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爐昨日入爐焦比完成354公斤/噸鐵,燃料比完成520公斤/噸鐵,比計劃分別降低4公斤/噸鐵、8公斤/噸鐵,環保設施運行正常,安全生產!”4月17日,在河鋼宣鋼煉鐵廠早調會上,4#高爐作業長王聰淵“底氣十足”地向廠領導匯報著生產情況。聽到主要燃耗指標又有了新的進步,每個見證了4#高爐“快速成長”的人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新思想讓高爐“活”起來
煉鐵廠4座高爐是河鋼宣鋼鐵前降本的“主陣地”。面對嚴峻市場形勢,該公司對各座高爐提指標、降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4#高爐生產雖然一直較穩定,但指標進步不明顯,“不好不壞”成為該高爐的代名詞。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廠長鄭艾軍與領導班子經多次商議斟酌,大膽啟用敢闖敢拼的年輕人擔任高爐生產骨干。接過作業長這副擔子的王聰淵,既興奮又感覺壓力山大。受命于關鍵時刻,王聰淵暗下決心:絕不讓領導和工友們失望,一定要盡快讓高爐“活”起來。
上任后,王聰淵下班組、進崗位,與生產骨干聊天,聽取職工心聲。當發現多數工友存在“原料結構不好,能保持現狀就很不容易”的消極思想時,王聰淵這樣告誡自己“想開展好工作,必須帶領大家解放思想,眼睛向內自我提升!”于是,他率先帶領作業區、班組生產骨干“走出辦公室,放下數據表”將辦公地點定在爐臺上、主控室和原料場,提高了發現、解決各類問題的效率。同時他推行“學先進、找不足、求突破”的工作模式,將同行業先進高爐作為學習目標,把沒想到的、不敢做的,逐漸做到、做好。他還要求生產骨干改變“逐級上報、逐級請示”的解決問題方式,遇事采取“倒匯報”,即先匯報給當班相關操作者,再向各級領導匯報,完全杜絕了崗位操作不當、調整不及時對生產的制約。同時,王聰淵重新對生產骨干職責進行劃分,要求主管生產的人員熟悉設備工作原理,班組長要完全掌握銜接工序,消除了“不聞其他班組事,守好自己責任田”的片面管理理念,使大家強化了服務下道工序的意識。
短短幾周后,所有人員的“行為”都發生著變化:作業區領導除了抓好各自業務,管理的“觸角”延伸至生產現場的角角落落,連黨支部書記的身影都經常出現在鐵溝邊,渣場旁;日常生產中無論哪里出現問題,相鄰崗位的職工都會“不請自來”幫忙解決;運轉設備旁除了專業點檢人員,更多的是崗位職工忙碌著維護、檢查的身影……所到之處均能聽到干部職工關注指標、心系生產建言獻計的聲音。“指標提升事不關己”變成了“每個數據牽動人心”。
一季度,4#高爐利用系數環比提高0.179t/m3.d,風溫環比提升10℃。數據,就是高爐生產和干部職工思想正逐步“活躍”起來的最好見證。
勤調整讓高爐“強”起來
“要想取得更大進步,就必須細化每項工作,清除所有絆腳石!”面對逐漸向好的生產指標,王聰淵向自己和所有骨干提出了更高要求。自我加壓中,大家把調整工作思路與操作制度作為著力點,向更高的工作目標發起挑戰。
4#高爐生產模式為單鐵場出鐵,其弊病是爐缸另一側鐵口區域活躍性差,倒鐵場時卡焦現象嚴重,爐前渣鐵排放困難,嚴重制約生產的穩定順行。“80后”生產骨干王海濤、尹奎升、張利波主動接過這一“燙手山芋”,根據單場出鐵生產特點,制定了《4#高爐倒場預案》,規定倒場前爐內加部分單焦保證充足物理熱,并適當降低爐渣堿度,為渣鐵順利排放創造有利條件。經生產實踐,這一制度克服了諸多弊病,實現了倒場作業的平穩過渡。
解決了倒場難題后,大家開始做起保障高爐“適應外圍”的文章。在整體生產協調平衡中,原料品種雜、質量差、切換頻繁成為制約4#高爐穩定順行的“致命傷”。對此,王聰淵、王海濤兩名作業長確定了“上、下齊調整”的操作制度,上部以“穩定邊緣,找準中心”為原則,狠抓裝料制度調整,根據爐況表現,適時靈活調整中心焦炭量,提高煤氣利用率和鼓風動能;下部通過合理使用風量,進一步活躍爐缸及加大參數控制等措施,使高爐最大限度適應原燃料變化。在此基礎上,他們更注重關鍵崗位職工操作調整,變過去“以班為單位、以崗為單位、以人為單位”的獨立操作模式為“班與班、崗與崗無縫銜接”,強化協調配合。為做好交接班工作,各班工長交接班時間提前1個小時以上,把上班爐況調劑思路、爐況走勢分析、全班生產概述列為交接重點內容,保證了過渡平穩、整體操作思路連貫,參數、爐況高度受控,為穩爐況、提指標、降燃耗提供堅實保障。
敢于運用新制度,嘗試新操作,就能使高爐生產消化一切被動,指標創出“新高”。2016年至今,4#高爐不僅保持穩定順行良好態勢,而且塊礦比提升至11.63%,鐵水一級品率高達99.4%,高于公司考核目標14.4個百分點。這一進步更堅定了大家“嘗新”的信心。
抓管理使指標“降”下去
職工思路轉變了,爐況活躍了,王聰淵和作業區領導班子又開始抓起了管理工作。
“在日常操作管理中,許多工長放不開手腳,而且依賴‘上一級’的思想較為嚴重,必須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在作業區領導座談中,王海濤如實反映。針對這一癥結,作業區開始“放權管理”,日常操作全部由當班工長獨立完成,對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作業區相關領導給予協助配合。很快工長們就成為生產管理的核心,而作業區領導則成了“工長助理”,形成了“領導放權協助工長,工長放開手腳狠抓生產”的全新氛圍。
針對爐前與值班室管理“兩張皮”現象,作業區重新制定考核制度,把值班室和爐前的管理與考核全部劃歸工長,并將每月考核結果直接與個人獎金掛鉤,不僅提高了工長組織協調、全面駕馭生產的能力,更統一了管理,有助于生產整體的組織與協調。
管理模式轉變后,作業區又將創新延伸至生產工藝控制,無論是日常操作、數據調劑,還是工藝會現場,“正常、合適、沒問題”這樣“粗線條”的指令和匯報變成了“清一色”的“數據化和精細化”。主控室里,你會看到操作調劑細化到10℃風溫、0.1%的富氧和1.0噸煤粉;計算、調整燃料比以小時為單位;熱風爐換爐操作,將前后風溫偏差嚴格控制在5℃之內。工藝例會上,每項匯報內容都更加細化,爐頂溫度全班最高值、最低值分別是多少?每班燃料比數據走勢有無變化,具體變化范圍是多少?焦比走勢偏高的具體原因是什么?降低焦比的操作經驗有哪些……
思路變一變、制度調一調、管理改一改,各項指標就會有大幅提升。從“維持現狀”到取得較大進步,大家嘗到了精益管理、不斷創新的“勝利果實”。“保持良好態勢,爭取更大進步”成為他們下一個目標。
新思想讓高爐“活”起來
煉鐵廠4座高爐是河鋼宣鋼鐵前降本的“主陣地”。面對嚴峻市場形勢,該公司對各座高爐提指標、降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4#高爐生產雖然一直較穩定,但指標進步不明顯,“不好不壞”成為該高爐的代名詞。為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廠長鄭艾軍與領導班子經多次商議斟酌,大膽啟用敢闖敢拼的年輕人擔任高爐生產骨干。接過作業長這副擔子的王聰淵,既興奮又感覺壓力山大。受命于關鍵時刻,王聰淵暗下決心:絕不讓領導和工友們失望,一定要盡快讓高爐“活”起來。
上任后,王聰淵下班組、進崗位,與生產骨干聊天,聽取職工心聲。當發現多數工友存在“原料結構不好,能保持現狀就很不容易”的消極思想時,王聰淵這樣告誡自己“想開展好工作,必須帶領大家解放思想,眼睛向內自我提升!”于是,他率先帶領作業區、班組生產骨干“走出辦公室,放下數據表”將辦公地點定在爐臺上、主控室和原料場,提高了發現、解決各類問題的效率。同時他推行“學先進、找不足、求突破”的工作模式,將同行業先進高爐作為學習目標,把沒想到的、不敢做的,逐漸做到、做好。他還要求生產骨干改變“逐級上報、逐級請示”的解決問題方式,遇事采取“倒匯報”,即先匯報給當班相關操作者,再向各級領導匯報,完全杜絕了崗位操作不當、調整不及時對生產的制約。同時,王聰淵重新對生產骨干職責進行劃分,要求主管生產的人員熟悉設備工作原理,班組長要完全掌握銜接工序,消除了“不聞其他班組事,守好自己責任田”的片面管理理念,使大家強化了服務下道工序的意識。
短短幾周后,所有人員的“行為”都發生著變化:作業區領導除了抓好各自業務,管理的“觸角”延伸至生產現場的角角落落,連黨支部書記的身影都經常出現在鐵溝邊,渣場旁;日常生產中無論哪里出現問題,相鄰崗位的職工都會“不請自來”幫忙解決;運轉設備旁除了專業點檢人員,更多的是崗位職工忙碌著維護、檢查的身影……所到之處均能聽到干部職工關注指標、心系生產建言獻計的聲音。“指標提升事不關己”變成了“每個數據牽動人心”。
一季度,4#高爐利用系數環比提高0.179t/m3.d,風溫環比提升10℃。數據,就是高爐生產和干部職工思想正逐步“活躍”起來的最好見證。
勤調整讓高爐“強”起來
“要想取得更大進步,就必須細化每項工作,清除所有絆腳石!”面對逐漸向好的生產指標,王聰淵向自己和所有骨干提出了更高要求。自我加壓中,大家把調整工作思路與操作制度作為著力點,向更高的工作目標發起挑戰。
4#高爐生產模式為單鐵場出鐵,其弊病是爐缸另一側鐵口區域活躍性差,倒鐵場時卡焦現象嚴重,爐前渣鐵排放困難,嚴重制約生產的穩定順行。“80后”生產骨干王海濤、尹奎升、張利波主動接過這一“燙手山芋”,根據單場出鐵生產特點,制定了《4#高爐倒場預案》,規定倒場前爐內加部分單焦保證充足物理熱,并適當降低爐渣堿度,為渣鐵順利排放創造有利條件。經生產實踐,這一制度克服了諸多弊病,實現了倒場作業的平穩過渡。
解決了倒場難題后,大家開始做起保障高爐“適應外圍”的文章。在整體生產協調平衡中,原料品種雜、質量差、切換頻繁成為制約4#高爐穩定順行的“致命傷”。對此,王聰淵、王海濤兩名作業長確定了“上、下齊調整”的操作制度,上部以“穩定邊緣,找準中心”為原則,狠抓裝料制度調整,根據爐況表現,適時靈活調整中心焦炭量,提高煤氣利用率和鼓風動能;下部通過合理使用風量,進一步活躍爐缸及加大參數控制等措施,使高爐最大限度適應原燃料變化。在此基礎上,他們更注重關鍵崗位職工操作調整,變過去“以班為單位、以崗為單位、以人為單位”的獨立操作模式為“班與班、崗與崗無縫銜接”,強化協調配合。為做好交接班工作,各班工長交接班時間提前1個小時以上,把上班爐況調劑思路、爐況走勢分析、全班生產概述列為交接重點內容,保證了過渡平穩、整體操作思路連貫,參數、爐況高度受控,為穩爐況、提指標、降燃耗提供堅實保障。
敢于運用新制度,嘗試新操作,就能使高爐生產消化一切被動,指標創出“新高”。2016年至今,4#高爐不僅保持穩定順行良好態勢,而且塊礦比提升至11.63%,鐵水一級品率高達99.4%,高于公司考核目標14.4個百分點。這一進步更堅定了大家“嘗新”的信心。
抓管理使指標“降”下去
職工思路轉變了,爐況活躍了,王聰淵和作業區領導班子又開始抓起了管理工作。
“在日常操作管理中,許多工長放不開手腳,而且依賴‘上一級’的思想較為嚴重,必須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在作業區領導座談中,王海濤如實反映。針對這一癥結,作業區開始“放權管理”,日常操作全部由當班工長獨立完成,對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作業區相關領導給予協助配合。很快工長們就成為生產管理的核心,而作業區領導則成了“工長助理”,形成了“領導放權協助工長,工長放開手腳狠抓生產”的全新氛圍。
針對爐前與值班室管理“兩張皮”現象,作業區重新制定考核制度,把值班室和爐前的管理與考核全部劃歸工長,并將每月考核結果直接與個人獎金掛鉤,不僅提高了工長組織協調、全面駕馭生產的能力,更統一了管理,有助于生產整體的組織與協調。
管理模式轉變后,作業區又將創新延伸至生產工藝控制,無論是日常操作、數據調劑,還是工藝會現場,“正常、合適、沒問題”這樣“粗線條”的指令和匯報變成了“清一色”的“數據化和精細化”。主控室里,你會看到操作調劑細化到10℃風溫、0.1%的富氧和1.0噸煤粉;計算、調整燃料比以小時為單位;熱風爐換爐操作,將前后風溫偏差嚴格控制在5℃之內。工藝例會上,每項匯報內容都更加細化,爐頂溫度全班最高值、最低值分別是多少?每班燃料比數據走勢有無變化,具體變化范圍是多少?焦比走勢偏高的具體原因是什么?降低焦比的操作經驗有哪些……
思路變一變、制度調一調、管理改一改,各項指標就會有大幅提升。從“維持現狀”到取得較大進步,大家嘗到了精益管理、不斷創新的“勝利果實”。“保持良好態勢,爭取更大進步”成為他們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