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鋼產量須問需求
今年的粗鋼產量,能不能突破10億噸?“這個問題應該問鋼鐵下游用戶,市場需求才是決定鋼材產量的根本因素。”趙喜子說。
他分析,受經濟下行壓力、貿易局勢等因素影響,國家出臺一系列強有力的調控政策,為國民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近兩年來,我國的高速公路、鐵路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集中開工,房地產投資保持穩定增長,才使得用鋼需求能夠保持增長。
“但是,鋼鐵行業已經開始進入新一輪的下行周期,這是不可抗拒的。今年粗鋼產量可能達到9.7億噸左右,不會突破10億噸。”趙喜子表示。
效益下滑問題不容樂觀
“上半年鋼鐵行業效益大概下降了20%,下半年仍要繼續下降,全年的效益下降30%是大概率事件。”趙喜子指出。他認為,鋼鐵行業的效益將同比大幅下降,而且不容樂觀。
分析效益下滑的原因,他認為主要是4個方面:其一,主要原材料鐵礦石幾乎被國外四大礦山企業(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壟斷,國內鋼鐵生產企業并沒有話語權;其二,區域性鋼材市場已經出現過剩,例如陜晉川甘地區已經采取主動減產措施;其三,部分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勢頭;其四,鋼材生產成本上漲向下游行業傳導受阻。
粗鋼產量增長由四個因素導致
“今年以來,鋼鐵產量一直在增長。”趙喜子表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趙喜子介紹,全聯冶金商會在調研時發現有以下因素:一是部分企業采取各種措施實現增產,比如提高冶煉強度、縮短冶煉周期、提高高爐礦石入爐品位等;二是部分鋼鐵企業利用產能置換、技術改造來搞小名堂,違規增加產能;三是部分企業實施產能置換項目時在時間上做文章,新建產能已經投產,而要淘汰的產能卻仍在生產,未能及時拆除。“河北省各市還為此制定方案,以明確退出產能的具體時間。”趙喜子說。
對于環保、超低排放問題,趙喜子認為,不論是國有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還是民營骨干鋼鐵企業,已基本達到特別排放限值標準,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已達到超低排放標準。按現在這種發展勢頭,企業到2023年左右基本上都能達到超低排放標準。
“如果達不到超低排放標準,甚至連特別排放標準都達不到的企業,就要被淘汰出局,這也是我們所樂見的。”趙喜子強調。
民企是兼并重組的重要一環
對于鋼鐵行業兼并重組問題,趙喜子表示,民營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占到我國鋼鐵企業的60%以上,下一步實施兼并重組,民營企業也是重要一環。“民營鋼鐵企業重組的難度較國有企業更大,建龍、沙鋼、德龍鋼鐵等企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他說。
民營鋼鐵企業的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技術達到國內甚至國際領先水平。“沙鋼的雙輥薄帶鑄軋技術、日照鋼鐵的ESP無頭軋制技術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趙喜子指出。
民營鋼鐵企業在高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要重視企業文化建設、保證員工福利、承擔社會責任。“只有與員工共享發展成果,為地方經濟做貢獻,才能打造‘百年老店’。”趙喜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