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鋼由一家不大不特的鋼廠,發展到今天成為全球不銹鋼行業的領軍企業。“靠自主創新,太鋼建成了全球最集約、最高效、最潔凈的不銹鋼冶煉工藝技術體系,實現了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闖出了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新路。如果沒有創新,不要說在全球不銹鋼行業確立領軍地位,就是在國內恐怕也難以立足。”李曉波說。
據介紹,無論是鐵路、電力、汽車、石油化工,還是造船橋梁、精密器材、航空航天等用鋼領域,太鋼均有涉獵且成績出眾。其中,太鋼在國內首家成功研發時速350公里動車輪軸用鋼、核電用核級不銹鋼關鍵材料,均推動了高鐵、核電由“引進”到“自主品牌”再到“走出去裝備世界”的騰飛。目前,太鋼已有20多個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40多個產品成功替代進口,高端產品創效占85%以上。
“創新能力不強是我國企業比較普遍的短板,彌補中國制造的短板,要敢創新、能創新、會創新。”李曉波表示,要激發企業活力,構建完整創新鏈是關鍵。
“人才是創新的‘源頭活水’,人才集聚,創新才能水到渠成。”李曉波認為,科研人員是創新的主力軍,企業家是創新要素的整合者,高素質技能工人是創新的群眾基礎,并且企業還要將創新平臺建設作為投資的重要方向,善于利用和共享社會創新資源。
此外,創新還要與改革雙輪驅動,共同發力才能形成引領發展的合力。“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并不缺少技術、人才、資金,缺少的是把這些創新要素高效集成起來的體制機制。這就需要用改革的‘點火器’來點燃創新的‘新引擎’,用市場機制倒逼改革,用改革掃清創新障礙,讓企業真正成為‘我要創新’的主體。在創新成果價值化和按價值量化激勵的創新瓶頸上取得突破,讓創新人才既有恒產又有恒心,專心致志謀創新。”李曉波說。
為此,李曉波建議,全面深化改革,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企業真正成為整合創新要素的主導力量;建立健全高效風險投資市場,激活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共建創新良好生態。
同時,針對創新文化缺失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問題,李曉波建議,大力培育創新文化,讓崇尚創新、支持創新成為民族自覺,按價值貢獻精準激勵、評價各類創新人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創新、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讓熱愛國貨、使用國貨、拒絕假冒偽劣成為民族榮譽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