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不多啊?到50%還差得遠哩!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兒”的百分數,卻徹底打破了酒鋼多年來“抓大放小”的傳統銷售模式,顛覆了酒鋼在眾多“散客”眼中固有的“死板”形象,更是幫助酒鋼守住了“家門口”的市場。
打開產成品總站內部網站,一條員工留言及回復成了該站職工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點。職工:“領導,你們把這些司機都慣成‘大爺’了,‘牛哄哄’的,不像以前!”相關負責人:“客戶就是上帝,為了酒鋼的生存,咱們必須要改變。”為什么“大爺”是領導慣出來的?領導緣何要“培養”出大爺司機“折騰”自己的職工?職工口中的“以前”是什么樣?帶著疑問,記者走近“17.5%”數據的創造者——零提接待班。
“以前來酒鋼拉貨,拉的少了人家壓根兒不給裝。”“我拉的倒是多,可每次進來他們都要‘磨嘰’兩三天,還咋賺錢?”“人家是大企業,像我們這些‘小打小鬧’的散客不受重視。”聽著司機的埋怨,記者隱約感受到了職工面對現在的司機“大爺”為啥這么不適應。
“以前鋼材不愁賣,看不上‘小錢兒’,負責發貨的職工一忙起來對這些小客戶給臉色、發脾氣、擺架子、卡脖子的現象時有發生。”零提接待班班長劉軍告訴記者。原來,酒鋼以前都是以大宗產品外發為主,雖然對“家門口”的散客也開放購買,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漸漸地陷入“職工裝貨怕麻煩、司機拉貨嫌受罪”的怪圈。一來二去,“家門口”的市場逐漸被其他鋼廠產品所“蠶食”。
2013年,產成品總站零提外發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破天荒”地達到了110萬噸,占到本部產品所有外發量的17.5%。一時間,客戶滿意度開始上升,“家門口”的市場逐漸“收復”,前來拉貨的司機又多了起來。
“這不是偶然,是必然!”劉軍堅定地告訴記者。為了改變這一“怪圈”,產成品總站在建立零提接待大廳的基礎上,先從提貨時間上“下功夫”。車輛憑借進門牌可按照順序裝貨,如有“卡殼”現象可立刻舉報,從進到出必須控制在4小時之內。
該站還通過班前會、內網解答等方式,改變職工長期以來在服務過程中養成的“壞習慣”,樹立為企業分憂解難的意識。“以前一輛車配裝兩種規格的產品都不太樂意,現在一輛車我們都能配到6種以上。”“現在企業效益不好,‘蒼蠅蚊子都是肉’,多裝一點是一點。”“現在拉貨真是大不一樣了,以前瞅著大門就糾結,現在速度快了能掙到錢,都喜歡來。”職工、司機在服務大廳里談論起如今的變化,都很實在。
現在,該站一項新的服務即將全面實行,車輛可以直接到集團公司幾個高線的末端庫房裝車,車輛在廠區運轉的時間還可以大幅減少。“還有好處哩!僅節約倒庫成本這一塊每年就可節約195萬余元,還能避免產品在倒庫時的劃傷。”劉軍說。今年,該站還將零提業務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在力爭實現新突破的同時,努力和銷售部門一起,將“小”市場做成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