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市場萎縮、回款難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全國總量“天花板”,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產達不到標準和生產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產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拆除動力裝置,對違法經營企業和“僵尸企業”要停止續貸。國務院總理這一“壯士斷腕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的指示,吹響了2016年化解鋼鐵產能過剩攻堅戰的號角。這也意味著,冶金裝備市場在萎縮,競爭更激烈,日子更難熬。
其實,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已有一批鋼鐵企業關停。例如:新疆八鋼南疆鋼鐵拜城有限公司自2015年1月1日起停產;7月,無錫錫興特鋼被曝走上關停之路,這家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鋼廠退出鋼鐵行業;11月14日下午3點,唐山淞汀鋼鐵正式宣布停產;12月22日上午7時30分,經歷了59年歲月的杭鋼半山鋼鐵基地熄火。
據2015年12月24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透露,2015年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取得積極進展,鋼鐵行業預計全年淘汰煉鐵產能1300萬噸、煉鋼產能1700萬噸。隨著一個個鋼鐵企業關停,鋼鐵“去產能化”進程加快,服務于鋼鐵行業的冶金裝備制造業市場空間收窄,效益大幅跳水,經營更為艱難。滬上一家冶金設備制造企業的老總對《中國冶金報》記者吐了一肚子的“苦水”:現在,冶金設備市場價格已經到了“血拼”的程度,而且供了設備還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有時設備已經運轉了大半年,錢還被拖欠,企業的資金被占用,沒法正常運轉。
拖欠冶金裝備企業的貨款,折射出當前鋼鐵企業資金緊缺的深層次問題,引起冶金裝備制造業的焦慮和思索。
目前,鋼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未緩解。鋼協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1月末全國重點統計鋼企的銀行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余額為1.34萬億元,同比下降2.25%。這直接波及冶金裝備制造企業,在2016年及“十三五”期間,冶金裝備企業將面臨經濟“新常態”下的種種挑戰和市場萎縮帶來的重重壓力,與鋼鐵企業一樣,將迎來一個漫長的“陣痛期”。
機遇———需求升級、環保痛點
在2016年及整個“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里面潛藏著冶金裝備制造業的機遇。
鋼鐵行業在去產能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轉型脫困,提升鋼鐵產品的檔次,研發市場急需的高端鋼材。鋼鐵企業要補短板,研發高端鋼材、高附加值鋼鐵產品,需要科技創新,同樣需要一流的冶金裝備。因此,冶金裝備制造企業應該根據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對冶金裝備的需求,進行創新和研發,開拓新的市場。
在“十三五”期間,冶金裝備制造業在冶金通用設備制造方面,要以推動中高端裝備應用為方向,以產品制造過程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低碳化為目標,對金屬制品專用機械設備制造領域進行全面系統的現代化改造,以提升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同時,機器人、智能設備在鋼鐵業的應用逐漸擴大,這些新的升級需求成為冶金裝備制造業拓展市場的新商機。
從打標機上取下標簽,掃描定位鋼卷尺寸,按需求在指定位置打標,自動掃描標簽內容校驗鋼卷信息,確認信息匹配后放行鋼卷,在如今寶鋼股份的寶日汽車板幾條生產線上,這些原先需要操作工手動完成的鋼卷貼標動作,已經被有著6個運動軸的工業機器人取代。未來,還有更多鋼卷貼標機器人陸續在寶鋼股份冷軋廠、湛江鋼鐵、梅鋼等生產單元應用。
不止在寶鋼,機器人等智能化裝備在其他鋼鐵企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其市場越來越大。未來的冶金裝備向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柔性化發展,以提升生產工具的效率。這將是冶金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綠色環保領域,是冶金裝備制造業在“十三五”期間公認的大市場、大商機。
在“十三五”期間,鋼鐵企業將堅定不移地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變環保壓力為綠色動力,努力實現鋼鐵與城市、自然和諧發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作為傳統高污染行業,鋼鐵工業已然處于這場環保風暴的中心地帶,鋼鐵企業在環保裝備方面的投入將明顯增長,冶金環保裝備市場十分巨大,將成為冶金裝備制造業的主攻方向之一。
鋼鐵業的環保裝備覆蓋了從鐵礦石采選、燒結、煉焦、煉鐵、煉鋼直到軋鋼的全過程,鋼鐵企業需要進行很多環保裝備改造更新,諸如燒結煙氣全面凈化、高爐系統全面達標、煉鋼系統全面升級等。以河北省為例,該省要求所有燒結脫硫設施旁路全部拆除,這將導致一些設計有缺陷的脫硫設施無法維持運行,必須進行整改,甚至推倒重來。
根據相關權威部門的估算,為滿足新排放標準,鋼鐵全行業環保改造總投資大約在900億元~1100億元,涉及的環保裝備包括除塵器提標裝備、燒結煙氣綜合治理裝備、轉爐煤氣凈化裝備、粉塵控制裝備、燒結(球團)脫硫裝備和廢水治理裝備。這為冶金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成為拓展冶金裝備市場的一大亮點。
跟著鋼鐵“走出去”
在“十三五”期間,鋼鐵企業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正從單純的產品“走出去”向國際產能合作、建立鋼鐵企業發展,不斷提高鋼鐵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時下,已有一批鋼鐵企業在海外建廠。2015年1月末,首鋼馬來西亞東鋼公司一期一步工程煉出第一爐鋼水,該項目是東南亞唯一一座工序完整的綜合性鋼鐵廠;3月27日,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與FerrumCorp.公司在中冶總部共同簽署了哈薩克斯坦100萬噸/年綜合鋼廠項目合資公司備忘錄;8月末,河鋼在南非啟動了500萬噸規模的鋼鐵廠建設。
鋼鐵企業“走出去”,將冶金裝備“帶出去”。冶金裝備制造企業可以主動“跟出去”,根據鋼鐵企業在海外建立鋼廠對冶金裝備的需求進行研發和生產,我國冶金裝備制造能力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國內的許多冶金裝備是全球一流水平,我國冶金裝備企業在研發和制造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完全可以滿足鋼鐵企業“走出去”對冶金裝備的需要。
業內人士認為,國產冶金裝備“走出去”,是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新路。
總的來說,冶金裝備業在“十三五”期間要獲得更好的發展,以下幾個方面仍須發力:一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建立冶金裝備高端制造產業引導基金,用于引導企業發展關鍵和核心技術、基礎機械、關鍵零部件和基礎配套設備等方面的研發設計、推廣應用。二是強化技術推廣應用。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要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以產業鏈為基礎,深化產學研合作,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府采購、市場準入等方面,推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三是從體制上創建高尺度的互惠開放市場,為冶金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和引進來創造良好的環境。比如完善出口退稅制度,簡化商事登記手續,建立健全涉及制造業乃至整個服務貿易的融資、信保、通關、結售匯等管理制度,清理整頓進出口環節各種不合理收費項目,制定外商投資負面清單,擴大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