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國際礦業大會10月20日至23日在天津舉行。多位業內人士在會上表示,雖然大型礦企能夠通過降低成本或業務多元化來規避風險,但中小礦企未來一兩年內難免面對極為殘酷的“淘汰賽”。而且在需求未見明顯復蘇的背景下,持續高位的產量對于大宗商品價格回升有害無益。
中國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理司欣波認為,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加之油價不斷下探,達到5年來新低,并觸發大宗商品價格連續走低,這促使全球礦業形勢下落至2008年金融危機后最嚴峻的水平。“礦產原料和加工品的供應由短缺變為過剩,礦產品、礦業資產及礦業企業股票共同面臨價格危機”,司欣波直言,從短期來看,這種礦業行業的整體低迷尚未出現轉機。
普華永道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礦業公司40強企業市值驟然縮水1560億美元,較2013年減少了16%。
盡管如此,包括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等全球礦業巨頭們卻堅持不減產。如鐵礦石三巨頭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日前發布公告稱,今年第三季度,該公司實現鐵礦石產量8820萬噸,為公司有史以來最高單季產量。
彭博全球金屬與礦業研究部部門總監KennethHoffman表示,從1980年到1990年,幾乎每次當大宗商品價格跌幅超過20%,會有礦企縮減資本支出,降低產量,從而帶來商品價格的反彈,有時這種縮減可能會達到60%至90%。但現在大宗商品持續下行已經接近5年,除了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近期宣布減產外,其他巨頭們都沒有動作。
一些大企業擔憂減產后,商品市場立馬出現反彈,企業可能遭受巨大損失。而另一些企業則聲稱因業務多元化,他們的命脈并不僅僅倚仗于一到兩個產品。Hoffman發現,多數大企業采用的應對方式是從管理等方面削減成本,“因為這樣的話就能夠把成本較高的小公司逼到破產”。
但Hoffman告訴中新社記者,這種行為對市場的破壞是很大的。例如鐵礦石價格已從2011年每噸190美元的高位跌至每噸44美元左右,跌幅超過70%。若此態勢持續,未來兩三年內,大宗商品市場難言回升。同時,礦產價格的下跌會導致地勘投資的下降,未來幾年金屬探測的難度可能會加大。
中國目前占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總量的40%至50%。雖然當前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對大宗鋼材商品及普通金屬需求產生影響,但與會代表仍對中國經濟的增長及市場的長期需求持樂觀態度,并將其視為全球礦業的主要驅動因素。加拿大豐業銀行經濟部副總裁及大宗商品市場專家莫卓綺指出,中國還會成為全球大宗市場上的主導力量,這一點僅從中國每千人擁有汽車的數量與美、加等國的巨大差距就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