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聯盟首席顧問李新創在談到鋼鐵行業低碳發展面臨挑戰時,指出我國鋼鐵工藝流程不盡合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短流程占比差距還較大,主因我國電爐煉鋼成本競爭力一直偏弱。
由于歷史和資源稟賦的原因,中國鋼鐵流程結構一直以長流程為主導,2020年我國電爐鋼產量占比僅10.4%。據悉,電爐鋼占比世界平均水平為30%左右,美國等先進發達國家占比近70%,除中國以外其他地區約50%,可以看出,我國電爐煉鋼仍有較大差距,因此,相較于國外,中國鋼鐵行業碳減排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我國電爐鋼產量之所以占比較低,李新創認為主要原因還是由于我國電爐煉鋼成本競爭力一直偏弱。
電爐短流程的節能環保優勢尚未轉化為成本優勢。廢鋼供應還遠未達到充沛低廉的程度,且電價水平較高,造成我國電爐鋼成本控制難度加大,長期以來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成本優勢突出。近年來,在鐵礦石價格一直處于高位的情形下,電爐鋼比轉爐鋼成本一般高出200-500元。
電爐生產效率明顯低于轉爐。盡管近年來有部分新投產電爐企業生產效率很高,但重點統計企業電爐平均每爐冶煉周期為58分鐘,部分企業達到120分鐘以上,相比于轉爐平均32分鐘,生產效率還是偏低。
新建項目國產電爐設備普及率不高。我國已具備自主研發全套電爐裝備能力,但從近年置換項目來看,國產設備普及率不高。與國外相比,國產電爐在綠色節能、智能化、生產服務以及配套檢測技術等方面仍存在差距。
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廢鋼資源逐步的積聚,使得發展電爐煉鋼短流程成必然趨勢。隨著國家產能置換、環保、土地、財政等政策傾斜,廢鋼資源、電力等支撐條件逐步完善,以及碳排放權的強制性約束作用逐漸增強,短流程電爐煉鋼將被逐漸有序引導建設、發展壯大。