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保部公布關于對華爾潤玻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等5起環境違法案掛牌督辦的通知,決定對華爾潤玻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江陰某鋼鐵有限公司等5起環境違法案件掛牌督辦。
隨后,環保部又公布了關于對貴州省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義龍試驗區等4起環境違法案掛牌督辦的通知,決定對貴州省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義龍試驗區、興義市威舍工業園區等4起環境違法案件掛牌督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貴州省原義龍新區管委會于2014年向區環保部門下達10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的招商引資任務,其行為違反了相關規定,并要求限期糾正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錯誤做法。
部分企業監測數據造假
環保部介紹,2015年3月,環保部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江蘇省蘇州市、無錫市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查時發現,部分企業仍然存在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污染物超標排放、篡改或偽造監測數據等環境違法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華爾潤玻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在線監控設備存在擅自改動儀表參數、上傳模擬數據等情況;江蘇海倫石化有限公司的煙氣在線監控數據與實測值偏差較大。
實際上,監測數據造假已然成為環保領域公開的秘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比較普遍。”
2013年5月,環保部通報15家企業涉及脫硫設施不正常運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鋁業等“中字頭”國企赫然在列。
今年4月,在2015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現場會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就曾指出,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減輕考核壓力、環境質量達標等目的,行政管理部門指使監測站編造、篡改監測數據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政府和環保部門的公信力,對監測系統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
根據部署,環保部華東環境保護督查中心負責核查掛牌督辦環境違法案件的整改情況。同時,指導、督促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做到查處到位、整改到位、責任追究到位,及時向社會公布案件查處情況,接受社會監督。對于涉嫌環境污染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當地政府和有部存在違法違紀行為的,依法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地方“土政策”妨礙環保執法
雖然國家層面要求對“土政策”進行“圍剿”,但是,在追求經濟發展的沖動下,一些地方的“土政策”依然存在。
今年3月,環保部西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對貴州省黔西南州開展環境執法稽查時發現,部分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不到位、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不到位、制定妨礙環境監管的“土政策”等。
環保部在“貴州省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義龍試驗區環境違法案”中指出,原義龍新區管委會于2014年向區環保部門下達10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的招商引資任務,違反監察部辦公廳、原國家環保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清理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錯誤做法和規范性文件的通知》(監辦發〔2007〕3號)的有關要求。
針對上述違法行為,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印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地方政府必須全面清理、廢除阻礙環境監管執法的“土政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種“土政策”的存在,必然會導致當地環保部門在項目環保審批、環保執法等過程中“亮綠燈”。
實際情況是,環保部此次共通報貴州省城鄉統籌發展綜合改革義龍試驗區6家企業的環境問題,均存在環保手續相關問題,且違法時間較久。
其中,貴州頂效經濟開發區圍山湖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廠),于2010年1月投運,至今仍未通過竣工環保驗收;黔西南泰龍(集團)中聯冶煉有限公司和黔西南泰龍(集團)閩龍金屬冶煉有限公司,均于2013年4月投入試生產,至今仍未通過竣工環保驗收。
對此,環保部要求,督促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限期糾正違反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錯誤做法,加大監管力度,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