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寶鋼股份鋼管條鋼事業部無縫鋼管廠把“挑戰72萬噸,實現軋管產能最大化”勞動競賽當作年度重點工作,全面部署,精心組織,勞動競賽“龍虎榜”應運而生。
依靠團隊力量
軋管工序始終是生產瓶頸。鋼管條鋼事業部明確部署了“兩最”模式(最佳生產組織模式、最優工藝路徑),各部門通力協作,積極踐行。
營銷部從源頭出發,優化合同組批,協調用戶交貨長度等;制造管理部積極策劃并推進特殊孔型“深度優化”組批工作,同時以軋管產能最大化為中心,協同優化無縫鋼管冷區及精密鋼管廠生產計劃安排。
優化“提升空間”
“昨日環形爐無效空格數在內控范圍內,本月累計空格數正常。”軋管作業區首操吳潔平在軋管區域早會上通報。為進一步優化生產組織,無縫鋼管廠每天牽頭召開生產計劃“碰頭會”。
“每一份軋制計劃都要經過技術人員、首席操作的反復斟酌、層層把關后,才下發至班組進行生產。”軋管作業區首操胡爭鳴表示,像這樣不斷優化軋制計劃,全力發揮軋線產能的案例在無縫鋼管廠不勝枚舉。例如,在減少環形爐無效空格數上,遇到小軋批小爐號來不及切割問題時,軋管區域就把零星的環形爐空格轉化為可利用的空格時間,運用集中的環形爐空格時間更換工器具,同步在小軋批間安排穿插大軋批等。
類似的生產組織優化方法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利用換連軋機機架時處理遺留的設備問題;在限速軋制高鋼級鋼管時拉開空擋,為冷鋸不停機更換鋸片創造條件……無縫鋼管廠生產現場的許多干部員工表示,“生產組織更科學了,這是為今年一季度生產產量的提升打下基礎”。
一切細節皆要抓
“一切細節皆可抓”的精益運營理念在軋管區域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體現得淋漓盡致。如,工器具切換要求細化到換輥、換孔型、換脫棒軛;周期性設備狀態維護采取“項目化”運作;日常工器具實施模塊化管理等。
為提高軋管區域換輥當班的積極性,縮短換輥時間,軋管作業區還設定了換輥班班產紅旗獎勵措施。
設備管理成閉環
“實施一日兩檢以來,上班時的工作量增加了,但下班后的緊急搶修少了,夜里也能睡個安穩覺了。”軋管區域的許多點檢員對此都深有感觸。
每天下班前,機械點檢作業長張巍和電氣點檢作業長孟蔚瑋都會在微信群中通報當日“一日兩檢”中發現的設備問題和處理安排。這個時候,設備管理工程師戴學余則抓緊時間綜合各類信息、確認處置方案。“設備故障閉環管理是提升設備狀態的最好保證。”戴學余坦言,“實施一日兩檢后,設備管理信息量明顯增大了,但設備狀態卻明顯改善了。”
圍繞“降低故障時間、確保設備狀態”,無縫鋼管廠設備管理人員從生產狀態跟蹤、點檢有效性、檢修時間控制三方面入手,狠抓設備異常的早期控制、規格切換的碎片時間高效利用等,從根本上減少故障停機時間。同時,為了確保點檢到位率,點檢作業區以班組為單位制訂班組月調休計劃表,避免“點檢真空”。有的班組還制訂了“3分鐘快速響應”機制,確保快速處理設備故障。
產線協同奏出提前量
持續三個月的軋管放量高產,對各個單位,尤其是對中間庫及后道工序,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完成72萬噸的挑戰目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精整作業長劉建州這樣說道。
在軋管放量高產的同時,質檢作業區沒有放松對軋制質量的檢驗,他們也有自己的“奇招”。無縫鋼管廠有一款特殊規格產品,要放到專門的預檢臺架進行質量檢驗,生產節奏會因此而降低。現在每逢生產這款特殊規格的產品,質檢作業長都會主動跑到前道工序的冷床邊,對鋼管表面進行提前檢驗,彌補了這類產品的特殊檢驗要求對生產節奏的影響。看似小小的提前量,背后涉及的卻是更加細致的工作。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想到”與“得到”之間的“做到”。如今,月產6萬噸的挑戰目標,已經不經意間掛在了每個無縫人的嘴邊,印在了每個無縫人的心里……這就是他們實現目標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