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流結晶器液面波動±5mm,超出±3mm的標準,趕緊通知切割工標記甩廢。”7月13日上午9點,一鋼軋廠2#連鑄機澆鑄平臺上,跟班技術專家吳東升正在叮囑當班主控工李亞楠。
“今天生產的SAE1018B-3,用來軋制Φ6.5光圓鋼筋,不能有任何閃失。”吳東升囑咐李亞楠說:“異常的液面波動會打破結晶器中鋼水與保護渣動態平衡,造成鑄坯坯殼潤滑不良,產生表面結疤,盯緊點。”
“這么小的波動,能造成結疤缺陷嗎?甩廢多可惜啊。”李亞楠問道。
一旁的2#連鑄機技術主管孫青接過了話茬,“小李,你沒有理解吳專家的真正意思。他所說的不僅僅是指鑄坯表面結疤,還包括鋼材表面上的結疤。別看它是小小的一點缺陷,但是在鋼材上的體現就會成百倍、千倍的擴大,最終導致整件或是整批材都得判廢。這就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的道理,一旦液面波動就要馬上切除甩廢。”
在連鑄行業里一般執行液面波動在大于±10mm時,才做甩廢處理。但在宣鋼一鋼軋廠推進產品“普轉優”,深入開展“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品售價”攻關活動以來,在落實生產作業指導書的同時要提升工藝技術標準。一方面轉爐按照成份標準中上線窄成分控制,保證成品材的性能指標;另一方面連鑄機采取全過程液面自動控制,執行大于±3mm甩廢標準,降低成品材產生表面結疤缺陷機率。軋鋼工序在軋制過程中細化控軋控冷方案,對孔型設計進一步優化,減少軋制缺陷,提高軋制成材率。
現在“摳細節、嚴標準”的生產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各環節通過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在小數點后三位較勁,在更窄成份控制上下功夫,這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小距離,卻是對“雙提”工作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