦山來說,“礦價高低,他們都是在賺錢,從控制成本角度,讓他們減產的可能性不大”。從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已經發布的季報或公告來看,今年四大礦山計劃增產8000萬噸,全年總產量將從去年的10億噸增加到10.8億噸。
“現在其實已經是一種惡性循環,但還在四大礦山的掌控之中。”在分析師看來,他們本身就掌控定價權,現在更多是搶市場份額。
如今,對四大礦山而言,難受的日子才剛剛開始。在一位國內礦山企業人士看來,中國市場成為了他們唯一的救命稻草,其爭奪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