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煉鋼廠在“挖潛增效,對標找差求提升;內外協同,積極主動求變革;黨政同責,分層管理求突破”的成本管理思路下,經過全員、全過程成本改善,1至5月煉鋼噸鋼成本較去年下降110.59元,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噸鋼成本下降60元挑戰性目標。
從修復性降本 轉為結構性降本
嚴峻的市場形勢倒逼企業轉變成本管理理念。今年,煉鋼廠按照“一切成本皆可降,一切費用皆可控”的原則開展降本工作,成立了煉鋼區域降本團隊,明確了14大類降本增效項目,并協同寶鋼股份制造管理部、原料采購中心、資材備件采購部等部門開展協同降本。從產能提升、各區域降消耗,到費用控制、協同降本,煉鋼廠的挖潛節支理念覆蓋每個分廠、每道工序。深挖潛力,過好“緊日子”成為煉鋼廠的“新常態”。
從今年開始,煉鋼廠成本改善從往年的提高生產合格率,減少浪費等修復性降本,轉為結構性降本,即從工藝調節、低成本原料替代方面尋找節流點。“優化焙燒經濟運行模式”便是煉鋼廠轉變成本管理觀念的一個有益嘗試。
焙燒分廠本來有五座石灰窯,主要生產石灰和輕燒白云石。雖然焙燒石灰成本高于外購石灰,但考慮到外購石灰質量難以把控,以及生產方面還存在一定風險,煉鋼廠沒有輕易“停窯”。去年,為了降低煉鋼石灰輕燒輔料消耗費用,煉鋼廠實施“四開三”模式,即停開一座石灰窯,一年算下來,可節省成本4700萬元。今年,煉鋼廠實施“四開二”模式,并將質量管理前移,進一步加強原石供應商管理和外購成品的質量把控,繼續服役的兩座石灰窯則通過優化能源結構,大幅減少了燃料費用及其它處置費用。今年1至5月份實現效益3900余萬元。
責任層層分解 確保人人肩上有指標
煉鋼廠將降本任務層層分解,確保人人肩上有指標。
去年12月,煉鋼廠召開了一場關于成本改善的動員大會,黨政領導、首席工程師、牽頭項目負責人悉數參加,規模之大、人數之齊,刷新了煉鋼廠的會議紀錄。會上,每個人都領到了一份“任務書”,具體負責的項目和指標一目了然。
指標分解,但每個人肩上的責任并沒有分解。生產技術室首席工程師馬志剛主要負責精煉區域的技術攻關,今年領到的“任務書”是降低合金成本,指標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再降本8000多萬元。“比去年翻了一番”,馬志剛感覺難度更大,但同時肩上的責任也更重。他開始重新審視工作流程,現場巡視、群策群力、精細化操作,主動與制造管理部、原料采購中心協同配合,“只有方方面面的工作想在前面,才能在成本控制上精打細算,省下每一筆錢”。功夫不負有心人,1至5月份煉鋼合金績效成本下降達到了預期效果。
除了分解責任,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煉鋼廠還完善了相關激勵措施。前段時間,煉鋼廠以勞動競賽為抓手,實施每超過降本挑戰目標1元/噸鋼,即給予獎勵,以此激發各降本項目團隊人員的積極性,確保每個降本項目有效實施。
既要抱“西瓜” 也要撿“芝麻”
在成本改善方面,煉鋼廠抓大不放小,“西瓜”“芝麻”一起撿,推進分層分類成本管理。
“你知道嗎?如果精煉每爐鋼都準確合理加入錳合金,每年可節約1000多萬元;連鑄大包、中間包殘鋼量每少1噸,節約成本約2450元……這些都是真金白銀。”前段時間,煉鋼廠制作的一條微視頻在現場員工中流傳。煉鋼廠今年每季度都會組織各部門申報成本改善典型案例,并對現場成本改善的先進典型重點激勵。在廠部的號召下,現場員工紛紛“亮招”,群眾性創新創效“新星”不斷涌現。
在二煉鋼分廠,3號RH的液壓頂升主油泵在日常的生產過程中一直處于開啟狀態。丙班員工方磊在一次作業前巡檢時發現,鋼包由接受位開至處理位約需要2分鐘時間,而液壓泵的開啟僅需要幾十秒的時間。優化主油泵在閑余時間的空轉時間不就是改善點嗎?細心的方磊經過數次實驗摸索,總結出主油泵開啟的最佳方法,并將其固化,經過折算一年可節約用電7萬多千瓦時。這個改善項目也被評為寶鋼股份的“芝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