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鋼鐵寒冬凜冽刺骨
外面是銀裝素裹的世界,但八鋼銷售處烏分公司營銷工程師塔里甫江·吐爾遜江位于寶新物流園內的辦公室里卻明亮而溫暖。說到2016年的市場形勢,他連說了三個字:“難、難、難!”“這么跟你說吧,我每次去參加一個標段的競標,來參加競標的單位基本都有30多家,許多私營鋼企噸鋼賣到2400元就有利潤,而我們不行。這樣的競爭態勢,是我銷售生涯中第一次遇到。”
塔里甫江·吐爾遜江所描述的正是八鋼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市場白熱化競爭帶來的困難和挑戰。用“壁立千仞、懸崖百丈冰”這樣的字眼來形容2016年年初八鋼陷入的困境毫不為過。
資料顯示,新疆地區產能在2500萬噸以上,而全年實際產能不足50%,為全國最低。由于產能利用率低,新疆鋼材價格在全國最低,新疆鋼企經營狀況不斷惡化,效益遠遠低于國內鋼企的平均水平,現金流緊繃,絕大部分企業已全線停產或者半停產……高庫存、低價格、半停產,已經成為當前新疆鋼企的無奈選擇。
劍指改革——因循守舊沒有出路
要么關門,要么重生。
說起剛剛過去的2016年,八鋼冷軋分廠酸軋作業區作業長姚立國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聲調高了起來:“去年年初剛復工恢復生產,我們就從以前的四班三運轉改為了兩班兩運轉。崗位合并、作業區合并,人員減少了近一半,我也從工藝主任工程師成為酸軋作業區的作業長。說實話,剛開始覺得太難了。當時廠房里還沒有供暖,一停車就會上凍,前面恢復生產,后面一停就凍。這還不算什么,我們兩個班12小時倒換,除了睡覺就是軋鋼,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生活。坦率地說,我動搖過,想到過離開,但是我舍不得。”說到這兒,姚立國有點哽咽。
2004年,從湖南冶金學院畢業后來到冷軋分廠,姚立國一干就是12年。冷軋廠連年虧損,讓姚立國既覺得委屈又心有不甘。于是,姚立國選擇帶著作業區的兄弟們繼續奮戰。2016年10月,公司領導給冷軋廠提出打一場硬仗的要求:酸洗作業區月產4.2萬噸,酸軋作業區月產3.6萬噸。
以前,上四班的時候,這兩個作業區平均日產也就在1300多噸。現在只開兩班,滿打滿算,酸洗作業區日產2000噸,一個月20個班,月產是4萬噸,酸軋做業區日產1500噸,月產3萬噸,這已經是最好成績了。
姚立國知道,這對冷軋廠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在廠領導的支持下,他們制定了詳細的生產方案:將設備檢修維護時間從白天改到晚上,騰出白天時間加班生產。那段時間,職工以“說啥也要爭口氣”的昂揚狀態投入生產,很多職工就住在單位,設備維護人員常常白班、夜班連軸轉……結果,10月份酸洗作業區月產4.3萬噸,酸軋作業區月產3.7萬噸,全部超額完成計劃。“這簡直是奇跡!冷軋終于打了一個翻身仗!”
像姚立國這樣經歷“難和苦”的八鋼職工還有很多……
在八鋼公司“內外兼修、雙輪驅動”的總體思路下,八鋼公司總部帶頭進行改革,壓縮管理層級,精簡機構設置,在梳理總部職能業務的基礎上,強化關鍵職能、修剪管理鏈,總部職能部門從19個合并為11個,在精簡的同時做到保持現有優點,強化關鍵能力,建立有效均衡,清晰部門界面。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行動方案相繼落地: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管理制度。《八鋼公司工業運營服務實施指導意見》、《八鋼公司職工內部退養管理辦法》、《關于優化生產制造單元作業班制的指導意見》、《八鋼公司關于實施離崗待轉的指導意見》、《八鋼公司下屬單元工資總額包干的管理通則》等制度及時出臺;緊接著,推進員工轉型發展,提高勞動效率;調整勞動組織模式,進行班制調整,實行大工種制,單班做最精簡配置;部分崗位通過信息化改造,進行集中控制,實現無人值守;加快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實行工資總額包干制,推行寬幅工資制度……
至2016年年底,八鋼公司鋼鐵主業轉崗轉型近9000名員工,勞動效率大大提升,鋼鐵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八鋼產品的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初嘗喜悅——獲得感油然而生
2016年,八鋼同比減虧26億元,減虧幅度達52%,具備了現金流為正的能力。一個個“歷史紀錄”在不斷刷新。
在這里,我們羅列幾組數據:
冷軋廠在開兩班的情況下,創出月產冷軋板3700噸的歷史最高紀錄,僅用了11個月就完成了相當于2015年全年的任務,冷軋門板從過去屢遭顧客退貨變為現在的市場銷售火爆,實現華麗轉身;八鋼全部產品質量異議同比下降74%,質量異議處理量同比下降66%,賠付金額同比下降77%。
熱軋分廠在單爐生產的情況下,創出月產20萬噸的月產最高紀錄,產品封鎖率從以前的4%降到1%,成材率達98.4%,噸鋼燃耗達76千克標準煤,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焦化分廠在大量使用艾維爾溝礦焦煤的情況下,焦炭穩定率從過去的80%提升到現在的90%以上,燃耗從過去的噸焦4.6G焦降到現在的3.9G焦,創歷史最好水平。
銷售處成立技術營銷和重大項目團隊后,積極開展工作,成功拿下了烏魯木齊保稅區、地鐵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在烏魯木齊地鐵工程鋼材用量中的占比取得突破性進展,從過去的20%上升到60%。
這份成績單所蘊含的喜人進步,恰如冬日里一抹燦爛陽光,足以照亮前行之路,讓所有人看到勝利的曙光。
什么是獲得感?它是辛勤付出后收獲的一份沉甸甸的果實。
在熱軋廠火熱的生產現場,出鋼工趙郭靜說,2015年,他們的崗位上配有6個人,現在只有3人,又實行12小時工作制,挺累的,作為一位年輕的母親,只好把孩子交給了家里老人帶,但是大家收入從以前的3000元左右增加到了5000多,勞動的價值得到了體現,感覺所有的付出還是挺值得的。
說起配煤配礦,從最初的抵觸到積極主動地去做,焦化分廠煤焦主任工苗鈞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事實證明,通過努力,雖然用了在全國范圍內熱態強度都是最差的疆內焦炭,但我們的相關指標卻創出了歷史最好水平。”而讓塔里甫江·吐爾遜江感到驕傲和自豪的是在2016年跌宕起伏的市場形勢下,他憑著多年的銷售經驗和積累的人脈,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簽下了一單800萬元的現款合同。
煉鐵分公司副經理郝晉說,過去幾十年“三分操作,七分原料”的傳統做法和慣性思維已經得到了質的改變。首先,我們明確了主攻方向:那就是八鋼要生存發展,必須立足疆內資源。原料上,我們從以前吃精料轉變為吃經濟料,在操作上,從以前的“大火爆炒”向“小火慢燉”轉變。這些觀念的轉變,促使我們攻堅克難,不斷進步,收獲了寶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誠然,八鋼還在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路上。前路雖難,但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