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職工立足崗位挖潛增效,2016年,陜鋼龍鋼公司煉鐵廠大力開展全員技術革新活動,讓一批廠家不制造、市場買不到、生產急需要的技改成果如雨后春筍般萌發,角角落落涌現出更多“草根”創客們提出的“草根”點子,而這些點子恰恰成為破解生產難題、降本增效的“利器”。
廢舊鋼板貼出效益。400㎡燒結風箱是燒結機吸風系統的主要設備,由于長時間滿負荷運行,大部分風箱已磨損嚴重甚至破損,導致漏風現象嚴重,但整體更換風箱,需要外購風箱備件,備件費用高,且更換時費時、費力,技術主管馬飛現場研究、查閱資料、反復思考,研究出了“貼”字的草根點子,根據風箱形狀在四周內壁內焊貼耐磨鋼板,也就是這一“貼”使風箱壽命延長了一倍,且貼出了節省維修費用6萬元的黃金效益。在馬飛的靈感激發下,主管陳海峰也靈機一動,在混料機內陶瓷襯板跌落后,進購的備件未到期間,自主設計廢舊鋼板改造襯板方案,帶領鉗工提前趕制多種常用規格,且中心開孔,使其穩定加固在混料機內,穩定生產,延長混料機壽命,節約陶瓷襯板費用5000元/次。
廢舊皮帶華麗轉身。龍門古渡風大眾所周知,皮帶帶廊彩鋼瓦變形、缺失嚴重,恢復需外協實施完成,為進一步節資降耗,近期,原一作業區鉗工王華想出利用廢舊皮帶進行現場密封,將皮帶切割成與彩鋼相符的統一規格,上下固定在帶廊兩邊,不但操作簡單,美觀、密封、適用性更強,更重要的皮帶比彩鋼使用壽命明顯延長,成本低效果佳。截止4月中旬,僅堆料及取料帶密封帶廊共計8處,使用廢舊皮帶約400米,節資費用約2.8萬元。
創客自制“精品”。耿繼成是一名資深鉗工,現如今已成功晉升為設備主管,他愛設備的那份心我們打心眼里折服!由于多種外圍因素影響,原料一區2#料場地倉篦子損壞頻繁,外加生產緊張,維修人員欠缺,外委制作一個篦子需要2.3萬元,成本高、耗時長。耿繼成親自丈量、研究圖紙、設計尺寸,抽出部分維修人員現場自制,現場鍛煉焊工技術、督促教導大家提高成本意識,經過一周多加班加點的努力,制成第一個篦子,各項數據均符合技術要求,每件節約成本費用1.6萬元,比外委加工節資70%。現如今,煉鐵廠所有地倉篦子都是自己制作。
報廢品深加工再“服役”。近日,在生產之余,450電工班長馮偉組織班中職工充分利用這些“富余”時間在庫房的廢品里“淘寶”。他們將置放在庫房的廢舊振動電機和照明燈具一一拿出來細細研究一翻,把已經損壞的零部件拆下來入廢品庫,功能完好和可以修復的進行二次利用,能組裝的組裝,能拼接的拼接,能修補的修補,搖身一變,就可以再次走上工作崗位。僅僅四月份以來,他們就修復電振3臺,燈具5套,節資2萬余元。“這不僅僅降低了成本,而且在修復設備的過程中對員工的技能技術也是一個鍛煉提升的過程”。班長馮偉提到時開心的說道。
其實涌現出的草根創客還有很多,比如王健林提出的廢舊皮帶制作下料口防塵“門簾”、韓榮輝提出的自制盛油盆將廢舊的潤滑脂、機械潤滑油二次利用,侯大志帶領做的“回歸”外委承包項目降成本等等這些數不清的金點子,全部來自與一線的草根創客,他們草根點子的實施,攻克了一批制約生產的技術難題,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黃金效益”,更為企業治虧脫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廢舊鋼板貼出效益。400㎡燒結風箱是燒結機吸風系統的主要設備,由于長時間滿負荷運行,大部分風箱已磨損嚴重甚至破損,導致漏風現象嚴重,但整體更換風箱,需要外購風箱備件,備件費用高,且更換時費時、費力,技術主管馬飛現場研究、查閱資料、反復思考,研究出了“貼”字的草根點子,根據風箱形狀在四周內壁內焊貼耐磨鋼板,也就是這一“貼”使風箱壽命延長了一倍,且貼出了節省維修費用6萬元的黃金效益。在馬飛的靈感激發下,主管陳海峰也靈機一動,在混料機內陶瓷襯板跌落后,進購的備件未到期間,自主設計廢舊鋼板改造襯板方案,帶領鉗工提前趕制多種常用規格,且中心開孔,使其穩定加固在混料機內,穩定生產,延長混料機壽命,節約陶瓷襯板費用5000元/次。
廢舊皮帶華麗轉身。龍門古渡風大眾所周知,皮帶帶廊彩鋼瓦變形、缺失嚴重,恢復需外協實施完成,為進一步節資降耗,近期,原一作業區鉗工王華想出利用廢舊皮帶進行現場密封,將皮帶切割成與彩鋼相符的統一規格,上下固定在帶廊兩邊,不但操作簡單,美觀、密封、適用性更強,更重要的皮帶比彩鋼使用壽命明顯延長,成本低效果佳。截止4月中旬,僅堆料及取料帶密封帶廊共計8處,使用廢舊皮帶約400米,節資費用約2.8萬元。
創客自制“精品”。耿繼成是一名資深鉗工,現如今已成功晉升為設備主管,他愛設備的那份心我們打心眼里折服!由于多種外圍因素影響,原料一區2#料場地倉篦子損壞頻繁,外加生產緊張,維修人員欠缺,外委制作一個篦子需要2.3萬元,成本高、耗時長。耿繼成親自丈量、研究圖紙、設計尺寸,抽出部分維修人員現場自制,現場鍛煉焊工技術、督促教導大家提高成本意識,經過一周多加班加點的努力,制成第一個篦子,各項數據均符合技術要求,每件節約成本費用1.6萬元,比外委加工節資70%。現如今,煉鐵廠所有地倉篦子都是自己制作。
報廢品深加工再“服役”。近日,在生產之余,450電工班長馮偉組織班中職工充分利用這些“富余”時間在庫房的廢品里“淘寶”。他們將置放在庫房的廢舊振動電機和照明燈具一一拿出來細細研究一翻,把已經損壞的零部件拆下來入廢品庫,功能完好和可以修復的進行二次利用,能組裝的組裝,能拼接的拼接,能修補的修補,搖身一變,就可以再次走上工作崗位。僅僅四月份以來,他們就修復電振3臺,燈具5套,節資2萬余元。“這不僅僅降低了成本,而且在修復設備的過程中對員工的技能技術也是一個鍛煉提升的過程”。班長馮偉提到時開心的說道。
其實涌現出的草根創客還有很多,比如王健林提出的廢舊皮帶制作下料口防塵“門簾”、韓榮輝提出的自制盛油盆將廢舊的潤滑脂、機械潤滑油二次利用,侯大志帶領做的“回歸”外委承包項目降成本等等這些數不清的金點子,全部來自與一線的草根創客,他們草根點子的實施,攻克了一批制約生產的技術難題,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黃金效益”,更為企業治虧脫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