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的逆勢增長是我國經濟活力韌性的體現,也是我國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展望2021年,開放施工藍圖已經躍然紙上,從開放平臺建設,到制度創新力度,再到高水平商簽區域合作協定,我國正在構建“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格局,也在推動更多高新技術領域開放和配套制度改革,推動開放向更多關鍵領域挺進。
逆勢增長多項指標連創新高
在中國-東盟合作的橋頭堡廣西,中歐班列正在積極調運。在“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窗口寧夏,跨境電商國際卡車班列正搭載著燈具、玩具、家具、輕工業品等出口商品,從銀川出發運輸到全球各地,助力緩解疫情之下民航客運腹艙運力大幅下降帶來的巨大缺口。
在我國開放前沿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熱火朝天。日前,75個項目在海口集中簽約,其中不乏特斯拉、法國電力集團、麥格里、通用電氣有限公司、荷蘭殼牌有限公司等世界500強企業,以及普華永道、畢馬威、德勤、安永、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維斯、高力國際、仲量聯行、世邦魏理士等一批國際知名投資咨詢服務機構。
從沿海到腹地,我國與世界的聯系非但沒有因為疫情而阻隔,反而跑出了加速度,對外經貿合作領域多項指標走出逆勢穩步增長曲線。
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11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其中,11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87億元,同比增長5.5%,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增長。
海關總署發布的外貿成績單也顯示,我國外貿出口自4月份轉正以來,連續8個月實現正增長,帶動進出口總值增長1.8%達29.04萬億元,走出逆勢增長曲線。其中,11月份,外貿出口1.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為年內最高。
另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我國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51.5%和50.9%,分別高于上月0.5和0.1個百分點,均為年內高點,且連續3個月位于擴張區間,保持逐月回升走勢。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張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上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我國持續擴大開放所營造的良好環境。“各部門及時出臺多項措施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特別是在穩外貿穩外資方面精準施策,發揮我國超大市場吸引力和經濟強大韌性優勢,不斷創新外貿模式和吸引外資的新模式。”
結構優化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在力求穩住基本盤的同時,我國的對外經貿合作還在謀求更高質量發展。
其中,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培育我國外貿發展新優勢的重要著力點。4月份,國務院新批復成立46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總數擴大到105個。11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促進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
同時,服務貿易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迎來了包括推進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開放平臺建設,加快探索服務業擴大開放的制度創新舉措,在北京等地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一系列舉措。
在吸引外商投資方面,6月份發布的新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實現了再次縮減。其中,服務業、制造業、農業領域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鼓勵目錄則在醞釀加長。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0年版)(征求意見稿)》中,重點提及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潛力。
我國還在開放布局上實現了優化。在國內,自貿試驗區再次擴圍,數量從2019年的18個增加到21個,形成覆蓋全國東西南北中的方位布局。11月15日,占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又為中國加強區域合作開啟了新機遇。
這一系列開放舉措已經顯效。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外需持續衰退背景下,我國外貿外資不但逆勢上漲,而且,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并快速成長。其中,跨境電商全年增速有望達到50%以上,外資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總部項目紛紛落地。這些都表明中國的開放決心和行動,贏得了世界認可。在她看來,中國與世界的經貿聯系不但經受住了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挑戰,還實現了危中尋機,踏上了質量躍升之路。
開局之年繪就高標準施工藍圖
展望未來,我國開放已經瞄準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繪就施工藍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在張菲看來,面對疫情常態化和日益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從開放戰略布局和舉措安排來看,我國的開放決心不變,并且拓展了開放速度、廣度、深度。
張菲表示,從戰略布局看,對內我國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對外我國正在加快區域經貿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推進,推動RCEP協議落地,積極推動盡快簽署中歐雙邊投資協定,并且積極準備加入CPTPP,為我國的開放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
趙萍指出,明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也將要從整體上推進改革開放,強化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在對外開放上也會有一系列關鍵舉措落地。
張菲認為,明年的施工重點還會圍繞“開放創新”展開。例如,要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高新區和經開區的開放創新平臺作用,推動制度開放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齊頭并進。還要破除各類障礙、壁壘,向關鍵環節關鍵領域挺進,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形成國內自由公平競爭的大市場。
趙萍建議,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尤其是要加大知識密集型服務領域的開放力度。通過包括人員、資金和技術自由流動等政策的落地,吸引戰略型要素聚集,從而為我國打造未來發展的新優勢,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