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歷了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進步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偉大成就的老一輩鋼鐵人,殷瑞鈺認為,中國鋼鐵工業在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他主要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以及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鋼鐵工業所取得的技術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吸收引進先進技術,鋼廠技術結構升級
殷瑞鈺回憶道,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年產粗鋼僅16萬噸。雖然后來國家建設鞍鋼三大工程和武鋼、包鋼兩大基地;在國內依靠自己的力量,50年代發展側吹堿性轉爐、鋁鎂磚等技術,60年代開展“三線建設”,建立攀枝花、酒泉鋼鐵廠。“但是,總體地看,當時中國鋼鐵工業仍處于技術落后的狀態。”殷瑞鈺指出。他介紹道,1978年時,全國粗鋼產量只有3178萬噸,鋼廠的生產流程結構和工藝裝備水平尚處于落后狀態,鋼鐵產品則是以“面條、褲腰帶”(即螺紋鋼、盤條和窄帶鋼等)為主,缺乏現代化的板管材。
70年代,武鋼1700工程帶來了現代化板帶生產技術。改革開放以來,寶鋼的建設、投產為我國鋼廠現代化提供了模板,展示了現代化鋼廠的生產流程和專業化生產方式的特點,展示了一系列保證質量、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的現代化工藝、裝備的高水平。80年代開始,鋼鐵工業開始抓全面質量管理(TQC)、節能評比,提倡系統節能,開展新產品攻關,特別是國防軍工產品攻關,科技進步開始有所起色。
“從80年代末開始,中國鋼鐵工業重視連鑄這一顛覆性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以連鑄為中心’的生產技術方針,推動全連鑄鋼廠的建設、改造。”殷瑞鈺認為,連鑄技術的發展,解放了轉爐的生產潛力,不少轉爐的產量成倍提高。“不過,由此引起了高爐鐵水、焦炭供應不平衡,進而認識到高爐噴吹煤粉、高爐長壽技術已經成為大多數鋼廠的關鍵共性技術。在90年代初,全行業對這兩項技術開展了自主攻關,使得煉鐵產量可以和煉鋼-連鑄的增產相適應。”他回顧道。
在連鑄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為了提高軋鋼的生產效率、成材率,發展連軋技術提上了日程。殷瑞鈺表示,以棒材連軋機國產化、高速線材連軋機國產化為突破口的連軋機攻關和提高長材連軋比等系列攻關在中國開展起來并逐步推廣,與連鑄技術相互協同配合,促進了鋼廠生產制造流程產生了結構性的升級
“在上述幾項關鍵共性技術取得全國性突破的同時,各鋼廠逐步展開了以建立先進工藝流程,淘汰落后工藝、裝備為主的結構性系統節能,從而引起了鋼廠生產流程的重構性集成優化。”殷瑞鈺指出。
殷瑞鈺介紹,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國鋼鐵工業引進、消化了濺渣護爐技術,爐齡很快達到5000爐以上,改變了轉爐“三吹二”“兩吹一”的模式,打通了生產流程協同-連續運行的技術瓶頸,促進了鋼產量的提高。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國引進了一批大型超高功率電爐,為電爐流程發展打下了基礎。
“可以說,八九十年代是在引進、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中國鋼鐵工業進行技術結構調整、生產效率提高、生產流程結構升級的時期。1996年粗鋼產量突破年產1億噸,中國出現了一批全連鑄鋼廠,到2000年,全國連鑄比達到了87.3%。”殷瑞鈺表示。
步入新世紀——產品結構、工程能力大幅提高,高水平科技人員快速成長
“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殷瑞鈺強調。
在他看來,新世紀,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是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運行、自主管理了一批新一代沿海鋼廠,特別是鲅魚圈鋼廠、曹妃甸京唐鋼鐵公司和湛江鋼廠等。“這是中國鋼鐵工業技術進步自主集成創新的綜合體現。”殷瑞鈺表示。他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鋼廠的功能定位得到了拓展,強調新一代鋼鐵聯合企業應該具有“三個功能”:即高效率、低成本的潔凈鋼產品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轉換和回收利用功能;大宗社會廢棄物的消納、處理和再資源化功能。
另外,薄板坯連鑄-連軋這一先進工藝流程也在中國得到蓬勃發展,到2018年已擁有17條(32流)作業線,我國成為全球薄板坯連鑄-連軋產線最多、產出最多、產品開發繁多的國家。薄帶連鑄技術在寶鋼的自主研發下,得到了工程化水平上的突破。
改革開放40年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業的產品結構與品種研發取得了結構性的變化。在鋼產量連續增長的進程中,扁平材、管材的比例不斷上升,板管比由1978年的32.27%上升到2000年的42.05%,再上升到2017年的53.45%。一系列汽車用鋼、橋梁用高強鋼材、船舶用鋼、高速鐵路鋼軌、輸油(氣)用高鋼級管線鋼可以立足國產,各類電工用硅鋼(包括高磁感變壓器用硅鋼在內)也可以立足于國產并出口國際市場。此外,某些優秀特殊鋼廠的軸承鋼也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
殷瑞鈺強調:“這體現著一批大型轉爐、RH精煉裝置、大型板坯連鑄機,高水平的熱軋、冷軋帶鋼軋機的設計、建造和運行能力的提高,以及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員的成長。”
殷瑞鈺指出,在這些技術進步的支持下,中國鋼材的進出口情況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從2005年開始,我國成為鋼材凈出口國;據海關統計,2007年開始,單價1000美元以上的鋼材出口量超過進口量,2010年開始,單價2000美元以上的鋼材出口量也超過了進口量,其中包括了取向硅鋼等高端產品,這表明我國高檔鋼材的競爭力和技術支撐力的明顯增強。
同時,他表示,我國在鋼廠技術進步過程中,也帶動了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建設能力的提高,并擁有一支強大的隊伍。現在,我國是國際上少有的能夠自主設計、建設全流程現代鋼廠的國家,而且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有能力走出去承擔國際項目的工程設計和工程建設的項目總承包。
“中國鋼鐵工業有今日之實力,是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四五代鋼鐵界的志士仁人經過不斷努力奮斗取得的,并且在突破年產一億噸鋼之后繼續飛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中國自己培養的人才。”殷瑞鈺總結道,“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鋼鐵生產中心、鋼鐵消費中心,中國應該進一步成為全球鋼鐵-材料的教育中心和研發、設計中心。”
殷瑞鈺同時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的背景下,我們還存在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例如資源/能源結構:噸鋼廢鋼消耗少,鐵礦石、煤炭消耗多;流程結構:高爐-轉爐流程比例大,電爐短流程比例小;環保-生態欠賬大,技術支撐力不夠,特別是燒結工序和焦化工序,投入不足;等等。
對此,殷瑞鈺表示:“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有理由為新中國70年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而歡呼、自豪,我們要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