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能認為,工業品的生產標準與外貿和物流關系不大,但是2016-2018年熱軋合金鋼棒的經歷可能會改變大家的認識。起初,由于合金鋼產品的原有標準不完善,不便于海關實際快速檢驗和判定,造成了大量普通鋼胚甚至“地條鋼”假冒合金鋼出口,引起了國際貿易摩擦,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中國特鋼協會制定發布了適用性更強的標準,中國海關采信了這一標準,并在產品通關過程中依據新標準快速檢測判定,完成了高效檢驗,從而達到了質量控制,杜絕了以次充好的現象,2018年假冒產品出口量大幅減少2216萬噸,熱軋合金鋼棒產品質量也被標準倒逼而得以大幅提升,出口秩序得到規范。
通過此例我們看到,標準的確立是如何深刻地影響到商品的流通。
2020年10月24日,記者參加了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主辦,工業和信息化部鋼鐵行業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三個標準化工作組聯合主辦,中國特鋼企業協會等單位支持的“2020(第二屆)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標準化論壇”,可以說這是一場標準領域的盛宴。豐富的內容讓記者深思,標準對鋼鐵要素及產品流通的影響。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原主席、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首席顧問張曉剛認為,中國鋼鐵高質量發展成功的標志有五個特征和三種能力。五個特征是,能引領全球鋼鐵行業的科技創新;能引領全球鋼鐵行業的管理創新;在全球鋼鐵行業規則制定中做主要貢獻;在承擔全球社會責任中起引領作用;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三種能力是著力提升最先進標準的自我生成能力、自我復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張曉剛說,區別于傳統產業的從產品化到標準化再到產業群,新興產業的路徑是標準化到產品化到產業群。不是從粗放開始,慢慢再制訂標準再發展產業,而是標準先行,標準引領。記者認為,這種做法可以避免盲目生產,在規范的引領下可以降本增效,使生產一步到位。
國務院參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綱作了《以NQI理念促進標準化建設》的報告,他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的提法讓記者耳目一新。
據張綱委員介紹,2002年,德國首先提出了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的概念。質量基礎設施QI由計量標準認可、合格評定和市場監督以及有關政策服務及法律和規管架構組成,是國際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球產業鏈布局和價值鏈重構的技術基礎與規則。18年來,NQI研究進展不斷深化,應用范圍迅速擴大,功能作用與日俱增,NQI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貿易便利化的重要基礎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
比如,NQI具有優化環境作用,其發展程度越高的國家或地區,如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營商環境越好,營商指數較低,發展質量和效益越高。2019年,我國大陸營商指數為73.64,世界排名第46位。
張綱舉了個例子。中國石化引進“易派客”管理系統,通過NQI融合發展,從需求端的高質量要求,倒逼供給側進行改革,促進質量分級制度的構建和優質優價機制的形成,注入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解決了長期困擾石化行業工業品供給質量水平不高的痛點。以質量基礎的要求改變了行業的狀況。
從發現到發明,從創新到實現,質量基礎不僅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支撐,在許多領域,質量基礎要素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近年來,標準化也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包括功能定位的變革、作用領域的變革、表現形態的變革、供給體系的變革等,標準化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表現出基礎性戰略性引領性的重大作用,而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承認并應用NQI的概念。
聽完張綱的報告,記者不禁感慨中國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未來的建設任重而道遠。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創新管理司副司長李玉冰分析了現今世界各國都在高度關注新興產業領域的狀況。比如美國積極謀求主導5G國際標準制定;德國推進工業4.0戰略,堅持標準先行,引領產業發展;英國牽頭制定石墨烯國際標準;美日合作,推動燃料電池標準國際化,與自身優勢技術結合,以保持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德美汽車廠商合作推出統一充電標準,對抗日本電動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
李玉冰還介紹了我國參與國際和區域標準化活動的情況。首先作為成員參與工作,中國是太平洋地區標準大會PASC,亞太經合組織標準已合格評定分委員會正式成員和泛美標準組織的聯系成員。二是保持合作與溝通,簽署合作文件,中國已與54個國家區域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97份標準化合作文件,其中與歐洲標準組織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簽署了標準化合作文件,正在與非洲標準組織商簽合作。
李玉冰建議,下一步,中國要加快標準“走出去”的步伐。一是做好中國標準走出去的頂層設計與推動實施,提出一批有影響有效果的國際標準提案。二是加強區域標準化工作,出臺區域一體化的標準化指導意見,搭建區域標準化研究中心。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人才隊伍培養,四是建設國際化標準智庫。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提醒大家,低碳發展時代已經到來,鋼鐵的去產能也勢不可擋。按照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趨勢及要求,“十四五”標準化引領作用會更加突出。一是依靠標準硬約束淘汰落后產能;二是推動標準化與“中國制造2025”深度融合;三是在追求高標準中創造更多優質供給;四是加強節能、節材、節水及環境等標準的制定實施;五是運用標準化手段,促進政府管理更加科學和市場監管更加規范有序。
標準化在鋼鐵行業的作用日益明顯。推行超低排放是鋼鐵產業綠色發展的必要措施,局部地區階段性限產僅是當前發展階段不得已的保護性措施。而在不得已限產過程中,對不同環保水平的企業實施“差別化管理”至關重要。
在超低排放的推行中,根據工藝裝備、治理措施、有組織排放限值、運輸方式等績效將企業分為A(達到超低)、B、B-、C、D級。其中A級、B級企業不限或少限,B-及C級企業限產中等, D級企業多限,各級之間減排措施拉開差距。目的是讓環保投入多的企業嘗到甜頭、不吃虧,扶優汰劣、獎優懲劣,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公平競爭環境。
標準的引領將引領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分類限產政策已經使鋼鐵生產的各個要素的流通深受影響。由于秋冬采暖季的來臨,涉及85個城市的鋼鐵及污染行業已經在迎接限停產季的來臨,由此導致了鐵礦石堆放、鋼價上升等問題,影響正在顯現,需要積極探索如何通過標準化進一步解決鋼鐵物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