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把世界交給80后!”……諸多犀利觀點盡在演講實錄全公開!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受找鋼網的邀請,今天來到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整個產業經濟的看法,今天來的都是鋼鐵企業,鋼鐵本身是中國產業最基礎的一個行業,對整個經濟的波動有很大的一個預期性。
我覺得好不好還是前提在變不變的前提下,找鋼網在上海開今天這樣的會,本身就是產業巨變的一個現象,各位想三年前我們那么多鋼鐵企業的老板,有沒有想到過今天會到上海來開這么一個互聯網公司召集的大會,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產業重大變化的現象。未來的中國經濟,我認為有兩部分非常重要的判斷、構成。第一部分是未來整個宏觀經濟的基本面,第二是針對產業層面各個領域——制造業、服務業、金融業與城市化各大領域未來發生的變化,綜合起來判斷未來是怎么樣的。
1978-2015:三次重大產業轉型
今年四月份我去北京,總理點了10個人,問我有沒有時間。我到北京中南海開這個會,我是第6個發言的,從我這兒開始,談微觀層面經濟的變化,在我前面是5個宏觀經濟學家,社科院的、財政部的、北大的、清華的……他們5個人向總理和國務院匯報了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大家知道,進入2015年以后,整個宏觀經濟的數據看上去是處在比較低迷的情況,現在看到的數據是2009年以后最差的數據,所以5個宏觀經濟學家向總理匯報的時候,總理的臉色很差,因為他們說中國現在處于通貨緊縮時期——我們最害怕聽到這四個字:通貨緊縮。而且,之后通貨緊縮會成為一個新常態,按照社科院和北大的觀點會持續很久,而且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處在通貨緊縮時期,全球同樣處在通貨緊縮時期,歐盟、日本、俄羅斯等等,新興國家到發達國家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而且相對來講中國和美國是比較有成長性的國家,我想如果你是李總理坐在國務院,面前5個宏觀經濟學家跟你說未來是處在通貨緊縮而且長達5年都會是全球背景下的新形態,你該怎么辦?我拼命在想總理怎么辦?總理很有信心,他想打的牌,第一個就是互聯網+,希望信息化推動實體經濟的變化,第二個是政府行政職能的簡政放權,希望把政府的尋租還給民營企業,第三個是為了解決廣大的就業人口,怎么辦呢?——全民創業,這個客觀層面,主管層面一共有兩張牌可以用,第一張牌叫貨幣,第二張牌叫形態。
貨幣能不能打?貨幣肯定不能打,因為這牌已經被溫總理打完了。當時是10年5倍的貨幣增長量,只有通過把各位口袋里的錢拿出來,讓原有的兩個泡沫市場繼續泡沫下去,用泡沫化方式推動整個資本市場繁榮。
整個資本市場的泡沫化仍然處于穩定增長過程中,其實我也不知道中央部進去了,我們看到的是中長期的狀況,在通貨緊縮期下從企業開始到老百姓再到政府是沒有別的路可選的,我們只有在一個適度貨幣泡沫化的前提下去完成一次產業巨變,這是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宿命,我們必須要打出去。
那么在未來連續五年的通貨緊縮情況下,再看如何解決鋼鐵企業的問題。1978年以后中國整個產業是怎么走過來的?從1978年走到今天,這個產業巨變是怎么變化過來的?這件事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從哪里來,來到這里,要去到哪里。
我們從哪里來呢?我寫過一本書叫《激蕩三十年》,研究36年的產業變革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情況,就是36年來中國的經濟變革呈現了產業式的長波段,這個非常長的波段里面,產業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出現繁榮和衰弱,第一個周期長達20年,1978年到1997年,這20年再多都跟我沒關系。其實鋼鐵公司蠻困難的,因為這20年中國是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變。20年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從重工業產業結構向輕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調整。然后整個80年代革命發生在生產線上,因為我們有一個短缺經濟,通過進口替代的方式擴大產能,就是要把產能無限地擴大,原來生產線每天2萬件現在要變成300萬件,所以當時中國企業的模仿對象就是日本。到了1997年以后出現一個情況,我們看到企業開始做廣告了,有的企業用VI企業系統,這些現象告訴我們產能開始復蘇了,90年代的時候是通過渠道改變的,然后到1997年底的時候,朱镕基當總理,朱镕基第一次的政府報告講的是,說今天我當總理了,中國70%的工業資產品產能過剩,企業要進行轉型升級,1997年中國報紙第一次出現“轉型升級”,我們要依靠高科技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當時國內是產能過剩,亞洲是金融危機。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次通貨緊縮是1998年,今天是第三次,第二次是2009年,溫總理說搞4萬億計劃,為了走出1998年的通貨緊縮朱镕基付出了非常慘烈的代價,很長時間我們講中國經濟三架馬車,三駕馬車在1998年第一次完成。一是1998年中央政府取消分房,鼓勵按揭貸款,開始大規模商品房建設,二是1998年朱镕基政府允許民營企業做外貿,朱镕基把中國產能向全球輸送,然后那么多中小企業跑到全球。他們前面10年都面臨著產業變革,這個是第二個馬車。第三架馬車是1998年中央發行6000億的中小企業貸款,地方政府把土地回收過來通過修公路把規模擴大。上海從1998年到今天人口增加39%。1998年朱镕基通過產業變革的方式把中國經濟拉上來,在1998年前20年我們是輕型化,當不動產消費、出口、城市化經營能夠有新的動力的時候,這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由輕型化向重型化轉變,能源價格集體性上漲是1998年,當能源價格上漲,大量的資本投入中上游行業,然后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由輕型化又向重型化轉型。
第二個特點是從產業結構內向型轉向外向型國家。1997年底朱镕基說我們要轉型升級,1998年以后很長時間里,中國的一些老板無論是民企國企都問我什么叫轉型什么叫升級,朱镕基想轉型升級走新型化工業,很長時間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叫轉型經濟。為什么不知道?因為1998年之前我們是依靠兩大優勢,第一成本優勢,第二規模優勢,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稅收成本,對環境保護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內貿打完以后朱镕基要打轉型升級,說要打開國際市場,中國巨大的產能向潮水一樣向全球涌去。為什么今天的外貿很困難呢?就是因為今天全球市場就是1998年的中國市場,產能極其過剩。今天是必須要變的時候,外貿長達了16年。
第三個特點是1998年中國出現了一個非常嶄新的行業——互聯網。我最近在寫一本書,很有意思,中國很多非常有名的企業,新浪、搜狐、網易、百度、騰訊、阿里、360、京東、盛大這些企業,幾乎全部一線企業家都轉到互聯網,這一波年齡最大的是1964年的馬云和張朝陽,最年輕的是1974年的劉強東,他已經和90后打成一片了。互聯網第一步是在1964到1974年,而其他行業中中國企業家年齡基本是1944到1964年之間,像柳傳志、任正非等等,然后50年代像王石等等,互聯網要顛覆這個世界,所以不同年齡段在不同行業中實現不同的事情,這個是過去16年發生的變化。
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
今天為什么我又覺得日子很難過,有很多50后、60后的朋友見到我問好像天變得很快了,原來非常熟悉的環境,非常熟悉的商業模式甚至非常熟悉的消費者、客戶今天都變得非常模糊,為什么?因為在中國的產業層面正在發生一個非常劇烈的變化,消費、出口、投資統治著我國產業經濟的指標,在今天都已經都變化了,房地產不再是拉動中國內需主要的動力。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他1992年做房地產,那個時候就像一個小姑娘花枝招展,現在卻是一個50歲的老太太。這個行業已經老掉了,這個行業已經結束了,現在要做的就是產業轉型。第二個是出口,第三個是政府投資,靠政府投資肯定不行。所以錢還在不在?我跟大家講我認為在未來看得見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好不到哪去也壞不到哪去,然后在一次一次大浪淘沙中,今天在座的各位跟我,在我們一生中一定會碰到兩件事,兩個“一”,第一個我們肯定可以看到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不管怎樣未來的十幾年內中國的經濟一定超過美國。六月份的時候美國一個人過來采訪說美國已經做好準備歡迎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我是覺得不管你們歡不歡迎,中國肯定會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不同的僅僅在于是以一個良性的經濟體方式還是惡性的經濟體方式超過你們。第二個是我們在座的各位都能活到一百歲,最近我去硅谷看森林科學院做調研,回來到深圳做調研,基本上得出一個比較靠譜的結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都可以活到一百歲。
四大新動力:新實業、新消費、新金融、新城鎮化
那接下來就是中國的四大新動力,一個叫做新實業、新消費、新金融、新城鎮化。我認為第一:未來5年內中國傳統的制造業將發生一次重大的淘汰形式,大部分企業都淘汰了,但是經歷非常痛苦的淘汰之后中國經濟一定煥然一新,這個是我對中國經濟的基本判斷。然后在今天我們對制造業企業說什么叫轉型,他們都知道了,2014年、2015年我們終于知道什么叫轉型什么叫升級,轉型就是互聯網+,各位老板過來開這個會就是轉型的開始,就是用互聯網的方式、信息化的方式改造企業所有的流程。互聯網+的意思,就是原來開車是在道路上開的,但現在我們要向信息高速公路走去,5年后找鋼網再來開會我們一定不會再談互聯網+,這個事情已經完成了,5年后一定都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去,是必須上去而且這個事情要在5年內完成,包括鋼鐵行業。第二件事情是升級,升級就是內部的技術配合,完成你這個行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配合,這兩個東西必須同時演化,這個是實體經濟。
第二個是消費,行業變化太快了,3年前我們還在討論萬達模式通過手術生個寶貝兒子,上個禮拜萬達宣布關閉萬達百貨45個店。3年前我們認為最先進的商業模式在今天看來是落后的,為什么要去萬達公司,為什么要去百貨公司買東西,買一件東西到哪去買,我還需不需要店面呢?消費將怎么變化?今年6月初的時候全球銀行分會公布一個數據,今天全球十大銀行中國占前四個,今天是中國銀行業空前強大的時候,當他空前強大的時候也是他空前脆弱的時候。4年前,2011年我當時在北京參加一個會,是中國金融業加入WTO十周年談話會,當時來了全中國最聰明、最重要的銀行大佬,談未來我們的金融創新是從網點還是信托產品還是信用卡業務開始呢,4年半過去了現在回想一下2個多小時中國最聰明的領導人在討論未來的時候,整場沒有講到一個叫做支付,今天我們知道即將把這些大家伙干掉的是支付,我們今天很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都有移動支付,當你用手機支付的時候,所有的信用關系都從銀行傳到云端,然后你在云端實現的每一筆消費都會記到大數據,4年前根本不會這么想。
再就是新城鎮化,李克強講城市化率轉變成城鎮化率,因為現在上海人太多了,必須往西部、東部、北部趕,那這樣整個投資的風險就變得非常大,哪個地方值得投資,這個取決于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東部、西部很可能出現死城,但是這是一個趨勢,這個是大格局的變化,潛在新的影響下,這個是我們即將開始的第三次產、工業配合,那和第一、第二次區別在哪?最大的區別是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前36年第一個要素是膽子要大,第二個是投機主義和冒險主義,這是企業家基本的素質,第三個是經驗,經驗是面向未來最大的判斷力。第三次的產業變革是一個從有到好的過程,要從大的鋼鐵公司到好的鋼鐵公司這個是最難的,而從有到好,其實就要求我們更理性,是新知識的時期,是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知識迭代、不斷地人才迭代的時期,我們必須要學習理性,相信知識的力量。
從“成本+規模”到“互聯網+”:中國制造模式的迭代
在這樣大的產業背景下產生了幾種模式迭代,第一個是制造業模式,制造業36年來的成本加規模,我有一個學生,這也是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所共同面臨的問題,我說要用信息化改變企業,后來他回去改變了之后也沒有成功,但是我們那只是把“互聯網+”當做營銷變革,銷售變革,“互聯網+”不是這個樣子的,上圖左邊這個人4月份參加中南海經濟形勢座談會就坐在我邊上,他跟總理說海爾裁員2.6萬人,他們該怎么實現互聯網+,這個是中國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問題。阿里巴巴去年的凈利潤率是44.6%,百度去年凈利潤是27%,這就是傳統企業僅僅把“互聯網+”變成一個營銷概念的結果。什么叫做“互聯網+”?這個時代發生的變化是當一件西裝放到生產線上,可以為我個人定制,這條生產線從它的剪裁開始到縫制到質檢、配送,整個生產線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的消費者是什么樣的?未來的消費者有三位一體的現象,他是你這個產品的投資人,第二個是你這個產品的參與生產者,第三個是你這個產品的消費者,投資者、參與者和消費者三位一體——這個叫“互聯網+”。今天我們在中國可以看到這樣的產品雛形,娛樂網絡就有這樣的性質,現在整個中國金融市場欣欣向榮,信托行業開始崛起,任何一個人買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整個模型中的投資者,互聯網又解決一些互動關系,產品銷售的過程可能是參與生產的過程,所以一個產品到市場的時候,消費者允許它是有缺陷的,這個在標準行業中是難以想象的,所以這是制造業發生的非常有趣的迭代,全球都在發生這個迭代,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制造業企業跟美國、德國、日本比一點優勢都沒有,我們現在看到各種各樣的行業都在搞“互聯網+”,包括海爾。海爾和IBM做了一個課題組在研究一個問題,討論說冰箱是什么,IBM是全球做大數據做得最好的公司,比如我們冰箱打開有一格是放雞蛋的,IBM在雞蛋里面放一個傳感器,有一天一打開冰箱,冰箱會告訴你,你們家只剩下一個雞蛋了,如果現在要買今晚就可以送到你家門口,以后冰箱會變成這樣,所以IBM、海爾在想什么叫冰箱。
所以新舊制造的問題,不用看從事什么行業,不用看規模,看的是這個企業的要素有沒有完成迭代:第一定價有沒有擺脫成本依賴,第二消費者關系有沒有實現互動重建,第三有沒有從規模化生產變為定制化生產,現在找鋼網就是在重建消費者關系,然后把中間環節全部去掉。各位,未來,在中國的商業環境中世界會變平的,消費者、廠家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然后問自己,從A到B之間有沒有提供增值服務很關鍵。第四有沒有1%的核心技術,我們都在說“互聯網+”,你在轉型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核心技術,你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可以掌握消費者,這就是制造業發生的變化。
從屌絲經濟到中產崛起:服務經濟模式的升級
第二個變化是服務經濟模式的迭代,我寫過一篇文章說“去日本買馬桶”的現象,為什么大家關心去日本買馬桶蓋的問題,因為這個是今天中國要發生的第二件事,就是中國現在出現了一批理性消費者,中產階級消費者。長期以來,中國這個國家從鋼鐵開始,我們就是相信性價比的國家,去商場購買任何一個商品都是看今天打幾折。但是今天你給我兩三千的電飯煲我不要,我愿意多花兩千多塊錢買個好的服務和商品,我們過去為什么那么多制造業企業不愿意把錢花在科研進步中,因為花再多也沒用,東西賣出去了消費者只問打幾折,打來打去還是在打價格戰。但現在不是了,中國現在所有的商品供應面對兩大市場,一個是性價比市場,一個是性能好的市場,后者會越來越大。
從大眾消費到圈層經濟:消費社群模式的衍變
第三,中國從大眾消費到圈層經濟,我們這些50、60后的人常常說年輕人是怎么消費的,看這兩個圖片,各位今天在現場95%的人都不知道右邊的3個男孩,這3個人是百度熱搜榜第一名,如果下個月這三個小孩在上海舉辦一個5萬人的演唱會,那他們的票會多久搶完,我認為最快2秒最慢15秒,在票務上線之前早在百度貼吧被粉絲分光了,所以你拿2萬塊錢都沒有人賣給你,這個是中國今天發生的最戲劇化的變化,所有的中間化被去掉了,所有品牌都沒有了,然后每一個人中產階級將生存在不同圈層里面。每個人活在自己的圈層里,在這個圈層里面有它自己的游戲規則,這個人跑到圈子以外他就是個路人甲。我們未來做一個品牌,不需要讓全國人都知道,只要在我這個圈層里面讓他們知道就可以了,這個是第三個問題。也就是從今往后做大眾品牌的話,那些大眾傳播的價值會逐漸下降。
從產業資本時代到金融資本時代:財富創造模式的革命
第四個變化是財富創造模式的革命。各位從今往后,我認為1978年到2013中國兩次產業變革都是從無到有的變革,這30年是產業變革的時代,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產業里面賺錢,從今往后會轉向為金融服務,任何的場所、任何消費行為都將變成金融,任何企業最終都將以證券化方式存在,今天投資、股權在未來財富分配當中的比例會持續顯現。今天無論投資也好,或者是大企業也好,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未來的戰場將發生在哪個領域,第一個是產業領域,第二個是資本領域,然后要建立一個非常完整的可進退的資本結構。
結論一:把世界交給80后!
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產業進入到第三個大規模迭代時期,從制造到銷售、到財富的重新分配都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那怎么辦呢?這個結論是把世界交給80后。一個企業,我認為,80后至少要占80%,我們現在只要干一件事——就是找到那個可以信賴的、充滿熱情的對的人,因為世界變化太快了你沒有辦法理解,我是一個60后,我女兒96年的,我吃飯時候就在想我能不能理解她,我問我自己的時候,我旁邊就是我的爸爸,1940年出生,我想到我爸從來沒有理解過我,所以我也不會完全理解我女兒,所以到那個時候一定要給年輕人廣闊的空間。
把世界交給80后——我們?然后我們就去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哈哈。
結論二:世界變平,“區域”消失,第三以后,自動離場;
第二個結論就是世界變了,區域消失,第三以后,自動離場。區域已經消失掉了。
結論三: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
第三個是即將消滅你的那個人,迄今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就像三年前我們沒有想過會有找鋼網出現。今天,像這樣基礎性的產業都開始面臨變革,而且這個變革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到來了,所以我們該說這是一個好時代還是壞時代呢?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在未來的十幾年內,中國一定在我們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其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這是好還是壞呢?能夠做出評價的,不是李克強決定的,是我們在座的各位,是這個國家的實體經濟有沒有完成這次轉型升級,是這次的金融變革有沒有完全市場化、碎片化,是城鎮化的進程有沒有實現人口現代化!而這個變革的過程中,所有跟不上時代的企業都會被淘汰,剩下的我們,每天看到的是顛覆、變革、創新,突破,所以今天我們終于有機會共同經歷中國的經濟新時代!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