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熱鬧的場景,不由讓小編想到2013年發生在紐約的一件事,種種觀點甚囂塵上,你方唱罷我登場,而起因跟中國有關!
事情是這樣的。在美國紐約的兩大區,布魯克林和斯坦登島是由一座很長很優美的懸索橋連起來的,叫做“韋拉札諾海峽大橋”。
這個名字很長大橋,是全美最長的懸索橋,每年的紐約市馬拉松賽是以這里為起點,而且幾乎所有要進入紐約港的貨船或游艇都必須經過這座橋。所以,這座橋對紐約人來說很重要的,它也是紐約的著名地標之一。
地標代表著這個城市的顏值,對這個城市的人民來說很重要,對游客自拍的效果來說更重要。所以2013年的時候,負責管理這個橋的紐約大都會交通局(MTA)就決定好好翻修一下。
這么重要的一個橋,預算當然不能少。當時MTA給出的預算是2.35億美元。然后開始競標!
競標的時候,好多美國公司都去了。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好多外國公司也去了。畢竟,萬一就看上我了呢?結果最后經過重重選拔,MTA作出了決定,這項工程最終交給一家美國加州的企業。
但是,紐約人看到了這個消息之后,卻激起軒然大波。因為他們發現,翻新工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將原混凝土結構上層橋面換成鋼板,大約需要花費3400萬美元,而這個最重要的部分外包給了一家中國的企業,將由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生產1萬5000噸鋼板運到美國!
這還了得?紐約人群情激憤:我們是沒有鋼鐵公司了嗎?各大媒體紛紛跟進,一時間各種頭條沸沸揚揚!
我們要知道一下背景,美國的鋼鐵業早就產能過剩。在過去30多年間,聯邦商業部針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鋼鐵制品,前后進行過幾十次反傾銷調查,多次向中國鋼鐵征收反傾銷關稅。
所以,美國的某鋼鐵大廠CEO第一個站了出來:我們無法和受政府補助、低于成本價的傾銷進行競爭。
美國有關專家甚至說:如果放任中國廉價鋼鐵傾銷美國,一旦將美國本土競爭者逐出市場,中國鋼鐵企業將可“任意提高價格”,進一步損害美國就業和經濟。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主席也表示:由于制造業不景氣,目前美國鋼鐵工人面臨解雇、甚至失業的嚴峻形勢,MTA竟然將么大的項目,把這么多美國納稅人的錢,拿去養中國公司!這是不合適的!
美國的鋼鐵工人代表也說:美國鋼鐵企業和工人有技術、有能力在全世界最安全最環保的工廠中,為大橋生產最好的鋼材。
與此同時,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旗下85萬會員向各級民意代表連署、施壓,聯合會主席還表示:
我們要求國會出臺措施對抗中國的“掠奪性行為”。
大家義憤填膺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和與美國鋼鐵事業共存亡的決心。可想而知,在這一事件中負責這個項目的MTA,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于是他們很快發表了聲明,是這樣說的:
我們也實在是沒辦法。這座吊橋的修繕需要使用一種orthotropic鋼來鋪在橋板上,這種特制的鋼鐵需要比一般的鋼更輕,更耐用。
我們根本找不出一家美國企業有這樣的經驗和產量來生產滿足維修這座吊橋所需的鋼鐵,同時還保證工期不會延誤。
他們曾經仔細考察過,在競標企業中唯一一家聲稱可以生產這種鋼的企業,事實上也達不到要求,更要命的是,他們的價格竟然是中國企業的兩倍,這么高的造價誰來買單?橋梁更短的壽命誰負責?
美國愛國主義者們說:
……
于是,項目按照原計劃開始執行。當最后一船鋼鐵從中國秦皇島,駛向紐約并對橋梁進行加固綁定,韋拉札諾海峽大橋項目正式宣告如期執行完成。從這一天開始,全美國最長的懸索橋刻上了“中國制造”的烙印!
中國在輕工業方面的碾壓,已經不足為奇,但是制造大橋卻和做帽子、組裝iphone不一樣,這次我們做的不是沒有技術含量的低端活,而是重工業上的領先。而且,是別人做不出來,想方設法之后都不行,最后還是只能找我們做!
橋梁工業,就像一個國家的脊梁,假如你對橋梁有所了解的話,你就會知道,從古至今這都是一個讓中國人挺直腰桿講話的領域!
有個國外網站列舉了全世界最高的橋梁,以及它們的詳細資料。而在它列出的前10名中,有8個最高橋位于中國;在前100名中有85個位于中國!
講真,不仔細看,還以為這是改革開放30年成果展…
在這份名單中,有這樣一座橋: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橋——北盤江特大橋。它位于貴州:
北盤江特大橋在2016年建成,超越了以往所有橋梁的高度,第一個突破橋梁高度500米的障礙,并且是斜拉橋中首次擁有“世界最高橋梁”頭銜,它還是高鐵G56杭瑞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而且,它位于中國貴州省,這里的風景秀麗,但是對于造橋來說,卻是崇山峻嶺,地形復雜。也正是因為這樣,這里更需要高橋
在全世界范圍內,沒有哪條河流的超級高橋能比得上貴州的北盤江。沿北盤江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座偉大的公路或鐵路橋梁,在它西面不遠處云南境內,還有世界最高懸索橋普立大橋。
可以說,北盤江推進了中國橋梁技術的極限,也推進了世界橋梁技術的極限。
在那個收集世界橋梁的外國網站上,首頁有一個大幅廣告,宣傳的是“2017中國橋梁主題游”,這是一個計劃2017年來貴州的旅行團。
廣告上說:“在這一趟旅行中,你可以觀賞14個世界最高公路橋
以及6個世界最高鐵路橋”。對于全世界的橋梁愛好者來說,這樣的一趟貴州之行,就是他們的橋梁朝圣!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一個發生在80多年前的故事。1929年5月4日上海《生活周刊》發表了題為《十問未來之中國》的文章,對未來的中國提出了十個問題。在1929年風雨飄搖的中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生活周刊》共到了4000余封讀者回信,其中對于未來中國十問,持樂觀態度的讀者,占15%;持悲觀態度的,占35;其余讀者態度無明顯傾向。
這篇文章的作者,筆名“醉夢人”的先生指出,“吾舉十問,實不知其答案。私以為,能實現十之五六者,則國家幸甚,國人幸甚!”
而在這十個問題中:
第7項是:吾國何時可自產水筆、燈罩、自行表、人工車等物什,供國人生存之需?
第8項是:吾國何時可產巨量之鋼鐵、槍炮、艦船,供給吾國之邊防軍?
看后才知道,在當年,自產水筆、燈罩都可以被列為中國人的最高理想,而今天,我們的鋼鐵產量已經是世界的總和!
也許未來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很長,但是回頭看看過去就會相信,再遠再長的路,我們也可以走下去。正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曾寫道的那樣:
沒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毀中國人,他們是善于從苦難中生存的堅韌之人。他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人,他們的文明經歷過不同的時期,但其本質是相同的。他們作為一個實體繼續存在著,不會破碎,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族裔都要來得長久。
附注:部分資料來源于李良在知乎問題”中國到底有多強大“下的回答,綜合網絡有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