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月度調研”發布:
11月通脹回落至3.1% 新增貸款增至5741億元
機構稱政策將為改革創造空間
[在沈建光看來,經濟運行的穩定態勢,為深化改革贏得了更多空間。他指出,近期證監會推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央行表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都是積極推進三中全會改革方案的信號;一旦財稅改革、在小城市開放戶籍、放開“單獨二胎”、試行農村土地流轉、行政體制改革等有利于增加內需的改革逐項推進,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有望大大緩解]
“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月度調研”
2013年11月20家機構
調研名單(按拼音順序排列):
曹遠征: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丁爽:花旗集團中國高級經濟學家
丁安華[微博]:招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胡艷妮:中信建投證券宏觀分析師
李苗獻:交銀國際宏觀分析師
李迅雷[微博]: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連平: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林采宜:國泰君安證券[微博]首席經濟學家
劉利剛: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魯政委[微博]: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陸挺: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馬駿: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
潘向東: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邱曉華: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沈建光: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宋宇:高盛高華證券中國經濟學家
汪濤:瑞銀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諸建芳: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2013年11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月度調研”顯示,來自國內外20家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預測,11月通脹水平有望回落,C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3.1%,略低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水平(3.2%)。
市場關注的11月新增信貸規模預測均值為5741億元,較央行公布的10月規模(5061億元)有所增長。
2013年12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為50.3,低于上月調研水平(50.6)。
信心指數:預測均值
50.3有所回落
調研結果顯示,2013年12月“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信心指數”預測均值為50.3,較11月信心指數(50.6)有所回落。其中,中國銀行給出了最大值52.0,海通證券給出了最小值45.0。
11月官方PMI達到51.4%,同上月持平,高于市場預期,顯示當前經濟仍處于溫和擴展期。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認為,11月最后一周債券融資利率由6.3%攀升至6.8%創出新高,拖累企業融資增長力度加大,領先指數中PMI購進價格降幅擴大,均表明2014年經濟增長的確定性仍在下降。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判斷,我國經濟增速將穩中趨緩,未來半年中國經濟將出現增速回落、通脹上行的“類滯脹”過程。
花旗集團中國高級經濟學家丁爽表示,從趨勢看,經濟增長在三季度實現反彈后已經出現疲態,10月份實體經濟大致平穩,11月份的采購經理指數顯示走弱的跡象,預計四季度GDP同比增長會下滑到7.5%,但總體而言,經濟運行處于政府界定的合理區間,就業形勢穩定,2013年GDP的增長會略高于7.5%的目標。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去杠桿或出現短期陣痛,穩增長可以不靠投資,未來如果創新和服務業能為GDP貢獻更大作用,一則可以解決就業,二則不需貨幣注水,意味著2013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去杠桿可以繼續維持,2014年地產和投資將經歷短期陣痛,但將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最后良機。
CPI:預測均值
3.1%略有回落
調研結果顯示,2013年11月C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和中位數為3.1%,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信心指數(3.2%)略有回落。其中,瑞穗證券等3家機構給出了最大值3.3%,國泰君安證券等4家機構給出了最小值3.0%。
林采宜表示,11月食品價格驟降,下調11月CPI預期由3.3%至3.0%,但通脹仍在央行關注水平之上。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四季度CPI同比可能都在3%以上,全年CPI同比約為2.7%,低于政府全年3.5%的物價控制目標;從CPI運行趨勢看,今年CPI已進入上行周期,而根據歷史經驗,國內CPI的上行周期一般會持續兩年左右,且周期的高點會在第二年出現。因此,預計明年物價上漲壓力可能比今年略大些,明年CPI同比的高點也可能高于今年的3.2%。
另一方面,調研結果顯示,11月P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和中位數均為-1.5%,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水平持平。其中,德意志銀行等4家機構給出了最大值-1.3%,澳新銀行等5家機構給出了最小值-1.6%。
瑞穗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11月PMI購進價格指數為52.5%,比10月回落0.8個百分點,顯示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勢頭在減緩,與此相對,11月有色金屬、橡膠和輕工原料價格環比均有所回落,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同樣呈疲軟態勢,預計11月PPI或達-1.6%,比10月下滑0.1個百分點,持續處于通縮區間。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表示,11月PMI顯示短期經濟相對穩定,生產資料價格也基本穩定,預期11月PPI環比為0,同比在-1.4%左右。
10月CPI同比增速(3.2%)
最佳預測:3.2%
曹遠征:中國銀行
李苗獻:交銀國際
劉利剛:澳新銀行
魯政委:興業銀行
馬駿:德意志銀行
邱曉華:民生證券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曹遠征:3.1%
李苗獻:3.2%
劉利剛:3.1%
魯政委:3.1%
馬駿:3.1%
邱曉華:3.2%
10月PPI同比增速(-1.5%)
最佳預測:-1.5%
李苗獻:交銀國際
陸挺:美銀美林
彭文生:中金公司
沈建光:瑞穗證券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李苗獻:-1.5%
陸挺:-1.5%
彭文生:-1.5%
沈建光:-1.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測均值
13.3%與上月持平
調研結果顯示,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13.3%,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水平保持一致。其中,摩根大通給出了最大值13.6%,瑞銀集團給出了最小值12.5%。
諸建芳表示,必需品同比增速將隨通脹小幅回升,住房相關產品銷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預期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在13.2%左右,相對上月小幅回落。
連平認為,截至10月末,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了連續三個月的反彈,已恢復增長至102.9的半年內新高,依據消費者信心指數領先于消費總額增速約兩個月的歷史經驗看,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將穩定增長,考慮到11月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回落,預計11月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13.2%,相比上月略有回調。
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13.3%)
最佳預測:13.3%
曹遠征:中國銀行
劉利剛:澳新銀行
彭文生:中金公司
沈建光:瑞穗證券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曹遠征:13.2%
劉利剛:13.2%
彭文生:13.3%
沈建光:13.2%
工業增加值:預測均值
10.0%有所回落
調研結果顯示,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和中位數皆為10.0%,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0月水平(10.3%)有所回落。其中,民生證券給出了最大值10.2%,花旗集團給出了最小值9.8%。
林采宜認為,11月最后一周數據顯示粗鋼產量、煤炭需求增速略升,也好于此前略降預期,均表明生產短期企穩。
在連平看來,國內工業增加值環比仍在增長,不過考慮到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制約,預計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將小幅回落至10.1%左右。
沈建光預計,四季度穩增長政策力度減弱以及去年四季度基數較高,部分工業品庫存積壓以及11月上中旬發電量、粗鋼產量會比10月小幅回落,11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或在10%左右。
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10.3%)
最佳預測:10.3%
王志浩:渣打銀行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王志浩:本期暫缺
固定資產投資:預測均值
20.0%略有回落
調研結果顯示,1~11月固定資產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和中位數皆為20.0%,較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前10月水平(20.1%)略有回落。其中,交銀國際給出了最大值20.2%,海通證券和中信證券給出了最小值19.9%。
諸建芳預計,目前整體投資規模得到維持,制造業投資企穩,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受基數影響同比增速回落,1~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9%。
連平指出,水泥市場供需兩旺的態勢表明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處于穩中趨升的態勢,不過考慮到去年四季度基數較高的制約,預計1~11月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為20.0%左右,增速環比上月略降。
1~10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20.1%)
最佳預測:20.1%
丁安華:招商證券
李苗獻:交銀國際
林采宜:國泰君安證券
劉利剛:澳新銀行
魯政委:興業銀行
陸挺:美銀美林
朱海斌:摩根大通
諸建芳:中信證券
1~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1月預測:
丁安華:20.0%
李苗獻:20.2%
林采宜:20.0%
劉利剛:20.0%
魯政委:20.1%
陸挺:20.0%
朱海斌:20.0%
諸建芳:19.9%
外貿:預測均值
219.2億美元大幅回落
調研結果顯示,11月貿易順差預測均值為219.2億美元,中位數為214.8億美元,較海關總署公布的10月規模(311億美元)大幅回落。其中,銀河證券給出了最大值300億美元,花旗集團和美銀美林給出了最小值153億美元。
在出口方面,調研結果顯示,11月出口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和中位數皆為7.0%,略高于海關總署公布的10月水平(5.6%)。其中,摩根大通給出了最大值13.2%,興業銀行給出了最小值4.0%。
在進口方面,調研結果顯示,11月進口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6.8%,中位數為7.0%,均較海關總署公布的10月水平(7.6%)有所回落。其中,摩根大通給出了最大值9.5%,銀河證券給出了最小值3.3%。
諸建芳表示,未來2個月,基數將對外貿增速形成擾動,11月進口基數和12月出口基數先后出現顯著抬升,預計11月出口增速為6%,較10月小幅回升;進口增速為5.5%,較10月有所回落,貿易順差為214.5億美元。
沈建光認為,隨著海外經濟改善、圣誕節臨近等季節性推動以及早期扶持出口政策效果的顯現,11月新出口訂單指數50.6%,比10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進口指數為50.5%,也比10月上升0.5個百分點,預計11月出口或為5%,進口或為7%,貿易順差將收窄至174億美元左右。
10月貿易順差(311億美元)
最佳預測:290億美元
李苗獻:交銀國際
10月最佳預測分析師11月預測:
李苗獻:170億美元
10月出口同比增速(5.6%)
最佳預測:6.0%
曹遠征:中國銀行
李苗獻:交銀國際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曹遠征:7.0%
李苗獻:5.0%
10月進口同比增速(7.6%)
最佳預測:7.5%
王志浩:渣打銀行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王志浩:本期暫缺
新增貸款:預測均值
5741億元有所增長
調研結果顯示,11月新增貸款預測均值為5741億元,中位數5800億元,較央行公布的10月規模(5061億元)有所增長。其中,德意志銀行給出了最大值7000億元,交銀國際給出了最小值4900億元。
諸建芳預計,根據2013年新增信貸規模,并且參考近年來季節放貸節奏以及近期政策的微調,11月新增貸款額在6100億元左右,整體社會融資總量將為11000億元。
連平判斷11月份銀行資金面偏緊,但好于上月,預計11月境內新增人民幣貸款5800億元,較上月多增約740億元,余額同比增速14.1%。他分析稱,從外生變量看,雖然外匯占款有望凈增長,但在宏觀審慎框架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穩中偏緊;從內生變量角度看,前三季度信貸投放步調略快,銀行年內計劃額度已相對較少;存款分流、吸收存款難度較大以及行業不良壓力有所上升等多方面因素,都對本月貸款投放形成了一定約束。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也認為11月新增信貸可能不多,從往年投放節奏看,11月新增量在全年信貸中的占比在6%~7%之間,但債市收益率不斷攀高,可能令相關配置需求減弱,從而有利于貸款資產的增加,預計11月信貸可能新增6000億元。
10月新增貸款(5061億元)
最佳預測:5000億元
李苗獻:交銀國際
劉利剛:澳新銀行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李苗獻:4900億元
劉利剛:5600億元
M2:預測均值
14.1%有所回落
調研結果顯示,11月M2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和中位數皆為14.1%,較央行公布的10月水平(14.3%)有所回落。其中,美銀美林給出了最大值14.4%,中信證券等5家機構給出了最小值14.0%。
諸建芳預計,考慮到低基數,11月M2增速可能略有回升,預期同比上升14.0%左右。
連平表示,考慮到信貸投放或略有放緩,同業、債券、理財總體規模擴張受到抑制,預計全年M2增速將較前三季度有所放緩至約14%。
魯政委認為,一方面要確保M2不顯著偏離13%的年度目標,另外一方面又得保證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雙重目標無法完美實現,理性選擇就是不時造成貨幣市場痙攣,抑制社會的杠桿,減弱M2壓力,如此操作,M2可以趨近目標,但貨幣市場的“平均利率”(雖然短時段飆高)卻不會太高。
10月M2同比增速(14.3%)
最佳預測:14.3%
曹遠征:中國銀行
馬駿:德意志銀行
諸建芳:中信證券
10月最佳預測經濟學家11月預測:
曹遠征:14.1%
馬駿:14.3%
諸建芳:14.0%
利率&存款準備金率
年內保持不變
調研結果顯示,給出12月底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預測的14家機構,一致預期月內利率和存準率保持不變。目前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為3.0%和6.0%,大型金融機構存準率為20%。
在連平看來,中國經濟企穩回升,降息的壓力下降,加之為避免房價進一步上漲,防止風險進一步向地方融資平臺集聚和管理通脹預期,利率調整仍會較為謹慎。他指出,近兩月公開市場資金投放規模減小,表明貨幣政策不會趨于寬松,仍將維持中性甚至偏緊,而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或略有偏緊仍可能是主要政策目標,政策基調仍是穩健中性,年內基準利率仍保持穩定的可能性較大。
不過,丁爽認為,在通貨膨脹超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情況下,基準利率可能在明年后期上調25個基點。
匯率:預測均值
6.11
調研結果顯示,2013年年末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的預測均值為6.11,中位數為6.10。其中,國泰君安證券預計年內升值幅度最小,年底匯率看至6.15;澳新銀行預計年內升幅最大,年底看至6.07。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12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2871,較前一交易日繼續小幅上漲14個基點。
10月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表明資本流入壓力依然較大。展望12月,連平認為,中國經濟將保持溫和復蘇,美聯儲年內不會縮減QE規模,在此情況下,人民幣短期內升值壓力仍較顯著,但考慮到快速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人民幣中間價升值空間較有限。
政策:為改革創造空間
隨著2013年逐漸進入尾聲,市場對2014年的政策充滿期待。多家機構認為,當前宏觀政策從穩增長轉向調結構、促改革的跡象十分顯著,政府將出臺多項政策為改革創造空間。
丁爽預計,政府會將明年增長目標降為7%,并以此作為底線,為改革創造空間;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也會被重申,但和今年相比會偏緊;公共財政的預算赤字可能會維持在GDP的2%,但地方政府預算外的融資會更緊張;貨幣增長目標可能會和今年持平(13%),但更可能被視作上限。
在沈建光看來,經濟運行的穩定態勢,為深化改革贏得了更多空間。他指出,近期證監會推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央行表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等,都是積極推進三中全會改革方案的信號;一旦財稅改革、在小城市開放戶籍、放開“單獨二胎”、試行農村土地流轉、行政體制改革等有利于增加內需的改革逐項推進,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有望大大緩解。
具體到市場關注的貨幣政策,連平認為,2013年四季度,國內經濟企穩較為明確,外生流動性補充將比較充裕,但在宏觀經濟保持適宜增速、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通脹水平穩定可控的條件下,預計央行將在宏觀審慎框架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來說,即通過被動或主動的公開市場操作適當回收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