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計劃打造一個鐵礦石巨型企業,而它將在未來10年生產至少半數的國內礦石,以終結該國鋼鐵產業對進口材料的依賴。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21日報道,中國政府計劃組建一個由鞍鋼礦業公司牽頭的大型礦業集團。得到政府支持的鞍鋼是該國最大的鐵礦石生產企業。這個新集團將由6-8個礦產企業組成。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20日在公告中稱,這標志著中國制訂了一項戰略,從而幫助中國打破依賴進口鐵礦石的困局,支持中國的鋼鐵工業轉型升級,培育國際競爭力。該協會正與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攜手合作來推動這一項目,而該項目將在2025年左右完成。
報道稱,中國鋼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一半,但它所需要的鐵礦石大多數依賴全球礦業巨頭。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說,中國鋼鐵生產中所使用的鐵礦石大約有七成是從國外進口的。
中國鐵礦石年產量約為15億噸,位居全球首位。但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國內礦業高度分散,雖然鐵礦石的質量跟澳大利亞和巴西等主要生產國一樣低,但生產成本卻是它們的兩倍。
報道稱,中國政府經常抱怨外國供應商“壟斷了”鐵礦石的定價權。2010年,中國政府在結束歷史長達40年的鐵礦石長協定價機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機制由供應商建立,中國認為這對鐵礦石買家不公平。按照這一機制,全球三大礦產企業——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每年與中國政府及行業代表舉行一次或兩次會議,確定全球大部分鐵礦石交易的價格。
但轉為更加透明的現貨價格并未使中國獲得很大的價格優惠。雖然當前經濟低迷,但據鋼鐵指數的數據顯示,鐵礦石價格近期仍比2010年3月份長協定價機制結束時的那一周高出9%。
分析人士表示,整合國內礦業將有助于提升中國對鐵礦石的定價權,但是巨大的障礙仍然存在。總部位于北京的咨詢公司CRU集團行業分析人士亞當·王表示,國有企業和其他大型礦企每年的產量超過1000萬噸,但僅占該國總產量的35%。
王說:“這一行業的整合將十分困難,因為中國的礦業比鋼鐵行業還要分散。”
他說,中國一半以上的鐵礦石產量來自小礦商,這類企業的年產量為300萬噸或更低。
報道稱,中國鐵礦石的生產成本高于國外,原因是中國的鐵礦石埋得很深,而且其含鐵量僅為澳大利亞皮爾巴拉等地鐵礦石的一半或更低。中國罕王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潘國成表示,在中國,鐵礦石生產成本為每噸人民幣457元,相比之下,進口鐵礦石的生產成本為每噸30-60美元。
這種差異推動了中國對于外國鐵礦石的依賴。潘預計,到2016年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將達到9.49億噸,相當于總消費量的77%,高于2013年的72%。
中國不會完全放棄國外的鐵礦石。今年1月份,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呼吁國內鋼鐵企業加大力度在海外尋找可行的鐵礦石資產。
很多中國鋼鐵企業近年來一直由于拖延造成的高昂支出而備受困擾,但發改委表示,為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影響力和戰略安全,中國鋼鐵企業應該繼續在全球鐵礦石資產中購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