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調整不但沒有退路,還必須要加快腳步。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淘汰過剩產能都日漸緊迫,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轉型也到了關鍵時期。擺在中國制造業面前的利潤下滑、成本上升、負擔過重等諸多困難非一套方案可以解決。
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阻力是什么?產業升級與去產能,目前哪個壓力更大?去產能會不會引發并購潮?經濟觀察報專訪了艾睿鉑董事許謙,他認為,中國產業升級的阻力更多來自企業內部,去產能實際上是產業升級的一部分;要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去產能,這需要更加明確、詳細政策支持,此外需要的就是時間,做大做強的并購要更有針對性,國家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該考慮更周全。
產業升級:政策要有針對性,執行要到位
經濟觀察報:中國經濟正經歷著減速換擋,這讓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從低成本模式向更符合全球標準的模式轉型。目前中國制造業升級遇到阻力是什么?
許謙:從大的方面講,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協作,特別是地方政府怎樣更好貫徹中央政府的思想和決策。最近,兩會上高層領導多次重要講話都談及過剩產能,國家關于整個產業政策大的方向還是比較清楚和明確的。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國內企業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政策落實到地方、企業和行業,怎么去真正執行,這面臨著中央和地方的博弈。
另一方面,任何產業的變動都會落實到每一個個人,行業重組、產業升級最終落實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政策最終落到微觀層面時,肯定會有一些社會的影響。怎么樣去完善社會政策尤其是社會保障,這些后續政策不是能給了一個大的方向就能把問題解決的。從中央和政府的扶助政策,到地方政府的貫徹執行,這兩個層面要更好地協調。
現在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在中國近30年經濟發展歷程中是反復在出現,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最徹底的解決。就制造業升級以及淘汰產能為例,這其中一直存在著是依靠行政計劃還是市場經濟的考量和調整,我覺得對這點有了清楚認識之后,才能最終從根本上幫助中國制造業升級和徹底改革,這將起到一個根本的推動作用。
經濟觀察報:產業升級需要資金,但是工業利潤仍在下滑,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許謙:坦率講,我覺得沒有很好的辦法。一方面搞產業升級需要花錢,另一方面口袋的錢會越來越少,那怎么辦?一方面從國家來講,不外乎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針對性的進行扶植;第二,從產業本身來講,就必須要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在產業升級上,要把一些落后的過剩的產能怎么去除掉,短期之內肯定是有陣痛的,渡過這個時期,我認為企業利潤就會有所提升。
我們幫助企業做重組,做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包括在發達國家,一個企業做重組,剛開始的重組都是要一次性的支出,把這筆費用支出后,你才會看到可不可以按照重組計劃逐步實施,之后才是考量是否可以扭虧為盈。我還沒有見到過某個企業不經過支出就可以“涅槃重生”的。因此,政府要有針對性地提供優惠政策去扶植有關的產業升級,同時要進行一套有效的實施和監督機制,確保杠桿用到了我們想要的方向,而不是被某些地方政府或某些企業投機取巧;另外從企業本身也要有一定的決心。
從國際上的經濟周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周期性與全球經濟的同步性正在增強,如果借鑒歐美的周期性,一般需要3到5年的時間,從谷底逐步返回到正常的上升狀態。
過剩產能:非常復雜,不能一刀切
經濟觀察報: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重工業與新興行業都需要去產能,應該怎么做?
許謙:中國的產能過剩不是短時間出現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只要某個產業快速發展,就會有企業一窩蜂跟進,七八十年代的電視、冰箱等家電產業,到后來的鋼鐵、房地產行業、水泥以及汽車產業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中國現在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這些行業的去產能是重中之重。
相對于重工業的產能所剩,新興行業的產能過剩也要警惕。但我們看到新興行業更多的是財務本身的泡沫,而非實際上產業本身的過剩。但應時刻審視自身產業市場的大小,接受市場調節,以免出現類似于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過剩。目前,我們還是應該把淘汰產能的重點放在制造業上,特別是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這種行業的產能過剩,消除這部分剩產能是當前最緊迫的。
經濟觀察報:產業升級與去產能之間,目前更要的壓力來自于哪個?與美歐等國“去杠桿化、去債務化”相比,中國的淘汰過剩產能強調的是“去產能化”。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債務怎么處理?企業的債務問題是否會影響去產能的速度?
許謙:去產能的壓力更大一些,因為去產能說起來比較容易,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方案。任何一個產業是都需要升級的,但是在對產業進行升級的同時,又離不開這些產業本身,所以去除過剩產能,其實就是產業升級的一部分,這兩者并不是相互隔離的。與此同時,淘汰過剩產能又是產業升級中應當腳踏實地去完成的一個步驟。
企業債務問題涉及到的人員安置問題、社會問題,包括去產能之后,涉及到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目前都沒有一個很清晰、具體的條例出臺。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去協調,中央政府如何去監督企業過剩的產能是不是真正被去除掉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我們曾經幫助過一個企業,這個企業有80多個家廠,由于產能過剩造成嚴重虧損。我們當時把每一個家廠本身的盈利和虧損情況單獨列了出來,逐個分析,這里面有很多工廠表面上虧損,但實際上這種虧損是因為有額外的負擔,或者是地方賦稅等方面原因造成的負擔,虧損并不是工廠本身運營造成的。那么,問題就是這個工廠是否應該關停?因此,去產能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進行仔細的調查和研究、周密的規劃和安排。
目前鋼鐵企業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我覺得應該從幾個方面衡量產能是否過剩:第一,是以運營性盈利水平衡量其真實盈利水平,要把隱藏的成本剝離出來,這樣才能真正對每一個企業進行對比,才可以看出到底是因為運營問題造成的虧損,還是非運營問題造成的;第二,鋼鐵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應該制定一個硬性的標準來劃分。企業即使不虧損了,它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那也應該把它劃到過剩產能的一部分當中,只有這樣系統地來分析一個企業,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過剩產能要淘汰,有些企業雖然它虧損,但是它生產的這種鋼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稀缺鋼材,那要保留這種企業。因此,政策上不要太過籠統,需要詳細。
從近30年中國經濟發展來看,我們很多的過剩產能大多是由于沒有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過多地進行了不必要的政策或者人為干預,如果真正實現讓市場去調節,反而會更有效益。
經濟觀察報:去產能對工業的影響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資金、人員安置、政策配套等。您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去產能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許謙:中國制造業的去產能,一方面是要有效的提高企業效率,因為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去產能的目的都是提高運營效率。當然,去產能只是一個手段,運營效率的低下不只是因為產能的過剩,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機器設備利用率低、人員配置不是很合理等。但歸根到底,是企業能否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對企業效益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采取相應的舉措,從根本上改善效率低下的狀況,這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整個制造業產業的升級。
另一方面,企業去產能一定會涉及到人員的去留問題。這更多的是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和協調,包括實施一些福利項目,在人員的安置上采取更為妥善的措施,鼓勵職工進行再教育、再就業,以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在落后產能的處理上,包括廢棄的機器設備、廠房等,有關部門也應當做出具體規劃,最大限度的減小在去產能過程中所造成的損失。
此外,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債務重組問題。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債務重組必然會引起利益糾紛。如果企業在不實施破產清算并且能夠保持生存的前提下減少落后產能,同時提高本身的運營效率,逐步清償債務,最終扭虧為盈,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最理想的結果,但并不是每一個案例都可以到達這一點,肯定會有一部分企業要走上破產之路,對此,國家應整體協調好相關債務問題。
企業并購: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
經濟觀察報:中國工業去產能和制造業升級,各自需要幾年時間完成?
許謙:我覺得中國制造業的出路,是要有新技術的突破,實現科技創新。從近幾十年來看,我們的制造業不斷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始終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在某些領域差距不是在變小,反而是在變大。
政策決策者、企業管理者、行業監管者都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而不是僅僅追求短期GDP增速。我們以前很多時候出現的問題大多是由于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所造成的,這樣的短視化思維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就像一個“魔咒”一直困擾著中國制造業。因此,要實現制造業的突破,就必須打破這種“魔咒”。
實現制造業的升級與轉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便可完成,它需要很長的規劃。從國家層面來講,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實行更多的激勵政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從企業本身來講,應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流程,進而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從我個人經驗來看,我們中國現在雖然是制造大國,但有很多企業目前仍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管理水平上,為了短期效益去投機取巧。對此,國家必須實施最嚴格的行業監管,企業管理者也要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在精益管理上多下功夫,多做改進。
中國工業去產能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個人覺得最起碼還是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才能真正縮小與國際領先制造業國家的發展差距。
經濟觀察報:并購會成為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嗎?會出現新一輪的大規模并購潮嗎?制造業并購,主要的問題有哪些?
許謙:并購只是制造業升級的其中一種手段,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運營等方式。所以并不一定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大規模并購潮,舉例來說,中國的汽車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有幾百家廠家,其中有很多產量很小,而我們現在看到仍有幾百家廠家。雖然政府取消一些小產量廠商的資質,但仍然有限。如果國家產業政策主導,勢必會有一些并購出現,但是規模會有多大并不肯定。
并購有一定的難度,從國際來看,并購成功的比例只有40%。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并購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并購前要有盡職調查,不能僅局限于財務調查,更要重視運營盡職調查。目前中國的企業這方面的功課是不夠的,沒有在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做到最合理的分配上下足功夫。此外,兩家企業的文化融合也是極大的挑戰。
吉利收購沃爾沃就是個很好的案例,一開始大家很擔心吉利,認為這是一個蛇吞象的交易。但是吉利對沃爾沃的發展沒有做過多的干預,保留沃爾沃品牌、運營和管理。近年來沃爾沃在全球的銷售態勢很好,吉利獲得了沃爾沃的幫助,在產品研發方面得到巨大進展。
并購交易,尤其是制造業并購涉及機器設備、員工數量、知識產權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研發流程、制造生產流程、生產管理理念,收購方需要在并購之前有前瞻性的預測,制定詳細的計劃。同時也要考慮到是否存在過剩產能,以及如何處理。整個協同過程計劃需要在并購過程中細化到每星期甚至到每天的工作量。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制造業升級除了受內部因素影響外,也感受到了全球制造業擴張的壓力,美國重返制造業、德國工業4.0這對中國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當前的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以往提出的工業升級會要哪些不同?
許謙:我覺得這對中國的影響更多的是利大于弊。因為只有競爭才會激發企業更多的發展動力。中國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幾十年前那種單純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來發展制造業的路子上去。毋容置疑,中國制造業現在追趕的目標是美國、德國以及日本。能不能在一二十年之內達到與之相匹敵的水平,這是決定我們國家在未來世界上國際地位的關鍵問題。韓國、日本也不過是在過去50年之內發展起來的,它們能做到,為什么我們做不到?對此,我個人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市場,這是完全可以同歐盟、美國相媲美的,而且我們的發展的勢頭也超過了它們。因此,任何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如果想在全球市場上分得一杯羹的話,就絕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因此,地方政府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能只盯住短期效益。
關于制造業產業升級與工業升級有哪些不同,我個人覺得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是工業升級的一部分,因為工業升級涉及面比較廣,除了制造業,還有機器智能化、互聯網等高科技領域。作為工業升級的一部分,制造業就勢必受到這些先進技術的影響,比如在汽車領域,現在就正在大力倡導研發新能源汽車,這就使傳統的汽車領域不斷朝著更先進、更智能化、更安全和更貼近人類生活的方向發展。從企業角度來講,能始終保持一種對市場的敏銳感,能夠不斷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技術,并把這種先進的技術融入到我們的制造業當中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經濟觀察報:“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擬修改57處,其中刪除“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這意味著什么,您怎么看?要布局高端制造業,接下來相關政策會有哪些調整和扶持?
許謙:個人認為,“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沒能列入“十三五”規劃,應該更多的是從金融市場角度考慮,而非產業升級。
在以往的政策當中,也可以觀察到一些端倪,從稅收、信貸方面的產業政策傾斜上來看,國家在支持自主研發、科技創新以及發展高端制造業方面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發展中國高端制造業要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因為這樣可以吸引一些新的產業到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同時也可以鼓勵本土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并購獲取一些新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做強做大制造業。但是,并購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從歷史上來看,大部分并購案例都不是成功的,做并購怎樣更有針對性,怎樣保證并購成功,我想這些是國家制定產業政策時應做更多更周全的考慮。
另外,國家應當更加重視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同時,國家也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這些方面對整個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阻力是什么?產業升級與去產能,目前哪個壓力更大?去產能會不會引發并購潮?經濟觀察報專訪了艾睿鉑董事許謙,他認為,中國產業升級的阻力更多來自企業內部,去產能實際上是產業升級的一部分;要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去產能,這需要更加明確、詳細政策支持,此外需要的就是時間,做大做強的并購要更有針對性,國家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該考慮更周全。
產業升級:政策要有針對性,執行要到位
經濟觀察報:中國經濟正經歷著減速換擋,這讓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從低成本模式向更符合全球標準的模式轉型。目前中國制造業升級遇到阻力是什么?
許謙:從大的方面講,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協作,特別是地方政府怎樣更好貫徹中央政府的思想和決策。最近,兩會上高層領導多次重要講話都談及過剩產能,國家關于整個產業政策大的方向還是比較清楚和明確的。但是,從歷史上來看,國內企業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政策落實到地方、企業和行業,怎么去真正執行,這面臨著中央和地方的博弈。
另一方面,任何產業的變動都會落實到每一個個人,行業重組、產業升級最終落實到每一個人的生活,政策最終落到微觀層面時,肯定會有一些社會的影響。怎么樣去完善社會政策尤其是社會保障,這些后續政策不是能給了一個大的方向就能把問題解決的。從中央和政府的扶助政策,到地方政府的貫徹執行,這兩個層面要更好地協調。
現在所面臨的很多問題在中國近30年經濟發展歷程中是反復在出現,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最徹底的解決。就制造業升級以及淘汰產能為例,這其中一直存在著是依靠行政計劃還是市場經濟的考量和調整,我覺得對這點有了清楚認識之后,才能最終從根本上幫助中國制造業升級和徹底改革,這將起到一個根本的推動作用。
經濟觀察報:產業升級需要資金,但是工業利潤仍在下滑,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許謙:坦率講,我覺得沒有很好的辦法。一方面搞產業升級需要花錢,另一方面口袋的錢會越來越少,那怎么辦?一方面從國家來講,不外乎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針對性的進行扶植;第二,從產業本身來講,就必須要有“壯士斷臂”的決心,在產業升級上,要把一些落后的過剩的產能怎么去除掉,短期之內肯定是有陣痛的,渡過這個時期,我認為企業利潤就會有所提升。
我們幫助企業做重組,做過很多類似的案例,包括在發達國家,一個企業做重組,剛開始的重組都是要一次性的支出,把這筆費用支出后,你才會看到可不可以按照重組計劃逐步實施,之后才是考量是否可以扭虧為盈。我還沒有見到過某個企業不經過支出就可以“涅槃重生”的。因此,政府要有針對性地提供優惠政策去扶植有關的產業升級,同時要進行一套有效的實施和監督機制,確保杠桿用到了我們想要的方向,而不是被某些地方政府或某些企業投機取巧;另外從企業本身也要有一定的決心。
從國際上的經濟周期來看,中國經濟的周期性與全球經濟的同步性正在增強,如果借鑒歐美的周期性,一般需要3到5年的時間,從谷底逐步返回到正常的上升狀態。
過剩產能:非常復雜,不能一刀切
經濟觀察報:不僅鋼鐵、水泥、汽車、紡織等傳統產業,就連風電設備、多晶硅等部分新興產業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重工業與新興行業都需要去產能,應該怎么做?
許謙:中國的產能過剩不是短時間出現的,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只要某個產業快速發展,就會有企業一窩蜂跟進,七八十年代的電視、冰箱等家電產業,到后來的鋼鐵、房地產行業、水泥以及汽車產業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中國現在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很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這些行業的去產能是重中之重。
相對于重工業的產能所剩,新興行業的產能過剩也要警惕。但我們看到新興行業更多的是財務本身的泡沫,而非實際上產業本身的過剩。但應時刻審視自身產業市場的大小,接受市場調節,以免出現類似于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過剩。目前,我們還是應該把淘汰產能的重點放在制造業上,特別是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這種行業的產能過剩,消除這部分剩產能是當前最緊迫的。
經濟觀察報:產業升級與去產能之間,目前更要的壓力來自于哪個?與美歐等國“去杠桿化、去債務化”相比,中國的淘汰過剩產能強調的是“去產能化”。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債務怎么處理?企業的債務問題是否會影響去產能的速度?
許謙:去產能的壓力更大一些,因為去產能說起來比較容易,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方案。任何一個產業是都需要升級的,但是在對產業進行升級的同時,又離不開這些產業本身,所以去除過剩產能,其實就是產業升級的一部分,這兩者并不是相互隔離的。與此同時,淘汰過剩產能又是產業升級中應當腳踏實地去完成的一個步驟。
企業債務問題涉及到的人員安置問題、社會問題,包括去產能之后,涉及到地方經濟發展的問題,目前都沒有一個很清晰、具體的條例出臺。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去協調,中央政府如何去監督企業過剩的產能是不是真正被去除掉了,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
我們曾經幫助過一個企業,這個企業有80多個家廠,由于產能過剩造成嚴重虧損。我們當時把每一個家廠本身的盈利和虧損情況單獨列了出來,逐個分析,這里面有很多工廠表面上虧損,但實際上這種虧損是因為有額外的負擔,或者是地方賦稅等方面原因造成的負擔,虧損并不是工廠本身運營造成的。那么,問題就是這個工廠是否應該關停?因此,去產能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需要進行仔細的調查和研究、周密的規劃和安排。
目前鋼鐵企業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我覺得應該從幾個方面衡量產能是否過剩:第一,是以運營性盈利水平衡量其真實盈利水平,要把隱藏的成本剝離出來,這樣才能真正對每一個企業進行對比,才可以看出到底是因為運營問題造成的虧損,還是非運營問題造成的;第二,鋼鐵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應該制定一個硬性的標準來劃分。企業即使不虧損了,它也是高耗能、高污染,那也應該把它劃到過剩產能的一部分當中,只有這樣系統地來分析一個企業,才能知道到底有多少過剩產能要淘汰,有些企業雖然它虧損,但是它生產的這種鋼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稀缺鋼材,那要保留這種企業。因此,政策上不要太過籠統,需要詳細。
從近30年中國經濟發展來看,我們很多的過剩產能大多是由于沒有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過多地進行了不必要的政策或者人為干預,如果真正實現讓市場去調節,反而會更有效益。
經濟觀察報:去產能對工業的影響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資金、人員安置、政策配套等。您認為中國制造業的去產能主要集中在什么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許謙:中國制造業的去產能,一方面是要有效的提高企業效率,因為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去產能的目的都是提高運營效率。當然,去產能只是一個手段,運營效率的低下不只是因為產能的過剩,也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不健全、機器設備利用率低、人員配置不是很合理等。但歸根到底,是企業能否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對企業效益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采取相應的舉措,從根本上改善效率低下的狀況,這才能真正幫助我們整個制造業產業的升級。
另一方面,企業去產能一定會涉及到人員的去留問題。這更多的是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和協調,包括實施一些福利項目,在人員的安置上采取更為妥善的措施,鼓勵職工進行再教育、再就業,以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在落后產能的處理上,包括廢棄的機器設備、廠房等,有關部門也應當做出具體規劃,最大限度的減小在去產能過程中所造成的損失。
此外,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債務重組問題。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債務重組必然會引起利益糾紛。如果企業在不實施破產清算并且能夠保持生存的前提下減少落后產能,同時提高本身的運營效率,逐步清償債務,最終扭虧為盈,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最理想的結果,但并不是每一個案例都可以到達這一點,肯定會有一部分企業要走上破產之路,對此,國家應整體協調好相關債務問題。
企業并購: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
經濟觀察報:中國工業去產能和制造業升級,各自需要幾年時間完成?
許謙:我覺得中國制造業的出路,是要有新技術的突破,實現科技創新。從近幾十年來看,我們的制造業不斷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始終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在某些領域差距不是在變小,反而是在變大。
政策決策者、企業管理者、行業監管者都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而不是僅僅追求短期GDP增速。我們以前很多時候出現的問題大多是由于片面追求短期效益所造成的,這樣的短視化思維以及所造成的后果就像一個“魔咒”一直困擾著中國制造業。因此,要實現制造業的突破,就必須打破這種“魔咒”。
實現制造業的升級與轉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便可完成,它需要很長的規劃。從國家層面來講,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實行更多的激勵政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充分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從企業本身來講,應建立一個有效的管理流程,進而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從我個人經驗來看,我們中國現在雖然是制造大國,但有很多企業目前仍停留在一二十年前的管理水平上,為了短期效益去投機取巧。對此,國家必須實施最嚴格的行業監管,企業管理者也要著眼于企業長遠發展,在精益管理上多下功夫,多做改進。
中國工業去產能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個人覺得最起碼還是需要一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才能真正縮小與國際領先制造業國家的發展差距。
經濟觀察報:并購會成為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嗎?會出現新一輪的大規模并購潮嗎?制造業并購,主要的問題有哪些?
許謙:并購只是制造業升級的其中一種手段,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運營等方式。所以并不一定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大規模并購潮,舉例來說,中國的汽車行業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有幾百家廠家,其中有很多產量很小,而我們現在看到仍有幾百家廠家。雖然政府取消一些小產量廠商的資質,但仍然有限。如果國家產業政策主導,勢必會有一些并購出現,但是規模會有多大并不肯定。
并購有一定的難度,從國際來看,并購成功的比例只有40%。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并購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并購前要有盡職調查,不能僅局限于財務調查,更要重視運營盡職調查。目前中國的企業這方面的功課是不夠的,沒有在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做到最合理的分配上下足功夫。此外,兩家企業的文化融合也是極大的挑戰。
吉利收購沃爾沃就是個很好的案例,一開始大家很擔心吉利,認為這是一個蛇吞象的交易。但是吉利對沃爾沃的發展沒有做過多的干預,保留沃爾沃品牌、運營和管理。近年來沃爾沃在全球的銷售態勢很好,吉利獲得了沃爾沃的幫助,在產品研發方面得到巨大進展。
并購交易,尤其是制造業并購涉及機器設備、員工數量、知識產權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研發流程、制造生產流程、生產管理理念,收購方需要在并購之前有前瞻性的預測,制定詳細的計劃。同時也要考慮到是否存在過剩產能,以及如何處理。整個協同過程計劃需要在并購過程中細化到每星期甚至到每天的工作量。
經濟觀察報:中國的制造業升級除了受內部因素影響外,也感受到了全球制造業擴張的壓力,美國重返制造業、德國工業4.0這對中國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當前的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以往提出的工業升級會要哪些不同?
許謙:我覺得這對中國的影響更多的是利大于弊。因為只有競爭才會激發企業更多的發展動力。中國不可能再回到過去幾十年前那種單純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來發展制造業的路子上去。毋容置疑,中國制造業現在追趕的目標是美國、德國以及日本。能不能在一二十年之內達到與之相匹敵的水平,這是決定我們國家在未來世界上國際地位的關鍵問題。韓國、日本也不過是在過去50年之內發展起來的,它們能做到,為什么我們做不到?對此,我個人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市場,這是完全可以同歐盟、美國相媲美的,而且我們的發展的勢頭也超過了它們。因此,任何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如果想在全球市場上分得一杯羹的話,就絕不會放棄中國市場。因此,地方政府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能只盯住短期效益。
關于制造業產業升級與工業升級有哪些不同,我個人覺得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是工業升級的一部分,因為工業升級涉及面比較廣,除了制造業,還有機器智能化、互聯網等高科技領域。作為工業升級的一部分,制造業就勢必受到這些先進技術的影響,比如在汽車領域,現在就正在大力倡導研發新能源汽車,這就使傳統的汽車領域不斷朝著更先進、更智能化、更安全和更貼近人類生活的方向發展。從企業角度來講,能始終保持一種對市場的敏銳感,能夠不斷接受新鮮的事物和技術,并把這種先進的技術融入到我們的制造業當中去,這是非常重要的。
經濟觀察報:“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擬修改57處,其中刪除“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這意味著什么,您怎么看?要布局高端制造業,接下來相關政策會有哪些調整和扶持?
許謙:個人認為,“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板”沒能列入“十三五”規劃,應該更多的是從金融市場角度考慮,而非產業升級。
在以往的政策當中,也可以觀察到一些端倪,從稅收、信貸方面的產業政策傾斜上來看,國家在支持自主研發、科技創新以及發展高端制造業方面的力度還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發展中國高端制造業要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因為這樣可以吸引一些新的產業到中國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同時也可以鼓勵本土的企業走出去,通過并購獲取一些新的技術和人才資源,做強做大制造業。但是,并購本身也是一把雙刃劍,從歷史上來看,大部分并購案例都不是成功的,做并購怎樣更有針對性,怎樣保證并購成功,我想這些是國家制定產業政策時應做更多更周全的考慮。
另外,國家應當更加重視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和支持科技創新。同時,國家也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這些方面對整個制造業的發展和升級也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