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鋼,過去六十年歲月中,淬煉出一種特殊的品質——國有企業+民營思維,如同柳和鋼對應的柔與剛一樣,無論前行路上是疾風驟雨,還是云淡風輕,始終能隨機應變,閑庭信步,穩步前行。
今年7月1日,柳鋼集團剛度過了六十周年大慶。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柳鋼集團副董事長、總經理甘貴平掩飾不住一臉興奮,因為預計到今年底整個集團的凈利潤將超過100億元,公司將會登上一個新臺階。
一年業績勝一甲子
“柳鋼集團前58年的凈利潤加起來都不到100個億,今年一年就可以蓋過過去58年。”甘貴平滿是喜悅地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2017年,柳鋼集團實現營業收入685億元,年末資產總額超420億元;利潤46.8億元,進入全國同行前十名。今年前三季度,集團凈利潤已達到84.18億元,穩居中國500強企業、全球50強鋼鐵企業、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行列。
回憶起柳鋼過往不同尋常的歷史,甘貴平如數家珍。“1958年響應號召建廠,1961年到1965年停建停產,1966年到1979年復建復產;從1980年到2000年,用了20年時間使產量達到100萬噸;從2001年到2010年,用了10年時間使產量突破1000萬噸,圓了幾代柳鋼人的千萬噸‘鋼鐵夢’。”甘貴平說,目前柳鋼集團的年產量已達到1300多萬噸。自上世紀80年代復產后,除了在2015年受行業波動影響出現虧損外,柳鋼集團未出現過虧損,這在行業里極為少見。
“在60家地方鋼鐵骨干企業的產量效益綜合排名中,最初的時候,柳鋼是排在第60位,也就是最后一位,現在已經排到了正數第一位。”甘貴平頗為自豪地告訴記者,柳鋼集團從年產量100萬噸到目前的近1400萬噸,完全是健康的滾動發展之路。從單體年鋼產量(即不包括并購)看,柳鋼集團也排在全國第11位。
據甘貴平介紹,柳鋼的發展壯大,主要是圍繞廣西的發展建設而來。隨著廣西發展的不斷轉型升級,在用鋼量和結構上也在不斷升級變化,柳鋼根據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產品,服務于廣西的建設,目前已成為廣西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廣西的標志性建筑——南寧國際會展中心,在中國西部地區的第一座核電站——防城港紅沙核電站,在廣西的各大橋梁路段,在大大小小的建設工地,都少不了柳鋼優質鋼材的身影。
除廣西外,在舉行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國家體育場(鳥巢),在港珠澳大橋,也有柳鋼的“錚錚鐵骨”。
“很多大項目都不敢用其他的鋼材,只敢用柳鋼的,因為柳鋼的品質最有保障。”甘貴平說,特別是近年鋼材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柳鋼的產品緊俏得讓不少人買不到。
據介紹,目前除了管材外,柳鋼集團的主導產品涵蓋冷軋卷板、熱軋卷板、中厚板、帶肋鋼筋、高速線材、圓棒材、中型材等,已形成60多個系列、500多個品種。產品在滿足華南,輻射華東、華中、西南市場的同時,還遠銷至東亞、南亞、歐洲、美洲、非洲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于汽車、家電、石油化工、機械制造、能源交通、船舶、橋梁建筑、金屬制品、核電、電子儀表等行業。
二次創業再造柳鋼
去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廣西冶金產業二次創業實施方案(2017-2025年)》,柳鋼集團在該方案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方案明確提出,柳鋼集團要牢固樹立并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實施“1+4+X”產業發展戰略(1是指鋼鐵主業;4是指重點發展四大多元板塊,即物流與貿易、能源與化工、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服務業;X是指培育發展若干個新興產業),以“本部轉型升級,沿海有序發展,多元聚焦集群,集團戰略管控”為四大轉型重點,以“降本增效、總量控制、多元并舉、綠色發展、資本運作、智能升級”為六大戰略舉措,以“集團管控、深化改革、科技創新、財務優化、人才保障、企業文化和風險管理”為七大保障措施,把柳鋼集團打造成為華南及西南地區最具競爭力的綜合型鋼鐵企業集團和科學高效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
“在二次創業中,柳鋼先后重組了廣西鋼鐵集團,接受了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并購了玉林中金不銹鋼公司,形成了‘一體兩翼’的鋼鐵版圖。”甘貴平說,中金不銹鋼的年產能規劃大概在300萬噸左右,加上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1000萬噸的計劃產能,整個柳鋼集團下一步將形成一個比較強有力的、效益較好的鋼鐵企業,年總產量超過3000萬噸,凈利潤超過200億元,貢獻稅收突破100億元,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實現柳鋼的高質量發展,為廣西建設提供更大的助力。
目前,柳鋼集團有著新的目標,即“一個千億、三大基地、一個產業群、三個推進”,通過上述舉措,全面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力爭在未來五至十年把柳鋼打造成為國內行業綜合競爭力特強的鋼鐵企業。
甘貴平告訴記者,柳鋼集團的發展,首先仍是要保障廣西發展建設的需要,立足廣西,通過不斷滿足品種需要、質量需要來服務廣西建設,來提升企業自身的效益,同時通過財稅貢獻來反哺廣西的建設。
按上述方案提出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廣西全區冶金產業技術裝備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鋼鐵產品品種質量、穩定性明顯提高,供需結構趨于平衡,力爭本地市場占有率超過90%,鋼鐵本地深加工轉化比例超過25%,不銹鋼本地制品加工比例超過40%;鋼鐵主業勞動生產率達到每年每人1500噸以上。
國有企業民營思維
柳州,偏處于我國西南一隅,不是臨海城市,附近也沒有富饒的鐵礦、煤礦,就發展鋼鐵業來說,柳州并沒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條件,但柳鋼交出的成績單卻是非常靚麗,除了豐厚的利稅貢獻外,集團年人均噸鋼產量超過1300噸,人均效益也相當可觀。
相比之下,目前國內年人均噸鋼產量超過1000噸的鋼企寥寥無幾。甚至還有不少企業躲不過行業周期的波動,重組的有之,破產的亦有之。
“要搞好一個企業,除了領導的關鍵角色外,更需要團隊的力量,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到的。”甘貴平頗有感觸地說,目前柳鋼正具備一個快速提升競爭力的條件。
不同于很多大企業存在的“大老爺”思想,柳鋼集團一直被外界評價為是一家“國有企業、民企思維”的公司。
“這是柳鋼長期沉淀下來的企業文化。”甘貴平告訴記者,柳鋼的決策效率很高,只要團隊思維統一,就可以立即行動。
沒有先天的優勢條件,柳鋼一方面緊跟市場及時決策,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另一方面在降本增效上做大文章。甘貴平說,成本的競爭和質量的競爭,兩者是緊密相關的,降低成本不能忽視質量,提升質量也是降低成本。
“整個公司實行以降本為主的考核方式,按照行業最高標準來施行全流程降本,采用經濟杠桿方式提高員工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方面的積極性,促進各個生產工序中減少原料、水、電等各方面的無效損耗。”甘貴平說。
與此同時,柳鋼集團在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融合建設方面先行一步。甘貴平說,2000年柳鋼年產量為100萬噸時,集團全體職工大約是2.3萬人,現在年產量超過1300萬噸,鋼鐵業員工不足1萬人,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另外,柳鋼集團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全國獨此一家,”甘貴平露出一絲神秘的笑容,“那就是‘材大于鋼’。”
甘貴平解釋稱,所謂“材大于鋼”,是指柳鋼集團的軋鋼能力要比煉鋼能力大。相比于柳鋼集團目前1300多萬噸的年鋼產量,其鋼材的年軋鋼量近2100萬噸。
由此,柳鋼集團可以根據市場行情,按照市場價格的變化,靈活調節生產。“哪種產品更賺錢,我們便多軋什么樣的產品。”甘貴平說,這也是柳鋼一直保持良好效益的關鍵因素所在。
走在柳州的街頭,抬頭望去,能看到許多高聳的煙囪,還有形如網織的鋼梁,連綿一片,儼然構成了整個區域發展的鋼筋鐵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